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教案设计.docx
《第15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5课教案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何晓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利用课件、视频、图片等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老师的问题式教学引领,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2.张骞、班超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
Ⅰ.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Ⅱ.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1.联系法。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要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
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
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
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
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
5.列表整理法。
对于本课基本的知识点,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填表整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
看同学们表现那么好,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个吧:
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
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
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
与丝绸之路同样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又是何时开辟的?
这节课将向你介绍这些内容。
㈡、新授
[板书]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教师引导]诗词导入,并且通过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这个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使匈奴,张骞应募出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2.张骞通西域
创设情境一。
看漫画提出系列问题:
1.预测一下故事结尾?
2.西汉初年汉匈关系如何?
3.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域与西汉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5.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创设情境二。
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三段内容看一下。
看书时注意以下几点:
(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
创设情境三。
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在哪儿?
线路途经什么地方?
[学生看书]……
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在地图在找出相应的位置,并且作出标记。
[教师引导]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那么,请同学考虑: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没有一点意义?
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
是,因为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不愿意夹击匈奴,张骞无功而返,所以说没有意义。
答案二:
不是,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他对西域的情况有所了解,而且也了解到西域各国愿意同汉朝交往。
[教师讲解]张骞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
[教师引导]张骞出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他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学生回答]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教师辅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不能因为张骞没有完成出使西域的目的就否定了他的西域之行。
[教师引导]我们来学习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先看课本上的描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使用,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
同学们看过这段描述后,请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作一下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可以讨论。
[学生看书、讨论]……
[教师提问]通过指导学生填表对比分析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和成果?
[学生回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且在路上被匈奴扣留了两次。
但第二次出使似乎比第一次顺利,而且课本上也没提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目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在西汉与西域的交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一是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提到的是双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
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3.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一个子目下最后一段文字描写,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从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来复述一下这一段的基本内容。
[学生复述]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教师引导]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叫这条商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丝路名称的由来。
再问:
你了解的有几条丝绸之路,就引出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表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
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看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
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
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护商旅往来,这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一大变化。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动脑筋”下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那说明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
[教师过渡]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存在。
而且刚才我讲的时候也提了一句。
刚才讲的是陆上丝绸之路。
那么,在马来西亚出土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又说明了什么?
难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存在?
我们说,确实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板书]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路线,二是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关于路线,我们看课本上的描述:
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教师讲述时,要结合地图、地理挂图亦可),这就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和在印度尼西亚出土汉代钱币和陶器的原因。
([投影显示]或电脑演示:
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
同学们请想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汉朝,在这两条道上经商,没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能行吗?
其实,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西北和东南的气候特征,也会明白这一点的。
[教师讲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丝绸之路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现在,我所要讲的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路运往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的。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㈢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㈣达标检测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B.班超C.窦固D.窦宪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3.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B.西汉C.东汉D.西周
4.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㈤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㈥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