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7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 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membrane)。

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

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

主要结构成份一般是蛋白质占60%-80%,类脂占20%-40%,碳水化合物约占5%(分布在类脂和蛋白质之间)。

  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的屏障,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运行。

但是细胞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因此细胞必须具备一套物质转运体系,用来获得所需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据估计细胞膜上与物质转运有关的蛋白占核基因编码蛋白的15~30%,细胞用在物质转运方面的能量达细胞总消耗能量的三分之二。

  原始生命向细胞进化所获得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是生命物质外面出现了一层膜性结构,即细胞膜。

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厚度通常为7~8nm,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

它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择透过性,对进出入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9世纪中叶K.W.Mageli发现细胞表面有阻碍染料进入的现象,提示膜结构的存在;1899年E.Oveiton发现脂溶性大的物质易入胞,推想应为脂类屏障。

1925年荷兰人E.Gorter和F.Grendel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结构,计算出红细胞膜平铺面积约为其表面积的两倍,提出脂质双分子层模型.成立前提:

a.红细胞的全部脂质都在膜上;b.丙酮法抽提完全;c.RBC平均表面积估算正确。

(70%~80%偏低);40年后Bar重复这一试验发现红细胞膜平铺面积应不是70%~80%,而是1.5倍还有蛋白质表面,同时干膜面积是99μm2,湿膜面积则为145μm2。

两项误差相抵,结果基本正确。

  根据细胞的生理生化特征,曾先后推测质膜是一种脂肪栅、脂类双分子层和由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构成的三夹板结构。

同时电镜观察也证实质膜确实呈暗-明-暗三层结构。

随后冷冻蚀刻技术显示双层膜中存在蛋白质颗粒;免疫荧光技术证明质膜中蛋白质是流动的。

据此S.J.Singer等人在1972年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特征是:

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生物膜的内外表面上,脂类和蛋白质的分布不平衡,反映了膜两侧的功能不同;脂双层具有流动性,其脂类分子可以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横向移动。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为方便的技术和方法,但从研究中30年代以来提出了各种假说有数十种,其中得到较多实验事实支持而目前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美国的S.J.Singer和G.L.Nicholsom于1972年提出的流体镶嵌模型(fluidmosaic

model)。

这一假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

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型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其局限性在于未表达出流动性不均一,Jain与White提出了“板块与镶嵌模型”。

  1、单位膜模型

  J.Danielli&H.Davson1935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

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

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J.D.Robertson1959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

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

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

单位膜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

  2、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质膜的的结构模型

  3、晶格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强调流动的整体性。

  4、脂筏模型

  脂筏(lipidraft)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microdomain)。

大小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

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称为有序液体(Liquid-ordered)。

在低温下这些区域能抵抗非离子去垢剂的抽提,所以又称为抗去垢剂膜(detergent-resistantmembranes,DRMs)。

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

  从脂筏的角度来看,膜蛋白可以分为三类:

①存在于脂筏中的蛋白质;包括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anchoredprotein),某些跨膜蛋白,Hedgehog蛋白,双乙酰化蛋白(doublyacylatedprotein)如: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G蛋白的Gα亚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NOS);②存在于脂筏之外无序液相的蛋白质;③介于两者之间的蛋白质,如某些蛋白在没有接受到配体时,对脂筏的亲和力低,当结合配体,发生寡聚化时就会转移到脂筏中。

  脂筏中的胆固醇就像胶水一样,它对具有饱和脂肪酸链的鞘磷脂亲和力很高,而对不饱和脂肪酸链的亲和力低,用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去除胆固醇,抗去垢剂的蛋白就变得易于提取。

膜中的鞘磷脂主要位于外小页,而且大部分都参与形成脂筏。

  据估计脂筏的面积可能占膜表面积的一半以上。

脂筏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小的独立脂筏可能在保持信号蛋白呈关闭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必要时,这些小的脂筏聚集成大一个大的平台,在那里信号分子(如受体)将和它们的配件相遇,启动信号传递途径。

如致敏原(allergen)能够将过敏患者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及其受体桥联起来,形成较大的脂筏,受体被脂筏中的Lyn(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最终引发过敏反应。

  细胞表面的穴样内陷(caveolae)具有和脂筏一样的膜脂组成,不含笼形蛋白(clathrin),含有caveolin(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21KD)。

大量存在于脂肪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这种结构细胞的内吞有关,另外穴样内陷中还富含某些信号分子,说明它与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膜脂

(2)膜蛋白(3)膜糖

(1)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x106个脂分子。

(2)膜蛋白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

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

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外在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结合在磷脂分子的亲水头上。

如载体、特异受体、酶、表面抗原。

占20%~30%的表面蛋白质(外周蛋白质)以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极性基团与膜两侧的脂质结合;占70%~80%的结合蛋白质(内在蛋白质)通过一个或几个疏水的α-螺旋(20~30个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膜厚度。

相邻的α-螺旋以膜内、外两侧直链肽连接)即膜内疏水羟基与脂质分子结合。

理论上,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以横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该是随机分布的;可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性的分布;(这可能与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存在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作用有关),以实现其特殊的功能:

细胞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等。

(Frye和Edidin1970年用发红光的碱性芯香红标记人细胞同用发绿光荧光素标记膜蛋白抗体标记离体培养的小鼠细胞一起培养,然后使它们融合,从各自分布,经过37℃40min后变为均匀分布。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微区监测)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

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

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

各类APT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

缬氨酶素。

通道蛋白与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3)膜糖

  膜糖和糖衣:

糖蛋白、糖脂

  细胞膜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链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细胞质)一侧的。

(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cellcoat)单糖排序上的特异性作为细胞或蛋白质的“标志、天线”—抗原决定簇(可识别,与递质、激素等结合。

ABO血型物质即鞘氨醇上寡糖链不同。

131AA+100糖残基)。

细胞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细胞膜把细胞包裹起来,使细胞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此外,细胞所必需的养分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

所以,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让某些分子进入或排出细胞的特性,叫做选择渗透性。

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

如果细胞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细胞膜除了通过选择性渗透来调节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外,还能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帮助细胞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液体小滴和捕获食物颗粒,供应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细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号的刺激使细胞做出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也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复杂功能的重要结构。

  生物膜结构的共同特征:

  镶嵌性:

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面;或按二维排成相互交替的镶嵌面;

  蛋白质极性:

膜内在性蛋白质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双层内部;

  流动性: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相对侧向流动性;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贯穿在其中及吸附在其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的尾部在内,亲水头部在外。

磷脂由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液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所以细胞膜也具有流动性。

比较经典的证明是荧光法,将红、绿荧光蛋白放在细胞膜的不同位置,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红绿两种荧光混合在一起了。

  相变性;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脂质分子的晶态和液晶态是互变的;

  更新态:

在细胞中,膜的组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不是均匀分布的,包括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

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脂和糖,膜的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这些成分分布的不对称以及这些分子在方向上的不对称。

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

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

  通透性:

物质通过生物半透膜的难易程度。

生物半透膜对体内某些分子的通透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自由通过的有水分子;可以透过的有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氯离子等;不易透过的有蛋白质、钠、钾等。

通透性的存在,对细胞内外水的移动,各种物质的交换,酸碱度和渗透压的维持,均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