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089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精品文档.doc

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急诊科(室)、儿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2.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

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3.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4.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快速手消毒设施。

5.门诊、急诊治疗室、换药室的等部门按照相应部门制度执行。

6.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7.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一)门诊的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立清洁、消毒制度。

2.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3.所有诊室均须流动水洗手设施,重点科室(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皮肤性病诊室、门诊手术室、妇科检查室、口腔科)应配备手消毒设施。

4.每月对消毒药械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5.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室、诊椅、诊床等应每日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消毒处理。

6.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床(罩)、诊垫(巾)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进行清洁或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进行清洁或消毒。

7.建立预检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8.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发热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9.发现传染病人时,科室应按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及消毒,病人转走后进行终末消毒。

(二)急诊的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立清洁、消毒制度。

2.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室、诊椅、诊床等应每日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消毒处理。

3.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4.各诊室应有流动水洗手和手消毒设施。

5.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床(罩)、诊垫(巾)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听诊器每天有医生进行清洁或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进行清洁或消毒。

6.急诊科必须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保证良好的通风。

7.各诊室应注意通风,诊桌、诊椅、诊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定时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8.各种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保存。

9.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台面也应定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10.每月对消毒药械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11.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12.急诊留观病人和本院职工发生医院感染时,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肠道门诊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设立专用肠道门诊诊室、观察室,专用诊查台以及肠道门诊专兼职医生,负责对门诊腹泻病员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腹泻病人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就地处理,隔离治疗”。

2.肠道门诊做到专室、专人、专用处方、专用登记本、专用消毒药具。

应当备有防蝇设备、盛放呕吐物的容器及专用的诊查、采样、抢救、消毒、杀菌药品和医疗设备。

肠道门诊医生应当密切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周围环境卫生。

3.肠道门诊的工作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自身防护。

对腹泻病人的呕吐物及其污染物品和场所及时消毒,病人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

4.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对办公用具和医疗器械要及时消毒处理。

5.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四)发热门诊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发热门诊挂号室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给每个就诊发热病人发放一次性口罩。

2.发现疑似病人时应立即隔离,并按相关的消毒防护措施进行。

3.空气消毒:

空气净化器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2次,每次30-60分钟,做好记录。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通风。

4.物品表面:

桌、椅、柜、门、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物体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L~20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5.地面:

要湿式拖扫,用0.2-0.5%过氧乙酸拖地,作用5-15分钟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L~2000㎎/L含氯消毒剂喷洒(拖地),作用15-30分钟。

6.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即消毒,体温计用1000㎎/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75%酒精或0.2%过氧乙酸擦拭。

7.医务人员防护及手的消毒:

医护人员要衣帽整齐,佩戴N95口罩,4小时更换,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洗手,并用0.5%的碘伏或快速收消毒剂揉搓1-3分钟进行手的消毒。

8.做好防护物品的交接工作,及时补充防护和消毒物品。

9.参加呼吸系统发热病人转运的司机和医务人员要穿隔离衣,戴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病人应戴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10.病人离开救护车后,应当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11.垃圾处理:

使用密闭的垃圾筒,内衬双层医用垃圾袋,装满至3/4后,逐层密闭运送,避免污染其他物品。

(五)皮肤性病门诊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皮肤性病门诊接触的传染病原体包括:

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阴道滴虫)、寄生虫(阴虱、疥螨)等,科室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做好医、患双方的防护,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2.性病门诊要与其他门诊分开,自成体系。

配有专用化验室(台)、治疗室及注射室。

3.诊室、治疗注射室和厕所等处要有流动水洗手设施,皂液应保持清洁。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在诊查病人时应使用一次性手套,进入人体组织(尿道、阴道及肛门等)的医疗用品(如棉拭子、窥阴镜、肛门镜等)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5.诊室、治疗室等房间应保持干净整齐,应定时通风换气,采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所有台面应每日清洁消毒。

6.诊室、检查所用的生理盐水、石蜡油、试剂(如3—5%冰醋酸等)及容器必须定期消毒灭菌,每日更换或单包装。

送检标本的弯盘必须每日消毒后再用。

7.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诊查病人,如使用一次性检查单,面积应大于120cm×60cm,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及时分类收集到符合要求的容器(袋)内,禁止污染与再次使用。

8.局部治疗时应做到一部位一棉签。

9.医疗垃圾、污染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规定装专用黄色垃圾袋内,应密闭、防刺、防渗,有破损应更换垃圾袋,满3/4时扎紧袋口送指定地点处理。

(六)妇科门诊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分区,设预诊区、诊查区、隔离区或隔离专台。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2.医务人员要在诊治传染病、性病病人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做好医患双方的防护。

3.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毛巾专用或使用一次性纸巾或干手设施。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治病人必须一人一单一窥镜一手套,采集标本必须一人一部位一棉签一玻片,对每个病人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窥镜、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其开后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不重复使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6.各种器具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或焚烧。

7.处理传染病人后应及时进行床单位消毒,如遇有场地、医疗器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无害化处理,防止扩散。

二、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5.做好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

6.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分区清楚。

7.严格进行终末处理。

8.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一)治疗室、注射室的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设备。

2.医护人员应衣帽整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戴好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不得有过期物品,过期重新灭菌。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中包装,分类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内。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5.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6.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7.持物钳或持物镊与容器的尺寸应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使用中污染应及时更换。

干燥镊子罐每4小时更换一次。

8.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9.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前做到小包装三查(有效期、有无破损、有无不洁),用后应做到无害化处理。

10.医务人员洗手应使用液体皂液,要有干手措施。

11.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并登记消毒时间、累计时间及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灯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每半年做强度监测一次。

每月做环境卫生学监测。

12.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二)换药室的消毒隔离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设备。

2.医护人员应衣帽整洁,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戴好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不得有过期物品,过期重新灭菌。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中包装,分类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内。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5.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6.持物钳或持物镊与容器的尺寸应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使用中污染应及时更换。

干燥镊子罐每4小时更换一次。

7.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前做到小包装三查(有效期、有无破损、有无不洁),用后应做到无害化处理。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