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4318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docx

先秦诸子概说习题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

一、简答题

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论语》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3、《论语》的影响:

主要是思想的影响。

4、《论语》的作者及其成书。

二、论述题

1、试论述《论语》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孟子》《荀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孟子》的文章为什么善辩?

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有什么具体表现?

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

1、孟子文章的气势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老、庄思想与《庄子》其书习题

一、简答题

1、《老子》一书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其实就是它寓言的特色?

请举例说明《庄子》寓言有哪些特色?

3、简述《庄子》的散文风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论述题

1、论述《庄子》一书的思想。

第五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二、论述题

1、韩非散文的峻峭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风格和他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第六章其他各家思想及主张简述习题

一、简答题

1.《墨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墨子》的文风。

第七章诸子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义习题

论述题

1、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向人们提出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春秋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商周时期的天命神权观念。

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散文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在百家争鸣中,人们打破了对统治者和传统观念的迷信,敢于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见解,“人人自以为道德矣……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文史通义·原道》)。

在作者面前,没有不可逾越的禁区,没有不可触及的权威。

他们为建立和宣扬自己的学说,展开了恢宏大胆的议论。

(3)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作者无论是讲学论道,还是与人论争,都力求浅显生动。

他们往往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取譬设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作者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去评说是非,表达对生活的认识。

他们的喜怒哀乐时时跳荡在字里行间。

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2)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3)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3、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1)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师,亦无私家之著述;春秋以后,王官之学散于民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出现。

古代典籍,皆掌于官。

周官三百六十,《易》掌于春官太卜,《书》在外史,《诗》领太师,《礼》自宗伯,《乐》有司成,《春秋》各有国史。

《六艺》皆周之旧典,学者所习,不越官司典守。

自周衰而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老子弃史职而西出关,重黎失守而为司马,自王章礼乐之官师放而不具,逸在草野,始各以其所习闻之道传授子弟,于是讲学之风大盛,诸子百家之说蜂起矣。

(2)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士横议。

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蔚为风尚。

封建制之破坏 周自东迁之后,封建之制,因而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弱之争既起,兼并之事益烈,时君世主,各务求贤以自辅。

或枉驾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吸收他国之人才而利用之。

盖得之则可以为雄,失之且足以为吾患也。

故秦迎孟尝,而齐王速复其位;商鞅去国,而魏遂弱于秦。

游士之声价既重于时,贵族之阶级乃扫荡廓清,无思想言论之束缚。

而士之欲得志于时者,莫不研精学问,标新立异,以取重于当时。

于是百家并起,学术大盛矣。

(3)士阶层的兴起,为散文勃兴准备了人才条件;

①士的来源:

贵族沦落为士;奴隶与平民崛起为士;②士的特点:

有学问有才能有智慧;③养士之风盛行:

礼贤下士;④士的活动:

分属不同流派,阐述治国之策,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

社会交通之频繁 当周之盛也,关市有讥,假道必告,行李往来,累于复传,移徙居住,苦不自由。

周衰,其制遂弛。

春秋之时,各国皆妙选人才,以相往来,如韩宣子聘鲁而见《易象》《春秋》,吴季札聘上国而知十五《国风》,皆其例也。

而当时通商之业亦渐盛,豪商巨贾,往往与士大夫相酬酢。

如郑商玄高,能以身救国;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阳翟大贾吕不韦至能召集门客,著《吕氏春秋》。

由此可知商业之盛,亦足为学术思想进步之媒介。

其他纵横捭阖之士,能奔走游说于各国者,又无不赖于交通之发达,故学术之进,与交通甚有关系也。

(4)文学自身的发展,呼唤新的文学样式。

“诗”缺乏连贯性、完整性、统一性,难以担负起反应错综复杂,急遽变化的时代的任务。

新内容决定了新形式,散文勃兴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

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

二、论述题

1、试论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1)语录体: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2)对话论辩体: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

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

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专题论文(专论体):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论语》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

其特点是浅显生动,言简意赅。

(2)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3)《论语》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4)《论语》在记言的同时,还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

(5)《论语》还善于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书中生动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

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

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

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

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论语》的影响:

主要是思想的影响。

(1)主流是积极的。

“杀身成仁”,天下为公。

(2)阻碍科技进步的问题:

古代科学是先进的,很多科学家信儒家。

儒家重视知识。

孔子轻视技能,但不是主流。

(3)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观念不是万能的,儒家并非与资本主义不相容,。

三民主义也吸收了孔子学说。

(4)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有偏颇偏激的一面。

(5)文革对孔子更是不公正的。

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态度。

(6)全盘西化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态度。

丢掉了传统。

(7)对儒学的重视有两股风,一是西方学术界,一是亚洲四小龙。

(8)创造式的继承和革新。

4、《论语》的作者及其成书

(1)关于书名:

《论语》之名为编撰者所定,并非后人所加,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即指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语。

(2)作者及成书年代:

(1)作者:

作者非止一人,亦非出自一时。

此书成于多人之手,是孔子之弟子及再传,乃至三传弟子所记录撰。

(2)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由孔子弟子之后学编撰成书。

二、论述题

1、试论述《论语》的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①言简意赅。

含蓄隽永。

议政论道之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朝闻道,夕死可矣”,“逝者如斯夫”,“岁寒,然后”,君子坦荡荡,人无远虑;循循善诱之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评文说艺之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可以兴;②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朽木不可雕也(说宰予);

语言的成功之处:

①贴近口语,通俗,自然,浅显,令人有亲切之感;

②所路要言不烦,多非长篇大论,使人有精粹之感;

③有感而发,不作无病之呻吟,令人有真实之感。

(2)形象特色:

鲜明具体,栩栩如生。

①孔子形象:

既伟大又平凡,朴朴实实,有血有肉。

追求: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安贫乐道:

饭疏食…,威望:

子贡说: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灾前,忽焉在后”,态度:

当仁不让与师,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八佾舞于庭,缺点:

迂腐,吾不如老农,小人哉,樊须也。

②弟子形象:

子陆勇进,冉求退缩,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③隐逸者形象。

写人的成功之处:

①自然,真实。

②善于表现与把握人物的本质特征。

③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

(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第三章《孟子》《荀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孟子》的文章为什么善辩?

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有什么具体表现?

孟子生于百家争鸣最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一面积极劝说各国当权者,一面与其它学派展开论争,在当时有“好辩”之称,见诸于文章,也就表现出浓厚的论辩色彩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中有些发表正面见解和文字,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孟子还常常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

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它的雄辩色彩。

它的文章,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同时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令对方心悦诚服;一旦对方入彀,他就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任何辩驳的机会。

如孟子与农家学派陈相的辩论。

(2)《孟子》文章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如《鱼我所欲也章》、《齐桓晋文之事章》等,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

(3)《孟子》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生动传神,很形象地丰富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观点。

3、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

(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二、论述题

1、孟子文章的气势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什么关系?

孟子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其人生理想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

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尊严。

带着强烈的自信与自豪,他在统治者面前放言高论,无所规避,时时令人感到一种高屋建瓴之势,凛然难犯之气。

孟子爱憎鲜明,倔强直率,从不苟合于人,其文章表现出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

 

第四章老、庄思想与《庄子》其书习题

一、简答题

1、《老子》一书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老子》仍属于广义的语录体。

但与《论语》不同的是,它经过了较为严格的加工润饰,它的突出特点是精警凝练,言简意赅,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

 富于形象性是《老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

作者常常从习见的事物中引申出哲理,更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老子》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多用韵,句多排比对偶。

2、为什么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其实就是它寓言的特色?

请举例说明《庄子》寓言有哪些特色?

(1)《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

《庄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情感,因此它的文学特色就是它寓言的特色,即“以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所谓神思迭出,离奇多姿。

(2)在《庄子》所说的“寓言”、“重言”、“卮言”里,庄子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藐姑射山之神人冰清玉洁。

(3)《庄子》文章中到处充满了奇幻谲诡的想像,奇幻、夸张,变幻莫测,如其代表作《逍遥游》中的鲲,一变而为鹏,且形体之巨大,令人瞠目结舌。

(4)《庄子》中有细腻逼真的描写,如《齐物论》中写风之千变万化之声音,光怪陆离,宛如奇幻世界。

(5)《庄子》的谐趣、讥刺,在他的寓言中连珠并玉,相映成趣,如“鸱得腐鼠”、“触蛮之争”,辛辣尖刻,读之令人痛快淋漓。

3、简述《庄子》的散文风格

(1)寓言十九,说理深刻: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望洋兴叹——人类所知有限;匠石运斤、庖丁解牛、倏忽二帝等)。

(2)超常的想象,意出尘外的构思:

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散文是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

《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

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3)形象的语言,汪洋恣肆的文风: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昭昧詹言》卷十二)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4)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不龟手之药)。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

《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

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

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二、论述题

1、论述《庄子》一书的思想。

(1)崇“道”的哲学主体精神:

庄子的哲学思想本于老子,却又与老子有所不同。

他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也讲“道”,认为“道”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

实际上,他之所谓“道”,乃指人的主体精神。

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用,认为“安之若命”乃“德之至也”,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末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同上)

(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如果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是以“无为”而达“有为”,那么庄子则是“不为”。

老子虽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而治”之论,实乃“入世”之说。

而庄子则自“无为”入于虚无,其“无所用天下为”之论,显系“出世”之说。

但与老子一样,庄子并未真正忘怀政治,而是心系天下。

《庄子》一书中,仍多愤激之言。

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较之《老子》犹有过之。

庄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

(3)追求目由与超脱的人生态厦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他从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典型。

他把无人无我、效法自然、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所谓“真人”奉为堪称师表的“大宗师”,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沉浸在纯属虚构的精神世界里,自我体验超脱现实的“逍遥”之乐。

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精神也无绝对自由,因而他同时也主张“安时而处顺”,“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透过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想的表层,即可见到其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原来,看似神秘怪诞、高深莫测的人生追求,只不过是庄子为解决客观现实与主观情志的矛盾而特意描绘的心灵幻影罢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同上)

(4)提倡齐物,强调事物相对性的方法论:

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齐大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5)以自然、朴素为美的文艺观: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第五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1)《韩非子》的语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

(2)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3)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二、论述题

1、韩非散文的峻峭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风格和他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法家人物大都以严刻寡恩、敢于直言著称,韩非尤为如此。

他不相信仁义道德,认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尔虞我诈的关系;他总是以冷峻严酷的目光去剖析现实,大胆暴露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他敢于毫不掩饰地发表真实见解,善于摘抉隐奥,无所顾忌;发而为文,便有一种激切凌厉之气。

此外,韩非常常在文中揭示“法术之士”与贵重之臣的尖锐对立,表现“法术之士”在险恶现实中惨遭陷害,孤立无援的处境,表达为“明法术,设度数”而“不避乎死亡之害”的大无畏精神,文中充满了孤愤之情、刚毅之气,读之令人唏吁扼腕。

这是造成其犀利风格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其他各家思想及主张简述习题

一、简答题

1.《墨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墨子》出自众手,并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成书过程,因此书中的文章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墨家“尚用”、“尚质”,反对繁文缛节。

他们的文章重视实用,不求文采,风格平实质朴。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作为立言的依据。

《墨子》的文章往往运用上述标准反复征引论证,充分展开说理。

墨家又很讲究形式逻辑,重视论辩技巧。

他们善于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历史事实出发,由小到大,层层类比,进行推理论证。

《墨子》中也有很多比喻,在《墨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比喻向寓言过渡的痕迹。

2、简述《墨子》的文风:

(1)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意显语质,言多不辩,重视实用,不讲文采。

这与墨子思想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