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642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docx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

大纲

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

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

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

2.上海造船业的特点

3.上海造船业的发展途径

知识点汇总

原理

K01:

外商对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影响

K02:

我国近代民办造船企业的发展

K03:

我国现代造船业的整编恢复

K04:

我国现代造船业初现端倪

K05:

上海造船业的现状

K06:

上海造船业的特点

K07:

上海造船业面临的挑战

K08: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机会

重要信息

I01:

上海近代造船业发展的契机

I02:

上海建造“沙船”的原因

I03:

世界造船业的三次转移

I04:

国际造船业转移的特点

I05:

世界船舶市场的需求

I06:

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劣势

正文

一、上海造船业的历史演变

1.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1)“沙船”开启了上海的造船史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有悠久的造船历史,也是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地。

北宋时,上海取名“上海浦”,是一个农民、渔民、盐民交错相居的村落。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为适应江海航运发展的需要,改为上海镇。

至元十四年(1277年),作为水上交通码头,朝廷在上海镇设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并设有税务和贸易机构。

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上海出现了船作坊林立的景象。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时,上海已成为海运船舶的集中地。

为适应海上漕粮运输的需要,上海曾建造过木质平底的沙船,该船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舟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市徽,上面就有沙船。

青浦港、董家渡、苏州河、吴淞口上沙船密布,客轮货船云集,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鼎盛。

(2)外商涌入上海滩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正式开埠。

开埠后,外国船舶开始频繁地进出上海港,由1843年的7艘增加到1894年的6400余艘。

外国轮船多了,修船业务也就多了,外国资本在上海开办修造船业也应运而生。

1852年,美商伯维公司开办起船厂,但开了没几年就关门大吉,这是史料记载在上海开设的最早的外国修船厂。

几乎同时,英国人密契尔在浦东开办了第一家英商修船厂——浦东船厂。

1853年,苏格兰人莫海德也在浦东建造了董家渡船坞,这是当时在上海设备较为完善的修船厂,建有码头、仓库等,号称“远东最佳船坞”。

由此可见,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时,最初的投资与船舶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843年至1859年的17年间,外国在上海开办的18家企业中,有12家是修造船厂。

这些企业多数是由英美两个地方的商人投资的,业务主要以修船为主。

说是外国商人,其实都是来黄浦江淘金的,所谓的船坞亦只是在江边挖个空槽罢了。

他们来到上海,看修船有市场,就在江边挖一个泥槽雇人修船,没有生意了就立马走人。

因此,当时上海的修船公司开开关关是家常便饭。

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修船厂有耶松、祥生、瑞镕等,也都是英美商人投资的。

1884年,耶松厂为怡和轮船公司建造了一艘“源和”号轮船,船长85米,载重量2522吨,时称“远东所造最大商船”。

祥生船厂于1862年在浦东创立,由英国人包义德创办,未满3年,已修理船只17艘,总吨量在4000吨以上,号称“东方修船设备最完备的企业之一”。

瑞镕船厂属犹太人的沙逊公司,于1900年成立,它是上海修造船厂的后起之秀,不仅设备好,而且价格低廉,它的出现对其他船厂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但是,外商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要赚中国人的钱。

所以,为了避免相互厮杀,耶松船厂同后来由祥生、耶松、瑞镕船厂合并而成的英联船厂合作,一起控制了上海的船坞设施,并开始垄断上海的修造船业。

(3)民族资本的崛起

在英美资本逐鹿上海制船业时,我们不能不提一个厂的名字,那就是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

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近代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主持下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惠吉”号兵船和以后相继建造的“操江号”、“金瓯”号、“保民”号等铁甲兵船,既是中国近代军用舰船制造的开始,也是中国造船业制造钢质船体结构和以机械动力推进的船舶的发端。

1918年(民国7年)江南制造局在叶在复的主持下建造的川江货船和长江客货船,其建造技术和质量都超过了当时中外船厂的水平,曾引起航运界的广泛关注。

1910年至1918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船舶200余艘,计6万余吨,营业额和盈利额成倍增长,超过了当时的耶松船厂,从而改变了外资船厂长期控制和垄断上海船舶修造业的局面。

继江南制造局以后,上海出现了一大批民族资本创办的船厂。

如招商局浦东机器厂、张华浜修理厂等官办船厂;同时,发昌、公茂、求新、大中华等几十家民办修造船厂也相继见世。

发昌机器厂建造的“江汉”号出售朝鲜,成为上海的第一艘出口船。

上海民族造船工业从1865年至1937年是在困境中苦斗求生和竭力发展的,此间共建造民船近千艘、军船百余艘,修船5000余艘。

抗日战争爆发后,官办船厂被日本侵略军占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资船厂也被日军占有;民办船厂有的倒闭,有的内迁,整个上海修造船业奄奄一息。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美国将战时剩余物资在华大量倾销等原因,船厂几乎无船可造,一片萧条景象。

解放前夕仅剩下9家船厂,职工不足6000人,靠修船维持生计。

2.我国现代造船业的重要基地

(1)整编恢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布接管第一号令,接管江南造船所。

以后还相继接管了招商局机器造船厂、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英商马勒机器制船厂(后改名为沪东造船厂),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

其他民办船厂按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成分,通过联营、合并、合营等方式,组织起来恢复生产,积极支援国家物资运输和人民解放军海军作战。

在支援解放崇明岛、舟山群岛等战斗中,支援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1953年共造船191艘,3万余吨,修船750余艘。

虽然经过整编恢复,上海造船业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复苏了。

但是,由于技术的落后、设备的落后、管理的落后,要建造技术先进的船舶仍然还是有较大的困难。

(2)现代造船业初显端倪

1953年6月4日,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这是中国造船工业一次规模较大的接受外国产品转让和技术引进的重大举措。

这次转让和引进对建立具有现代水平的上海造船业有重大的作用。

上海有6家船厂承担6种型号的舰艇试制和建造。

为了适应这个重要的转变,上海各船厂不仅扩大了生产场地,改扩建船台,增加了设备,以及完善管理,整体的造船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54年至1960年间,上海共建造各种船舶1246艘,40余万吨,建造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修船2700余艘。

上海船舶工业从以修船为主开始转变为以造船为主,船用主机从以蒸气机为动力转变为以柴油机为动力,也形成了从船舶设计到船舶设备配套的较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体系。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停止技术援助,转让引进工作被迫中断,给上海造船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上海广大造船职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在困难中继续拼搏奋进。

1960年至1965年,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材料和设备绝大部分立足于国内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从而结束了我国万吨船舶材料、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

与此同时,江南造船厂在兄弟单位大力协同支持下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1965年6月,沪东造船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船用万匹机,这台船用低速柴油机作为“东风”号的主机结束了船用万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

中型鱼雷潜艇等军用舰艇也逐步实现器材国产化,并进行批量建造。

上海造船业具备整体建造万吨船的水平,1969年至1978年,沪东造船厂共建造万吨船舶54艘,支援了国家远洋运输所需要的船舶。

1967年以后,为配合研制洲际运载火箭和发展航天技术的需要,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需建造中国第一支远洋测量船队。

这支船队以主测量船为核心,由12艘船组成,除远洋油水补给船由大连造船厂建造外,其余全部由上海承建。

708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船队主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和江南、中华船厂分别建造的船队“向阳红10号”、“远洋运输拖船”等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这些船舶集中了中国科学技术多方面的成就,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船舶技术水平。

上海也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现代化造船基地。

二、发展中的上海造船业

1.上海造船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改革与创新,整个造船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无论是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还是经营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在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造船基地的同时,也在进一步缩小与主要造船国家水平的差距。

(1)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各企业制造的能力不断扩大,从制造一般性能的万吨级船舶发展到批量建造3.6万吨、6.5万吨、7万吨、17.5万吨的远洋船舶。

2004年2月10日,国内最大吨位的货船(17.5万吨)由外高桥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上海从生产散货船的单一品种扩大到能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如大型集装箱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大型油轮、新型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海洋石油工程船、无机舱船、多用途船等,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8年10月28日,世界最大的油轮(载重量31.8万吨)“华山”号由外高桥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目前,上海造船业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造船产能的三分之一。

(2)船舶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

上海造船业瞄准国际先进的造船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整体的制造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06年12月8日,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并建造的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海洋石油117”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下水,标志着中国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的设计与建造领域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该船技术极为复杂,不仅船体大,而且使用要求非常高,要达到长期系泊于固定海域25年不脱卸,并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海况。

在克服各种技术难关后,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终于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2008年4月3日,国内首制的的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昊”由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交付船东。

“大鹏昊”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船长292米、宽43.35米、型深26.25米,装载量为14.7万立方米,其装载的天然气可以供上海城市居民一个月使用。

制造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这也标志着上海造船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4年,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正式签约,建造4至5艘8530标准箱集装箱船。

这是国内目前建造的最大的集装箱船。

中国的造船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3)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完善

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初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造船业的船舶生产工艺属于相对落后。

1965年后,上海造船业开始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

数学放样、光电跟踪切割、埋弧自动焊、碳弧气刨、喷丸除锈等新工艺技术在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

尤其是1979年后,上海造船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技术,加速新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

不仅研究成功数控切割,船体结构成型加工,预舾装、高效焊接、高压无气喷涂及上层建筑整体吊装等一批新工艺技术,而且还取得了计算机辅助建造的软件系统等科研成果,适应建造出口船舶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船舶工艺技术的研究已进入软科学领域。

一些船厂调整布局,改进工艺流程,解决生产中的“瓶颈”梗阻问题,在实现协调均衡生产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4)形成参与两个市场竞争的能力

上海目前建造的各类船舶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柏林快航”2700箱集装箱船,1990年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

该船集中了当时世界造船技术之精华,自动化程度极高,除装运普通集装箱外,还可装运冷藏和危险品集装箱。

本船的设计、建造质量属世界一流,该船建造成功为我国造船打入西欧市场奠定了基础。

江南造船厂生产的6万吨巴拿马型散装船,因其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成熟、可靠,被英国伦敦租船市场命名为“中国江南型”品牌,单独挂牌。

从20世纪80年代末,江南造船厂订单不断,受到了国际船舶检验机构和船东的肯定和赞许。

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已与希腊高世迈航运公司签署生产8530箱集装箱船建造合同。

这是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巴拿马型超大型集装箱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集装箱船出口合同。

目前,上海已能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标准和规范造船,它在国际船舶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5)成为重要的国防设备生产基地

上海造船业积极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作贡献,建造各种国防需要的船舶。

上海研制的“远望3”号,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控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

“远望3”号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远望3号”已入选为中国十大名船之列。

同时,上海造船业为我国海军建造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登陆艇、反潜护卫舰、水翼船、新型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舰船,为海军提供了更加精良的现代化装备。

(6)为城市建设作贡献的非船产品

在建造各类船舶的同时,上海造船企业也为城市发展提供各类大型金属结构件构建产品。

像享誉海内外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上海证券大厦、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厦等大型金属构件,上海南浦、杨浦、徐浦等黄浦江大桥钢构件和上海高速公路网的大型钢构件都有上海造船企业做出的贡献。

因而上海造船企业有钢结构大桥主力军的美誉。

2.上海造船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

上海造船业从上海开埠以来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与上海其他的产业发展相比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上海造船业的发展历史也折射上海历史演变的特征,它与上海城市发展同步。

同时,上海造船业也是我国工业的划时代的标志,我国近代产业始于上海造船业。

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于上海造船业;第一艘自己设计制造的万吨轮从上海船台下水;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又出自于上海造船业。

而更多的我国第一,国际领先的船舶从上海开始航行。

(2)发展迅速

通过下例的数字可以看出上海造船业的发展速度。

1865年到1949年的84年中,造船的总吨位35万吨;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中,造船的总吨位是265万吨;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中,造船的总吨位达5000多万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造船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3)配套完善

上海造船业的一个特点是配套完善,从船舶设计、造船到修船,从船体建造到船用柴油机、船用仪表仪器、导航设备和其他造船设备、船用辅助设备的生产,上海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群。

它为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船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品种健全

上海造船业几乎包揽了从造船初端到高端的所有船舶的制造品种,从钢筋水泥船、游艇、渡船、交通艇、工作船、推(拖)轮等低端的船舶制造到巨型远洋客轮、货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远洋综合测量船、各类工程船舶和现代化的舰艇等高端的产品制造。

(5)管理科学

高品质的船舶制造,需要严格、科学和先进管理配套,因此,上海造船业也始终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作为行业发展的要求。

从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到严格的工艺管理、现场管理,现在已开始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阶段。

3.上海造船业发展的途径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上海造船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虽然上海造船业一直在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上海造船业所面临的挑战。

这些挑战是因为国内外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上海造船业的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1)世界造船业的转移对上海造船业的挑战

历史上,世界造船业有比较明显的三次转移。

英国作为19世纪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是世界造船霸主。

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恢复与发展打破了由欧美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造船业的老大。

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赶超日本,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造船工业的新宠。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造船能力不断提升,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优势开始凸显,中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韩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从趋势来看,中国将取代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的第一大国。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也是承接世界造船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

从国际造船业转移的特点来看,具有从小型船舶生产转向大型船舶生产、从先进船舶制造转向船舶配套制造、从单一品种船舶生产转向产业集群生产等特点。

面对这一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特点,上海应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

(2)世界船舶市场需求对上海造船业的挑战

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发展情况来看,集装箱化、大型化、专业化、环保化、智能化是船舶需求的一个趋势。

目前,世界上70%的运输是通过集装箱的形式实现的,由于其具有方便、经济和安全等特点,一面世便受到全球运输行业的青睐。

而且,从需求来看,集装箱船趋向于大型化。

8000标准集装箱以上装载量的大型集装箱船是一些大海运公司的首选。

目前,世界上最大装载量的集装箱船也集中于马士基、地中海、达飞世界排名前三的海运公司。

除了集装箱船舶外,油气运输和谷物、煤、铁矿石三大干散货运输量相当大,油气运输量占国际海运市场运输量33%,谷物、煤、铁矿石占整个的24%,两者相加占据国际海运市场的50%以上。

而且,运输这些货物的船舶需求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对船舶的技术要求来看,环保、智能化又是需求的一个新趋势,这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

上述的市场需求,对上海造船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虽然说,上海已经具备生产这些市场需要的船舶能力,但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合理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是上海造船业在竞争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3)船舶主要生产国对上海造船业形成的挑战

上海造船业的挑战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造船业。

虽然,从国际造船业转移的趋势来看,韩国、日本造船业有可能被中国取代,但是,从造船业整体水平来说,与韩国、日本相比,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从2009年全球船舶完工交付量,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以604万吨排在全球第三,但排在第一的韩国现代重工为1291万吨,其产量不仅是外高桥的一倍,也超过上海造船业完工交付量总和。

目前,韩国、日本在一些高附加值的船舶生产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已经形成了品牌的优势。

我国造船业只在中低端产品上有一定的竞争的优势。

竞争优势的表现也反映了我国在技术、工艺和配套设备上的差距。

所以,上海要成为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主要承接地,应在高端船舶生产上形成突破口,在主要的船舶设备配套能力上形成自己的优势。

(4)国内船舶生产企业对上海造船业形成的挑战

 历史上,国内的辽宁、广东等地也是我国船舶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江苏、浙江的造船业异军突起。

尤其是江苏民营造船企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2009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5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的12.6%、全国的36.4%,年完工交付总吨位超过了上海。

而其同类产品的生产总成本比上海低,在国内外市场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上海造船业有一定的冲击影响。

从上海造船业发展的机会来看,一是国际造船产业重心的转移,上海的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为上海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国家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上海现有大型造船企业发展有比较深刻的影响,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国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实施与深化,使上海造船业获得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条件。

上海应抓住机会,通过促进船舶产业集聚,尽快形成现代船舶产业集群,加大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力度。

以产业集群、大集团为支撑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造船业产业布局和产业基地,推动船舶产业发展和船舶产业升级,以发展船舶制造服务业。

在形成对上海造船业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做大、做强上海船舶产业。

链接信息

链接信息1  沙船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

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也叫作“防沙平底船”。

它于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

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

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

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返回

返回顶端

上海现代船舶产业体系建设途径

大纲

一、上海船舶业的新启程

1.建设世界级造船基地

2.创建现代船舶产业体系

二、实现上海船舶业升级的思考

1.不断创新,改革谋发展

2.立足高端,保持优势

3.内联外协,构筑新空间

知识点汇总

原理

K01:

上海三大世界级造船基地

K02:

外高桥造船基地(有限公司)

K03:

崇明造修船基地

K04:

长兴岛造船基地

K05:

上海如何创建现代船舶产业体系

K06:

上海提升船舶关键设备与技术配套能力的四个方面

K07:

上海建设船舶制造服务体系的三个方面

K08:

上海船舶业发展的三个重点项目

K09:

上海加快培育船舶融资租赁市场的三个途径

K10:

上海船舶业内联外协的途径

重要信息

I01:

大型化船舶建造的途径

I02:

上海在船用主机配套方面的举措

正文

一、上海船舶业的新启程

1.建设世界级造船基地

要建造大型化的船舶,一是要通过资产重组将原有的四大造船企业形成更紧密的生产经营联合体;二是通过搬迁到发展空间更大的地方,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1996年,为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国务院决定对长江口进行疏浚。

随着三期12年的作业,长江口主航道从原来的-7.5米疏浚到现在的-12.5米,使长江口具备了建设大型造船基地的条件。

因此,进入21世纪后,上海造船企业开始谋划大搬家,计划在长江口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船上海造船基地。

上海造船基地主要由中国船舶总公司属下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船厂这四大造船总装厂组成。

经过8年的努力,一个我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造船基地初步形成。

(1)外高桥造船基地

启动于1999年10月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是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它位于长江口南岸,岸线长1726米,建有我国最大的30万吨船坞2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技术设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船舶总装厂。

外高桥造船基地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竣工投产,二期工程于2005年开工,2008年完工。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我国各大船厂接单与持单排名上连续位列第一,是我国第一年生产载重量过300万吨大关的企业。

其造船总量和经济效益连续多年稳居国内造船企业首位,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

如今,公司规划占地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造船能力达700万载重吨以上。

(2)崇明造修船基地

从2001年7月至2004年,一个投资10多亿元、占地151万平方米的崇明造修船基地一期工程在崇明岛竣工投产。

这是一个建有我国最大的7万吨半浮船台,岸线长达2.35公里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