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6020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9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图设计说明6.docx

施工图设计说明6

1、设计依据

1.1我公司与黔江区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1.2《重庆市黔江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1.3机场北二路东延段初步设计批复

(黔江新城建初设[2013]13号)

1.4机场北二路东延段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2.9)

1.5业主提供的1:

500地形图

1.6机场北二路方案设计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5)

1.7小南海路中段道路方案设计

(重庆交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12.9)

2、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新城管委会下发的初步设计批复原则上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本次施工图设计与初步设计基本一致。

3、设计规范

3.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3.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3.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3.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6《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3.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3.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3.1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3.1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3.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1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3.15《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CJ/T270-2007)

3.1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3.1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3.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3.19、《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3.2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4、设计概要

4.1工程规模、建设范围及设计内容

机场北二路东延段道路工程位于重庆市黔江区,道路整体呈东西走向,为机场北二路向东延长部分,起点与机场北二路相交,终点与小南海路相交,线路全长255.582m,双向四车道,规划红线宽20m。

我公司根据业主要求,于2012年9月完成该道路的方案设计。

2013年12月完成初设,初设批复附后。

2014年1月进入施工图设计工作。

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

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工作。

4.2工程地质

4.2.1气象与水文

勘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幅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

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该路线段地表水系总体上较为贫乏,无地表水体。

4.2.2.工程地质条件

4.2.2.1地形地貌

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道路穿越地段区域地貌为浅丘地貌,地势波状起伏,总体呈现西高东低。

场地南西侧已被整平,主要为人工填土;场地北东侧为原始地貌,地形较平缓,斜坡坡角一般为3~8°。

沿线地面高程为593.64m~618.87m,最大高差25.23m。

场地西侧接正阳大道段开挖形成岩质边坡,岩质斜坡坡角一般为38-45°。

4.2.2.2地质构造

勘察区位于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属华夏构造体系,地质构造较复杂,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

勘察区位于濯河坝-大集场向斜东翼。

岩层产状280°∠12°,层面裂隙不发育,裂面凹凸不平,可见延伸长度1~3m,闭合~微张,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区内无断层通过,地层连续稳定。

基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

裂隙①产状165°∠77°,裂隙面平直,张开约1mm,间距0.4-4.0m,延伸5~8m,贯通性一般,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裂隙②产状55°∠63°,裂隙面平直,张开约0.5mm,间距0.8-1.2m,延伸3~5m,贯通性一般,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通过本次勘察证实,场地内无断裂通过,且周边断裂距场区较远,无明显活动痕迹,拟建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的地壳稳定区,对拟建工程无不良影响。

因而场地所在地段地质构造简单,属稳定地块。

4.2.2.3地层岩性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

勘察区内主要地层由第四系人工填筑土(Q4me)、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及下伏基岩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角砾状灰岩。

地层岩性主要为:

人工填筑土、粉质粘土、基岩主要为角砾状灰岩。

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分述如下:

(1)人工填筑土(Q4me)

杂色,主要由角砾状灰岩碎块石和粘性土等组成,硬杂物粒径大小不均。

硬杂物粒径一般40~150mm,含量占50~60%,呈松散状,稍湿,均匀性差,为新近回填,回填年限小于1年。

本次揭露厚度为2.10~12.10m.。

(2)粉质粘土(Q4el+dl)

褐红、褐黄等色,稍湿~湿,可塑状。

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

切面较光滑,微有光泽,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

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带,揭示厚度1.10~5.10m。

层厚变化大,分布在道路北侧的大部分地段。

经采土样作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成果详见附表3。

(3)白垩系上统正阳组(K2z)角砾状灰岩:

灰色,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层状构造,泥质方解石胶结,为包含-充填式胶结,含砾10~20%左右,砾石分布不均匀,砾径一般为0.5~7.0cm,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和磨圆度一般。

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强度较低,本次勘察揭露强风化厚度1.40~1.60m。

中风化岩体强度较高,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10~21cm。

分布于整个场地。

采岩样作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试验成果如下:

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7.6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1.9MPa,软化系数为0.67,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表3.1.1判定,属较软岩。

4.2.2.4地震效应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位于重庆市黔江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抗震设计建议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执行。

该道路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建设场地位于6度区,可采取简易设防。

4.2.2.5场地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地质测绘、钻探资料表明:

本勘察区内无区域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较大的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线路区现状整体稳定。

拟建重庆市黔江新城机场北二路东延段道路工程的修筑,对区域地形、地貌无大的改变,也不会破坏区域性地应力平衡状态。

因此,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应力仍然稳定,适宜修建重庆市黔江新城机场北二路东延段道路工程及各种附属设施。

4.3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2、设计行车速度:

30km/h

3、设计荷载:

车辆:

城A级,人群:

3.5KN/m2

4、地震设防烈度:

6°计算,7°构造设防。

5、设计指标与技术标准对比表

项目

规范标准

设计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30

最小平曲线半径(m)

150

500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25

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50

80.47

圆曲线最小长度(m)

25

80.47

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凸曲线

400

2000

凹曲线

400

最大极限纵坡(%)

10

1.5

最小坡长(m)

100

255.582

竖曲线最小长度(m)

25

停车视距(m)

30

30

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年)

15

15

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年)

15

15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BZZ-100

BZZ-100

5、道路设计

5.1道路平面设计

4.2平面设计

4.2.1平面设计

机场北二路东延段全线呈东西走向,起点接机场北二路,自西向东与舟白八路相交,终点与正阳大道相交,线路全长255.582m。

由于起点——K0+23.184已经施工,所以本次设计起点为K0+23.184,终点为K0+227.07(K0+227.07——K0+255.582段工程量纳入小南海路中段)。

机场北二路东延段平面线型主要依据控制规划进行设计,严格按照各种规范、规定章程定线。

道路起点坐标为x=3268132.484、y=507521.820,终点坐标为x=3268014.114、y=507747.644,全线总长255.582m,全线共设置一道平曲线,圆曲线半径为500m。

道路平面线形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道路平面线形与初步设计一致。

5.2道路纵断面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了道路前进方向右侧地块场地标高、土石方、交叉口规划控制高程、周边已设计的道路标高等因素,根据右侧地块场地标高(商业与酒店)反推道路纵坡道路纵向设计起点接机场北二路终点设计标高,设计标高607.470m,终点标高由规划标高594.000m调整至603.636m。

沿途交叉口及控制点均充分参照规划标高,结合周边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起点为K0+000,设计终点为K0+255.582,全线坡度为1.5%。

道路纵断面设计与初步设计一致。

5.3道路横断面设计

5.3.1标准路幅宽度

本次道路设计标准路幅根据车型、结合计算行车速度确定。

设计车型是大小型车辆混合行驶,设计车速30km/h,道路标准设计路幅如下:

2.5m(人行道)+7.5m(车行道)+7.5m(车行道)+2.5m(人行道)=20m。

5.3.2加宽

道路宽度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过渡,公式为:

(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

如下图所示:

(备注:

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

5.3.3超高

道路超高过渡方式为绕道路中心线旋转。

5.4人行及公交系统

道路周边地块多为商业用地,行人过街采用人行横道线的形式。

人行道上及交叉口处分别设置盲道和三面坡缘石坡道,方便残疾人使用。

其中盲道宽0.6m,单面坡缘石坡道宽1.2m。

根据规划,沿线设置一公交停车站,长20米,宽3.5米。

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5.5路面设计

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面层采用沥青砼,轴载为BZZ-100标准轴载,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控制,为加快进度,保证工期,基层选用养护期短的水泥稳定层。

路面结构厚度如下:

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上面层厚40mm

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厚50mm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7mm

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200mm

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厚250mm

碾压密实路基

人行道结构组合如下:

200*100*60人行道透水砖厚60mm

1:

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mm

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0cm

碾压密实路基

5.6路基设计

5.6.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如下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80

≥95

80-150

≥94

>150

≥92

零填及路堑路床

0-80

≥95

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

路床平整度:

20mm

中线高程:

+10mm,–20mm

中线偏位:

100mm

横坡:

±0.5%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得小于50Mpa。

分类

回弹模量E0

弯沉值(0.01mm)

一般中湿、潮湿

一般干燥

土质路基

≥30MPa

≤288

≤245

石质路基

≥50MPa

≤225

5.6.2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5.6.3挖方路基

挖方边坡均按临时边坡考虑,并根据地勘报告建议的放坡坡率进行切坡。

挖方边坡以8m为台阶进行分级设计,其中强、弱风化砂质泥岩及砂岩边坡按照1:

0.5~1:

0.85放坡,土质边坡坡比为1:

1.25,各级台阶中间设2m宽碎落台。

碎落台应具有向外倾斜2~4%的坡度。

挖方边坡坡顶外5m设临时截水沟,顺地势接入临时排水管或排出路基范围。

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

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

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

考虑周边地块即将平场,估本次设计均考虑临时土边坡。

5.6.4填方路基

填方边坡高度在8m以下按1:

1.5放坡,8m~20m按1:

1.75放坡,边坡高度大于20m时按1:

2放坡,每12m为一级,各级中间留2m马道。

马道应具有向外倾斜2~4%的坡度。

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2m设临时排水沟,顺地势接入临时排水管或排出路基范围。

考虑周边地块即将平场,估本次设计均考虑临时土边坡。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

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方

路基

上路床

下路床

上路堤

下路堤

0~30

30~80

80~150

150以下

6

4

3

2

10

10

15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6

10

30-80

4

10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前,当原地面的人工填筑土、建筑垃圾等深度小于2m时,应挖除表面杂填土再回填分层压实;当深度大于2m时,填筑土用作路基持力层,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夯实处理,并在基底设30cm厚的手摆块石垫层。

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

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

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

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

(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

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桥台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m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位

填料

最低压实度(%)

(重型击实标准)

胸腔

填料距路床顶<80cm

砂、砂砾

95

>80cm

素土

93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管顶距离路床顶<80cm

管顶上30cm以内

砂、砂砾

90

管顶30cm以上

砂、砂砾

95

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

路床顶以下0~80cm

95

80cm以下

93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

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5.7路面基层

5.7.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5%

平整度:

12mm

中线高程:

+5,-15mm

横坡度:

±0.3%

厚度容许偏差:

代表值–10mm

合格值–25mm

宽度:

符合设计要求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

≥2Mpa

弯沉值:

≤105(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普通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级配组成如下表:

结构层次

底基层

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

(%)

53

100

4.75

50~100

0.6

17~100

0.075

0~50

0.002

0~30

液限

<40

塑性指数

<12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

(3)施工要求

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

5.7.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7%

平整度:

8mm

中线高程:

+5,-10mm

横坡度:

±0.3%

厚度容许偏差:

代表值–8mm

合格值–10mm

宽度:

符合设计要求

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

≥3.0MPa

弯沉值:

≤41(0.01mm)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6%,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得利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

结构层次

基层

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

%

37.5

90~100

31.5

66~100

19.0

54~100

9.5

39~100

4.75

28~84

2.36

20~70

0.6

14~57

0.075

8~47

液限

<28

塑性指数

<9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

(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5.8SMA沥青混凝土面层

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

5.8.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

实验段密度的99%

(以合格率低的标准作为质量检验评定结果)

平整度:

δ<2.5mm

IRI<4.2(m/Km)

最大间隙h<5mm

厚度容许偏差:

代表值-8%H(H为总厚度)

合格值-15%H(H为总厚度)

中线高程:

±15mm

横坡度:

±0.5%

宽度:

±30mm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

不小于0.8mm

弯沉值:

≤32(0.01mm)

(2)材料

①沥青

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B级70号沥青(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B级90号沥青(上面层SMA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B级70号和B级90号沥青技术要求表

试验项目

70号

90号

针入度(25℃,100g,5s)o.1mm

60~80

80~100

延度(5cm/min,15℃)cm

≥100

≥100

软化点(R&B)℃

≥46

≥45

闪点℃

≥260

≥245

含蜡量(蒸馏法)%

≤2.2

≤2.2

密度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溶解度%

≥99.5

≥99.5

薄膜加热试验

163℃×5h

质量损失%

≤±0.8

≤±0.8

针入度比%

≥61

≥57

延度10℃cm

≥6

≥8

延度15℃cm

≥15

≥20

应用于路面上面层的沥青混合料SMA10的SBS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混凝土沥青材料采用4%SBS改性沥青(96%AH—70石油沥青+4%SBS改性剂)。

改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

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PCR

BCR

1.18mm筛上剩余量%

0.1

0.1

T0652

贮存稳定性%(5d)

≤5

≤5

T0655

标准粘度C25,3(秒)

8-25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50

≥60

T0651

PCR:

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BCR:

拌和用乳化沥青

②石料

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