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姓名合集.docx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姓名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姓名合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姓名合集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姓名:
1、什么是阅读教学?
阅读及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4、《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5、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
1、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2、“识字教学”在各学段都提出了哪些要求?
3、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什么?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
1、试述低年级阅读教学重点。
2、试述低年级阅读教学解读课文的要点。
3、阅读教学中年级应加强什么?
4、试述中年级阅读教学解读课文的要点。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语文学科测试题
1、阅读教学高年级段的三个延伸点是什么?
2、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老师说:
“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
”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
怎么办?
3、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4、 简述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不同文体课文的要求是什么?
5、 简答语文教学如何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姓名
:
岗位大练兵数学科测试题
一、问答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什么?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4、《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是什么?
5、新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8、在第一学段中对于数及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二、名词解释
1、了解:
2、掌握:
3、灵活运用:
4、经历(感受):
5、体验(体会):
6、探索:
姓名
:
岗位大练兵数学科测试题
一、简答题
1、数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符号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统计观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使用谈话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6、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
7、教材内容增补的材料包括哪几类?
8、教材内容的调整和组织包括哪些?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英语科测试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三、新的课程标准有那些变化?
四、英语课程目标按照国际通用的能力水平设立几个级别?
各级别都适用于哪个年级?
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它建立在哪几个方面的基础上?
每个方面都起什么作用?
六、一级课程目标总体描述是什么?
七、二级课程目标总体描述是什么?
八、请阐述小学阶段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英语科测试题
一、什么是评价?
二、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及发展方向是什么?
三、英语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四、简要说明你本人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发挥)
五、情感态度指的是什么?
六、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七、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八、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九、《英语课程标准》中学习策略可分为哪几类?
十、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十一、学习策略及学习方法的区别?
姓名
:
岗位大练兵英语科测试题
一、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哪几点(至少说出三点)?
二、探究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三、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四、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有什么重要意义?
(至少说三点)
五、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按活动目的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任务活动的类型介绍。
七、什么是学情分析?
八、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九、学情分析的方法?
十、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十一、学情分析的内容。
岗位练兵小学科学学科训练题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及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及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关系,乐于及人合作,及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及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及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分目标有哪些?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及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保持及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及发展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及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及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及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及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3.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及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及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及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及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四、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怎样?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论廓。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料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标准》的核心部分是内容标准,它将总目标和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及宇宙)进行展开,每一方面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文字说明,二是内容标准框图,三是具体内容标准。
五、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及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及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必需的内容。
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及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六、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1、《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着眼于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着眼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4、《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教师如何传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5、《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注的是拓展评价功能,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自然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则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留下了创造空间
七、简述科学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科学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只是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应以表格量化形式来体现,记录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发展情况,它包括记实性评价和展示评价两大部分。
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科学探究”部分内容的评价,在内容上应该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部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及活动能力。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参及科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在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正确,假设是否恰当,计划是否合理,测量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清晰;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么样。
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和观察记录,即教师通过设定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去做,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操作的水平和质量,然后做出评价。
也可以通过提出一项科学探究任务,让学生回答准备怎样完成,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完成,从学生提出的假设,或当场完成的质量中进行评价。
除了集中评价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有价值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和随时记录,这样可以增加评价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在对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中,应注意多鼓励他们参及探究活动,理解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而不能只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及结论。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部分内容的评价,重点应抓住小学生对待科学学习及探究活动中的态度进行。
因为,相对态度来说,情感、价值观都是更加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进行评价。
情感作为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价值取向,及对待各种事物价值取向的价值观一样,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当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它们一般不发生作用,外人也无法知晓。
只有当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它们才会有所表现,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被他人所察觉。
一旦当一个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情感、价值观,在对待特定的事物,或者遇到特定的刺激产生情绪体验时都会出现一种特定的表现趋向,这种特定的表现趋向就是态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态度是一定情感、价值观的特定表现趋向,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价小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他们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及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像,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及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及研究;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是否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能否积极参及各种社会性科技及科普活动,对科学、技术及社会相关的问题是否关心,并表现出责任感等。
这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即使记录在案,做好学生学业档案的信息搜集和记录工作。
在平时记录信息不足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情景测验,或者专题活动的现场记录,即由教师指定一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参及,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并进行评价。
(三)“科学知识”部分内容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科学”学科,在知识内容方面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及宇宙科学三大领域。
但不是系统地讲解这三大领域的系列知识,而是结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讲那些及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身边常见的最基础的知识。
即使这样,也不是以讲解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为主,而是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经验及科学探究活动讲一些现象、事实及过程。
因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
所以,科学知识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及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科学知识可以分为3类。
第1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
这类内容一般不属于测验、考试的范围,评价的主要办法是日常课堂上随堂提问及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得出就行了。
第2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或过程,如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等等。
这些内容是科学学科测验、考试的主要对象,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考试方式的情景性及灵活性,不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
第3类是过程性目标,如通过饲养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等。
对这类内容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下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及表现和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必要时也可以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察,或者从学生的长期作业中做出评价。
因此,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察。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对本阶段的要求和《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要求,本着易观察、易操作的原则可以将这些内容具体化,设置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还应体现对平时各阶段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内外作业、期末测试及学生在科学课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
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主,在期末的时候,将评价表送到家长手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意见,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及的交互活动。
八、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九、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
①贯穿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
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
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十、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及结论,表达及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及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及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及假设相比较。
7)表达及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及他人交换意见。
十一、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
如: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引导等等。
十二、你是怎样理解“教学结果的效能化”的?
所谓“教学结果的效能化”,就是指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的有效性,即:
“有效教学”。
学生不想学不乐学,学得辛苦,学而无获,都说明教学无效。
所谓有效教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二是使学生明了他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和“应”学的内容;
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十三、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收集信息、考察、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小制作、讨论、种植饲养、游戏、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活动、家庭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十四、作为科学教师如何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用好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郝京华教授和路培琦老师在给科学教师们的一封信中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口号,明确指出:
“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彻底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材观,将我们从“以本为本”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走向“以人为本”的全新教材观。
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
一、尊重教材,做教材的鉴赏者
科学教材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本。
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时代对教学的要求,也集中了众多参加教材编写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更集中了古今中外不断探索的科学精华。
可以说教材中的每个章节中每一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每课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个问题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因此,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学中如果看了表面内容,没有深入领会教材中的每个图片、每个问题的编写意图,就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或者天马行空把教材弃之不顾等“革”教材“命”的行为都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教师应该把教材当作艺术珍品去鉴赏,发现它的珍贵之处和瑕疵,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解读教材,做教材的驾驭者
解读教材是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挖掘教材的精神实质,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材知识点内部的联系。
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的体系,清楚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还要了解各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好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2)科学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强调各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注意科学及其它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整体提高的效果。
(3)教材内容及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自然状况、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考虑的十分周到,因此教师应在深入领会编写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处理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
科学教师要想处理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念处理教材。
(2)教师解读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弄清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应选择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要正确地对待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使教材为教师的“教”服务。
三、重构教材,做教材的运用者
重构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