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68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

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

请简要分析。

答:

                                           

(1)【答案】(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答案】(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

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

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

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

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

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答案示例: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

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解析】第

(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

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

对偶、借代 炼字:

“逢”“忙” 色彩:

“碧”“黄”情感:

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

答:

“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