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第一节声母和韵母变化
一、声母的主要变化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
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
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
例如:
平[pá]:
陪瓢脾旁贫並[b]
仄[p]:
抱(上)病(去)白(入)
並(奉)[b]——平仄[f]:
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平[tá]:
亭同唐驮定[d]
仄[t]:
道(上)、盗(去)、毒(入)平[t§á]:
茶潮陈除缠
澄[¥]
仄[t§]:
(柱上)、阵(去)、浊(入)
平[tsá]:
才惭残曹藏
洪音
仄[ts]:
在(上)、字(去)、族(入)
从[dz]
平[ttá]:
乔秦憔全泉
细音
仄[tt]:
聚(上)、贱(去)、截(入)[tsá](之)韵:
词辞祠
平
洪音[s](支韵):
随隋
仄[s]:
似(上)、颂(去)、俗(入)
邪[z][ttá](尤):
韵囚泅
平
细音[t](其他韵):
斜详旋寻
仄[t]:
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
彗[xuei51])
平[t§á]:
柴床潺愁茌
崇[dZ][t§]:
(撰上)寨(去)浊(入
仄
[§]:
(止、志韵):
士(上)、事(去)
(例外:
岑[tsáen35])
平[t§á]:
漦
俟[Z]
仄[ts]:
俟涘竢(去)
[t§á]:
船唇乘
平
船[dü][§]:
绳渑神蛇
仄[§]:
楯(上)、顺(去)、食(入)[t§á]:
成承丞酬垂
平
[§]:
时殊谁韶
禅[ü][t§](职)韵:
植殖埴
仄
[§]:
社(上)、树(去)、石(入)
平[ká]:
狂葵馗逵
洪[k]:
跪柜共
仄
群[g][ká]:
匮餽
平[ttá]:
桥穷奇勤权渠
细
仄[tt]:
俭(上)、具(去)、局(入)
洪[x]:
华祸憾合
匣[?
]
细[t]:
嫌限巷协
(二)[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
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
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
元明时期,
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
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三)[tt]、[ttá][t]、的产生
[tt]、[ttá][t]、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
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tt]、[ttá][t]、尚未出现(如“剪”[ts]母字有:
精尖尊钻;“金”[k]母字有:
京坚根)。
干此三母各有两
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k]、[ká][x]、与[ts]、[tsá][s]、:
[k]
[k
á]
[x]
[tt]
[tt
á]
[t]
[ts]
[ts
á]
[s]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舌根音
[k]、[k
á]
、[x]与齐、撮
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
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tt]、[ttá][t]、。
例如:
见:
姜
[kiaN]
→[ttiaN]
溪:
去
[k
áy]
→[tt
áy]
群:
乾
[kiEn]
→[ttian]
晓:
晓
[xiau]
→[tiau]
匣:
兮
[xi]
→i][t
舌尖前音
[ts]、[ts
á][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
[i]、[y]韵头
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tt]、
[ttá[t]、。
例如:
精:
将[tsiaN]→[ttiaN]
清:
趣[tsáy]→[ttáy]
从:
前[tsáian]→[ttian]心:
小[siau]
→[tiau]
邪:
夕[si]
→[ti][52]
变成[tt]、[tt
á[t]、后,原与细音相拼的
[k]组声母与[ts]组声母
便无从分辨。
清乾隆八年
(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
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
(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
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
[53],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
已变成了[tt]、[ttá][t]、。
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南方不少方
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中齐、撮呼字
的见组、晓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
[k]、[ká]、[x],齐、撮呼字
的精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
[ts]、[tsá][s]、;吴方言中齐、撮呼
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
[tt]、[tt
á][t]、,齐、撮呼字的精
系声母仍然读作[ts]、[ts
á][s]、。
在北方方言中,分尖团的地
区主要有河北南部、山东东部、河南西南部、陕西中部北部
和广西东北部等。
这些方言中大部分都是齐、撮呼字的见组、
晓组声母变成了[tt]、[ttá][t]、,而齐、撮呼的精系声母没有
发生变化(多数方言是部分字的声母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陕
西长武、邠县、扶风、郿县一带把薑(见)、劫(见)、欺(溪)、
孝(晓)四字分别读作[ttia?
)]、[ttiE]、[ttái][tiau]、;而把将(精)、
姐(精)、齐(从)、消(心)四字分别读作[tsia?
)]、[tsiE]、[tsái]、
[siau]。
(四)[t§]、[t§á]、[§]的产生
[t§][t、§á]、[§]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
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
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
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唐末宋初
元代
知[|]
澄[¥]仄
庄[tS]
知[|]
澄[¥]仄
照[tt]
[t
§]
崇[dZ]仄
章[tt]
禅[ü](职韵)
彻[|á]
澄[¥]平
床[dü]仄
禅[ü](职韵)
知[|á]
澄[¥]平
初[tSá]
崇[dZ]平
穿[tt
á]
[t
§á]
昌[ttá]
船[dü]平
床[dü]平
禅[ü]平
禅[ü]平
崇[dZ]
平
生[S]
船[dü]
平仄
床[d
ü]
平仄
审[t]
[
§]
书[t]禅[ü]平仄
禅[ü]平仄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
了零声母。
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
[a](包括[o]、[?
])类零声母。
具体情况如下图:
隋唐时期
北京话
隋唐时期
疑[N-](
谊鱼魏
)
[i]
影[o-](
衣於威
)
[u]←微[m-](武微文晚
)
云[?
-](
矣于伟
)
[y]
以[j-](移予唯)
疑[N-](
岸藕娥
)
[a]
[o]
影[o-](按欧遏)[?
]
(六)[v]母的消失
[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54]一书中反映出来的。
该书将声母分为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
此
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
下
面是这20
个声母的拟音:
梆[p]
匏[pá]
木[m]
风[f]
斗[t]
土[tá]
鸟[n]
雷[l]
竹[t§]
虫[t§á]
石[§]
日[r]
剪[ts]
鹊[tsá]
系[s]
云[j][55]
金[k]
桥[ká]
火[x]
蛙[w]、[o](例字:
文
晚恩安)
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
[v]《五母方,元音》将
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
[v]母已经消失。
二、韵母的主要变化
(一)二呼四等变为四呼
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
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
例如:
毛[mAu](肴开一)
[mau]
茅[mau](肴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
例如:
联[liQn](仙开三)
[lian]
莲[lEn](先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
例如:
光[kuAN](唐合一)——[kuaN]
关[kuan](删合二)——[kuan]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
例如:
员[?
iuQn](仙合三)
[yan]
渊[uEn](先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
成了齐齿呼。
例如:
嘉[ka]
(见麻开二
)——
[ttia]
敲[k
áau]
(
溪肴开二
)——
[tt
áiau]
咸[?
?
m]
(匣咸开二
)——[tian]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
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
例如:
樁[|?
N]
(知江开二)——[t§uaN]
撞[¥?
N]
(澄江开二)——[t§uaN]
窗[tSá?
n]
(初江开二)——[t§áuaN]
双[S?
N]
(生江开二)——[§uaN]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
韵。
例如:
知[|ie]
(知支开三)——[t§?
]
师[Siei]
(生脂开三)——[§?
]
十[üiep]
(禅缉开三)——[§?
]
辄[|iQp]
(知叶开三)——[t
§?
]
遮[ttia]
(章麻开三)——[t
§?
]
朝[|iQu]
(知宵开三)——[t
§au]
昭[ttiQu]
(章宵开三)——[t§au]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56]。
例如:
蜉[bi?
u](並尤开三)——[fu]
负[bi?
u](並有开三)——[fu]
富[pi?
u](帮宥开三)——[fu]
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
开口韵[57]。
例如:
杯[pu?
i]
(帮灰合一
)——
[pei]
胚[p
áu?
i]
(
滂灰合一
)——
[p
áei]
搬[puAn]
(帮桓合一
)——[pan]
伴[buAn]
(並缓合一
)——[pan]
奔[pu?
n]
(帮魂合一
)——[p?
n]
门[mu?
n]
(明魂合一
)——
[m?
n]
篷[boN]
(並东合一
)——
[p
á?
N]
蒙[moN]
(明东合一
)——[m?
N]
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
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
例如:
飞[piu?
i]
(帮微合三)——[fei]
吠[piu?
i]
(並废合三)——[fei]
分[piu?
n]
(帮文合三)——[f?
n]
帆[piu?
m]
(並凡合三)——[fan]
妨[páiuAN](滂阳合三)——[faN]
肤[piu]
(帮虞合三)——[fu]
物[piu?
n]
(帮物合三)——[u]
芙[biu]
(並虞合三)——[fu]
无[miu]
(明虞合三)——[u]
7.合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
韵。
例如:
诛[|iu](知虞合三)——[t§u]
锤[¥iuei]
(澄脂合三
)——
[t
§á
uei]
崇[dZioN]
(崇东合三
)——
[t
§á
uN]
专[ttiuQn]
(章仙合三
)——
[t
§uan]
充[ttáioN](昌东合)——三[t§áuN]
8.合口三等韵逢精组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
韵。
例如:
纵[tsiuN](精钟合三)——[tsuN]
脆[tsáiuEi](清祭合三)——[tsáuei]
萃[dziuei]
(从至合三
)——
[ts
áuei]
肃[siok]
(心屋合三
)——
[su]
俗[ziuk]
(邪烛合三
)——[su]
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
明初兰茂
的《韵略易通》(1642年)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部分成
了“居鱼”、“呼模”两部,可见其时[y]韵母和[y]介音已经出现。
[y]韵母和[y]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中古的开口细音后来即叫做齐齿呼),只是还未有其名而已。
开齐
合撮的名称是清初潘耒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其《类音》[58]
中明确用这些名称对韵母进行了分类。
(二)相近韵母的合并
中古同摄的韵读音比较接近,其中一等韵与二等韵、三等韵
与四等韵后来多数都发生了合并,一部分三四等韵与一二等
韵也发生了合并。
例如:
开[ká?
i](溪咍开)一
[káai]
楷[ká?
i](溪皆开)二薨[xu?
N](晓登合一)
[xuN]
轰[xu?
N](晓耕合二)
披[páie](滂支开三)
[pái]
批[páei](滂齐开四)
旋[ziuQn](邪仙合三)
[tyan]
玄[?
uEn](匣先合四)
交[kau](见肴开二)
焦[tsiQu](精宵开三)[ttiau]
浇[kEu](见萧开四)
碗[uAn](影缓合一)
绾[uan](影潸合二)[uan]
晚[miu?
n](微阮合三)
相近韵母的合并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m]尾韵变为[-n]尾韵
《广韵》中深、咸两摄的韵都属于[-m]尾韵,这类韵共有九
个,即“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在《中原音韵》中,这九类
韵被合并成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
到了明末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中[59],此三部与“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部合并为“真寻”、“山寒”、“先全”三部,这说明其[-m]时尾已经消失。
此将《韵略汇通》的十六个韵目列示如下:
一东洪
二江阳
三真寻
四庚晴
五先全
六山寒
七支辞
八灰微
九居鱼
十呼模
十一皆来
十二萧豪
十三戈何
十四家麻
十五遮蛇
十六幽楼
[-m]尾韵并入[-n]尾韵,这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原
因。
(四)入声韵的消失
中古的入声韵有[-p]、[-t]、[-k]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中原音韵》时,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
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
例如:
插[tSá?
p](初洽开三)
[t§áa]
差[tSáa](初麻开二)
脱[táuAt](透末合)一
[táuo]
拖[táA](透歌开一)
哭[káok](溪屋合一)
[káu]
枯[káu](溪模合一)
第二节声调方面的变化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
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60]。
例如:
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
都读作阳平声[61]。
例如:
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
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
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62]。
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
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
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
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
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
势更为明显。
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63]。
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
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
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
其变化规律是:
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
从《中
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
《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
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
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
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
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中古四声《中原音韵》三声北
京话四声
阴阴平
平平
阳阳平
上上
上声
去去
去声
入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对照表
中中北京话
古古四声
四声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平
清
东风吹衣
浊
全浊
唐时传奇
次浊
牛迷难来
上
清
好打小虎
浊
全浊
父坐弟跪
次浊
老李有米
去
清
要去应试
浊
全浊
大病盗汗
次浊
议论浪漫
入
清
七鸽八鸭
啄折竹菊
百尺铁笔
不必作色
浊
全浊
独服猾贼
次浊
月落日跃
今读阴平、阳平声的古入声常用字表
a
bā
八
bá
拔跋钹魃
fā
发
fá
乏伐筏阀罚
dā
搭褡耷答答应
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