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224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docx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级

启智图书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

[键入文档副标题]

2013级

2014/9/1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2013级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与要求

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说出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的基本含义,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2)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概况,并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阐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4)运用有关太阳系模式图及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5)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纬度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说明太阳大气层的分层。

(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的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阅读“地球自转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说明昼夜更替的成因及周期。

(3)说出地方时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4)知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懂得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洋流及河流的影响。

(5)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6)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分析说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7)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解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8)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说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9)分析说明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10)解释四季和五带的主要成因,绘图说明五带的划分。

(11)联系所学知识,解释地球公转的地球意义。

(12)观察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例如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等,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阅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并概括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3)阅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名称,并概括地球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知道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征。

(2)阅读并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2)知道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解释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形成的作用。

(4)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5)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6)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阅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3)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解释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分析说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5)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6)绘图说明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

(7)阅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示意图”,说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8)阅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示意图”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示意图”,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并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的风向。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的分布。

(3)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热力环流、地转偏向力等方面,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4)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5)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

(6)分析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说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主要特征。

(7)阅读“东亚季风图”,说明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说出等压线、低压、高压、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阅读并绘制“锋的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

(3)阅读并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分析说明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的类型。

(2)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3)阅读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溯源保护意识。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说出洋流、暖流、寒流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阅读“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模式,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3)阅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

(4)说明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海洋运输、海洋污染等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的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地理环境的概念,说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分析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效应。

(4)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能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解释当前人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说出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阅读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解释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3)阅读和比较不同地区“山地自然带垂直剖面图”,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4)掌握区域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知道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

(5)结合环境问题的实例,说明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原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分布、走向等的影响。

(2)说出聚落的概念,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说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2)说出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收集、运用相关资料,分析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辩证看待全球变暖的问题。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分析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3)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说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和主要类别。

(2)以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泥石流)、海洋灾害(如海啸)为例,分析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3)以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泥石流)、海洋灾害(如海啸)为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加剧作用,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

(2)运用不同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资料,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

(4)收集、运用有关资料,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阅读分析“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国家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等图表资料,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增长模式历史演变的过程。

(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和类型。

(2)收集、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迁移的特点。

(3)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通过模拟计算某一地区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和“合理人口数量”,辨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增长、人口合理容量,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认识探讨人口合理容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了解常见的城市形态,说出不同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3)了解城市内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分布规律。

(4)阅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的差异。

(5)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在某一地区的城市分布图中圈画不同级别的城市,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城市化概念的含义及主要标志,说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2)分析说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理解城市化的意义。

(3)运用资料、案例,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城市地域扩展趋势及城市化问题等方面,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

(4)运用有关资料,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5)分析说明城市化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和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图,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说出影响农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4)分析说明季风区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5)分析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6)分析说明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7)分析说明乳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8)分析说明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说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资料,分析某工业区的区位选择。

(4)理解工业联系的含义与表现。

(5)理解工业集聚的分散的表现及意义。

(6)说出工业地域的主要类型、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7)运用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方向。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列举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3)结合实例对交通运输方式的线路进行合理的选择。

(4)了解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说出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说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收集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的意义。

(3)结合实际行动,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了解区域的含义。

(1)简要说明区域的含义。

(2)了解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说出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

(2)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3)通过不同区域地理资料的比较,归纳总结某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说出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异。

(4)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5)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运用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比较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差异。

(2)分析说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运用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移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5)了解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6)列举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运用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归纳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发生的过程及危害,讨论、归纳综合治理与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运用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地理背景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经。

(1)经某区域为例,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3)分析说明区域农业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4)以某区域为例,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分析说明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消费状况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4)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经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2)分析某区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了解遥感(RS)的概念和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2)初步了解遥感信息判读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

(2)初步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3)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功能。

(2)举例说出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城市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1)比较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三者的区别。

(2)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与应用。

第三部分    题型示例与解析

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携“玉免号”月球车在四川西昌卫星中心发射,到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据此完成1~2题。

1.下图表示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地球与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是

A.D  B.C  C.B  D.A

2.“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当日,以下昼夜长短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郑州昼短夜长  B.北京昼夜等长  

C.上海昼长夜短  D.北极圈内为极夜

[解析] 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以2013年12月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时事材料引入,结合天体系统构成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图中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地月系位于天体系统的最低一级,由图示信息即可判断D为地月系;由题干可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接近冬至日的位置,由此确定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此时,北极圈上没有极夜,只有每年的冬至日这一天北极圈上才出现极夜。

[答案] 1.A  2.A

读“北半球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球运行到丙处时,对应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地球在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上运动,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大约为

A.1月初  B.4月初 C.7月初 D.10月初

[解析] 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进行分析判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图文信息的转换能力。

题中给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二分二至日时的位置示意图,由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首先判断邮二至日的位置,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的丙位置时为冬至日,相反,位于甲位置时为夏至日。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个近似正圆形轨道,在运动过程中其速度是变化的,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七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

[答案] 3.D  4.A

小方生活在我国北方,日记中写到:

“自从前天下过一场雨以来,天气更加晴朗,太阳火辣辣的热。

但父亲还是顶着烈日开着收割机,在麦田里收获着一年的喜悦”。

据材料完成5~6题。

5.日记中描述的农事活动,发生的时间可能在()

A.早春  B.仲夏  C.深秋  D.初冬

6.日记中所述天气现象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台风影响  B.寒潮影响 C.暖锋过境 D.冷锋过境

[解析] 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见天气系统天气特点的掌握情况。

题中给出了天气系统过境时降雨,过境后,气温升高,天气转晴,由此判断为暖锋过境,结合实际生活,我国北方地区麦收时间在夏季,即可完成试题。

[答案] 5.B 6.C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读下图完成7~8题。

7.该实验模拟了

①板块碰撞挤压  ②板块水平张裂 

③板块的生长边界 ④板块的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该模拟实验原理可以解释()

A.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黄土高原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解析] 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模拟实验进行试题设计,既考查了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同时又检验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