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docx
《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培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诗文赏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2.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
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1.示例一:
“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
“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
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中的“悬”是“悬挂”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如麻、连绵不断的景色。
语句“万点空蒙隔钓船”中的“隔”是“分开,隔开”的意思,写出了连绵不断雨将人的视线与“钓船”隔断,勾勒出了大雨中作者所见“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诗的前两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叙写了作者在咸阳桥上所看到的下雨的景色,是实写;后两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转入虚写,想到洞庭春水色,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勾勒出了烟雨空濛、缥缈的景致。
据此理解作答。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6.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
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
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
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
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
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
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7.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
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
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A②答: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
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8.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
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
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
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
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
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
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
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
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
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距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
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
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
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
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
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9.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
一种乐器。
②万井:
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
10.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