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4097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docx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康复治疗

王彤

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又称脑卒中或中风(stroke),主要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hemiplegia)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临床上将其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脑血栓(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其中脑梗塞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脑出血占20%。

目前,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国城乡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年死亡率约60-120/10万,致残率约86.5%。

近年来脑血管意外早期诊治技术水平提高,特别是急性期的及时处理能力提高,降低了死亡率;此外,康复医学早期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

一、主要功能障碍特点

脑血管意外后,由于病变部位、性质、范围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而直接影响康复的最主要因素是肢体的瘫痪。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指的是病灶对侧上下肢体的瘫痪,是由病侧椎体束损害所致,同时还伴有椎体外系的损害。

脑出血或脑梗塞部位可在大脑皮层、皮层下白质、内囊或脑干等处,病灶的部位和大小决定偏瘫的严重程度。

这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与外周神经元性瘫痪不同,前者为痉挛性瘫痪,后者为迟缓性瘫痪,可通过肌张力、腱反射和病理反射予以鉴别(见表1),由偏瘫表现出来的异常肌张力增高和运动模式往往给功能恢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偏瘫引起的功能障碍特点。

表1中枢性瘫痪与外周性瘫痪的区别

中枢性瘫痪外周性瘫痪

部位脑部、脊髓脊椎前角、外周神经

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降低(迟缓性瘫痪)

腱反射亢进(阵挛)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肌萎缩继发性原发性

畸形关节活动受限肢体变形明显

脊髓反射弧完整破坏

肌力变化失去运动控制的质变过程失去收缩能力的量变过程

运动功能肌张力过高所致的粗大肌力不足影响功能活动

运动模式影响功能

1、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通过椎体束自发地发放冲动作用于脊髓r运动神经元,使肌梭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维持a神经元的阈下兴奋,提高α神经远的兴奋性,使其更容易对牵张产生反应。

同时,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对脊髓的牵张反射都有易化作用,刺激这些部位均容易引起肌肉牵张反射发生。

这三部分构成中枢对运动易化性影响的主要部分。

另一方面,中枢又有对抗上述作用的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主要包括大脑皮层抑制区、小脑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它们通过延髓网状结构发出纤维下行,抑制脊髓的牵张反射,使之不会出现反射的亢进和痉挛。

上述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运动适度、协调、自然。

脑血管意外后,由于高级中枢神经元受损,低位中枢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在度过脊髓休克,就会表现出脊髓反射的异常亢进,一些被高位中枢抑制的反射被释放出来,而且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对皮层下中枢的易化系统的作用增强,导致输入信号强化,肢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表现为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联合反应是指在偏瘫时,即使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到患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并伴随痉挛的出现,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

在偏瘫的早期明显,但在恢复的中、后期逐渐减弱,并常以固定的模式出现(表2)。

表2联合反应

种类一侧肢体用力另侧肢体反应

1、对侧性联合反应:

(1)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患肢屈曲

健肢伸展患肢伸展

(2)下肢(对称性)健肢内收、内旋患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患肢外展、外旋

(3)下肢(相反性)健肢屈曲患肢伸展

健肢伸展患肢屈曲

2、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屈曲下肢伸展

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共同运动(又称联带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

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表3)。

表3共同运动模式

上肢下肢

部位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部位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

肩胛骨上提后缩前伸骨盆上提

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内收*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伸展膝关节屈曲伸展*

前臂旋后旋前*踝关节背屈内翻跖屈*内翻

腕关节屈曲伸展趾关节背屈跖屈

指关节屈曲伸展

拇指屈曲内收伸展

*是指最强的成份

偏瘫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

例如,偏瘫患者当抬起上肢进行肩关节主动屈曲时,会引发上肢诸关节产生共同屈曲动作,使得上肢无法进行伸肘。

2、反射亢进:

人体所具有的各种反射都是在其发育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用于维持整体平衡和身体的局部平衡,调整各肌群间的肌张力。

在正常人生活中,这些反射时时处处都在发挥作用,当脑部损害后,上级与下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的各级中枢失去了上一级中枢的控制。

正常的反射活动丧失,而原始的、异常的反射活动被释放,夸张出现,引起反射性肌张力异常,表现为平衡反应、调整反应能力的减弱,出现反射阳性,脊髓反射、紧张性反射(姿势反射)亢进(表4),造成肢体协调、控制、平衡功能的异常,影响了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

例如,当患者站立位仰头伸颈时,由于紧张性的迷路反射的影响,下肢伸肌张力较高,使得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困难而妨碍行走摆动相的始动,

表4人体反射与调控水平

────────────────────────────────────

调控水平反射体位阳性反应阳性意义

────────────────────────────────────

脊髓屈肌收缩反射仰卧下肢伸展刺激足底,刺激侧下异常

肢出现屈肌反应

伸肌伸张反射仰卧一侧下肢刺激屈侧足底出现异常

屈曲伸直反应

交叉性伸展1同上伸侧下肢屈曲时,屈异常

侧下肢伸展

交叉性伸展2仰卧下肢伸展大腿内侧轻叩,对侧异常

下肢内收,内旋,趾屈

脑干

姿势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仰卧头中位四头转向一侧的肢体伸展异常

性颈反射肢伸展对侧肢体屈曲(张力高)

对称性紧张性膝手位头前屈时上肢屈曲异常

颈反射下肢伸展(张力高)

头后伸时上肢伸展

下肢屈曲(张力高)

紧张性迷路反俯卧位身体屈肌张力高异常

射伸肌张力低

联合反应卧或坐一侧用力时对侧出现异常

相应反应

阳性支撑反应立位足底着地时下肢伸肌异常

张力高

调整反应:

颈调整反应仰卧头中位头转向一侧时身体随异常

着同向转动

两栖动物反应俯卧上肢伸过抬起骨盆一侧该侧上正常

头,下肢伸展下肢自动屈曲

脑皮质

平衡反应:

仰卧倾斜反应仰卧于平板四向一侧倾斜抬高侧肢体正常

肢伸展外展伸直

俯卧倾斜反应俯卧于平板四同上正常

肢伸展

膝手位反应膝手位推身体向一侧倾时受力正常

侧肢体外展伸直

坐位反应坐位将上肢向一侧牵拉时对正常

侧肢体伸直外展

跪位反应跪位同上正常

迈步反应立位向不同方向推脚,向不正常

同方向迈出一步

足背屈反应立位向后牵拉时踝关节背屈正常

────────────────────────────────────

3、肌张力异常,出现异常的肌痉挛模式:

肌张力在临床是以被动运动机体某部分时感到的抗阻力量来表示,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影响下,骨骼肌纤维经常轮流交替收缩,因而使得肌肉在完全松弛时仍具有一定的张力,该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度。

人体正常肌张力的维持是通过高级中枢的皮质脊髓束、椎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对脊髓r反射环路进行调整控制来实现的。

当脑血管意外发生在皮层或内囊部位时,皮层对运动的下行抑制作用丧失,而脑干脊髓束是完整的,它对运动的下行易化性指令可能异常活跃,导致r反射亢进,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出现肌痉挛。

偏瘫患者的肌痉挛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伸肌痉挛模式。

其特有的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篮样屈曲,肩下沉后缩,上臂内旋,前臂内或外旋,上肢诸关节屈曲。

颈向患侧屈,面朝向健侧,躯干向患侧弯曲。

下肢僵硬如柱,患侧骨盆上抬,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内翻趾屈,行走时呈划圈样步态。

这种痉挛模式妨碍了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

肌痉挛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常在病后的1-3周内出现,有些患者表现不明显且很快恢复,而有些将终生存在,患者在肌痉挛期间,如果治疗中不注意抑制痉挛,并采用过强的刺激,则会使肌痉挛加重。

4、运动协调控制障碍:

由于高级中枢对下级中枢控制的失灵,损伤平面以下的反射异常,肌张力增高,使肢体各肌群之间失去了互相的协调控制活动,正常的精细、协调分离运动被粗大的共同运动模式或痉挛模式所取代,尽管偏瘫侧肢体有肌肉收缩活动,象出现用力屈肘、握拳等动作,但这些动作是屈肌共同运动中伴随着痉挛出现而产生的,不能随意地协调控制,且无法随意恢复到原先的伸展位,更无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

例如,患者能握住一支笔,但却无法写字,不能自己把笔放下。

由此可见,失去了协调控制的活动是一种无功能的活动。

5、平衡功能异常:

人体的平衡功能是受脑部支配,由各种反射活动、外周本体感觉和视觉进行调整,还有各肌群间相互协调收缩,才能维持人体的坐、站和行走平衡。

脑血管意外后脑功能损害,加上各种反射活动的异常、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表现出坐、立位不稳,步行困难,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致使一些患者长期卧床,不能坐立,妨碍进一步康复。

除上面谈到的偏瘫特点外,患者常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言语交流障碍、认知障碍、情感和心理障碍、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这些障碍都严重影响着运动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常常是以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言语治疗师(PT)、心理治疗师等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进行康复治疗。

二、预后与康复时机

所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在损伤发生的瞬间,损害的严重程度已经基本上决定了其预后。

(表5)。

但仍有一些因素有可能对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压疮、废用综合症和一些与该病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都会影响这类患者的顺利康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对脑组织中的神经元大部分损伤,少量是破坏,各种治疗是挽救可逆转的细胞,以及促进代偿、控制并发症和功能重建。

有学者曾统计,在每100个存活的脑血管意外中,有10例无明显残疾而恢复工作,40例遗留有轻度残疾,40例除残疾外需特殊设备辅助,10例需专门照料。

一般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以下特点:

表5影响脑血管意外预后的

颅内因素颅外因素

损伤原因患者个体因素(年龄/性别/生活史/性格/营养

损伤部位既往病史(截肢/痉挛/畸形/疼痛/视力障碍/内科合并症等)

损伤范围各种治疗(急、慢性期用药、护理、手术、康复治疗)

侧支循环的建立伴发的合并症(废用、误用综合症、压疮、感染等)

脑血循环改变康复开始的时间

家庭情况(料理的条件、经济能力)

1、绝大多数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生在病后1-2个月,3-6个月仍可有一定的恢复,但有些患者的恢复可持续1年或1年以上,一般不超过2年。

2、约50%的患者有感觉功能障碍,一般在发病后前几周恢复。

3、70%-90%的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可以行走,30%能恢复部分工作,24%的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4、约75%的患者有上肢功能障碍,36%的患者病后6个月时上肢无功能,一般在4-6周内手指不能活动者将成为废用手。

5、瘫痪恢复的次序是先下肢后上肢,一般来说,近端大关节先恢复,远端小关节恢复较慢。

6、有关手功能和步行功能恢复的预后,可以通过表6、表7为其提供肢体功能恢复预测。

表6脑血管意外偏瘫后手功能恢复的预测

手指能否在全ROM内完成协调屈伸手功能恢复程度

发病当天就能完成几乎可以全部恢复为实用手

发病后1月之内能完成大部恢复为实用手,小部为辅助手

发病后1-3月之内能完成小部恢复为实用手,多数为废用手

发病后3月仍不能完成全部为废用手

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最佳时间在病后3个月以内,这个时期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进度加快。

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即只要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一般脑梗塞患者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1周左右,总之,病后6个月都是有效康复期,病程1年以上,康复的效果和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都降低。

表7脑血管意外偏瘫步行功能恢复的预测

发病1月内仰卧位患侧下肢动作将来步行恢复的程度

主动抬起下肢屈伸膝关节90%能恢复步行(独立步行60%-70%、辅

助步行20%-30%、不能步行10%左右)

下肢伸直抬离床面90%能恢复步行(独立步行45%-55%、辅

辅助步行35%-45%、不能步行10%左右)

能保持膝立起2-3秒90%能恢复步行(独立步行25%-35%、辅

辅助步行55%-65%、不能步行10%左右)

上述动作均不能完成或仅稍屈膝60%-65%能恢复步行(独立步行33%、

辅助步行33%、不能步行33%左右)

三、康复功能评定

脑血管意外后适合于各个时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功能评定标准是很重要的,其意义在于辨别患者的障碍所在,判断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估计患者的预后和结局,指导医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了解病情发展规律,了解病情各阶段的变化,树立患者信心,同时,也为偏瘫的临床康复研究提供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很多,但有些方法并不适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瘫痪,如徒手肌力评定方法,上运动神经元损害随着病程的进展,肌张力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在偏瘫的痉挛期,由于拮抗肌的痉挛阻碍主动肌的收缩,影响了对主动肌肌力的评价,此外,异常的运动模式、本体感觉障碍将影响肌力评定的结果,同时,在肌力评定中过度的用力会加重肌肉的痉挛。

比较实用的Brunnstrom制定的偏瘫功能评价法,Fugl-Meyer法,上田敏法、Bobath法等。

Brunnstrom把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偏瘫功能的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各个患者来说,每一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可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患者是按上述过程恢复的,从表8所列出不同阶段的偏瘫特点中可以发现,功能障碍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运动模式的转换过程,即由打破偏瘫早、中期的异常运动模式到恢复后期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过程。

可根据每个阶段的相应特征进行功能分级,从而评出偏瘫上肢、手和下肢的功能状态。

至于手的功能评价也可按偏瘫功能恢复六阶段理论进行分级,但更强调其精细协调能力的恢复,表9可重点进行手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来客观评定手的能力(即实用手、辅助手、废用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表8偏瘫功能恢复六阶段

阶段上肢手下肢

1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

2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仅有极细微屈伸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3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可作勾状抓握,在坐和站位上,有髋、

但不能伸指膝、踝协同性屈曲

4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能侧捏及松开拇坐位屈膝90度以上,可使足后

活动:

指,手指有半随滑到椅子下方,在足跟不离地的

肩0度肘屈90度下意的小范围伸展情况下能背屈踝

前臂旋前旋后;

肘伸直肩可屈90度;

手背可触及腰骶部

5出现相对独立的协同可作球状和圆柱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运动活动:

状抓握,手指作在伸膝下作踝背屈(重心落在

肘伸直肩外展90度;同时伸展,但不健腿上)

肘伸直肩前屈30-能单独伸展

90度时前臂旋前和

旋后;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

肢上举过头

6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所有抓握均能完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抬

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成,但速度和准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

不良,但速度比健侧确性比健侧差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

慢(〈5s)能完成合并足的内外翻

四、康复治疗方法

1.功能恢复机理及影响的因素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现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这说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尽管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仍有很大的恢复潜力,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指导中枢神经损害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神经元死亡虽不能再生,但其周围的神经组织可以通过轴突的侧枝芽变,有可能使邻近的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获支配。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灵长类动物出生后,神经细胞分裂能持续到成年甚至到衰老期,不同皮层区域内仍存在相当程度的形成新神经元的能力,这种形态学的变化虽在人体中未得到证实,但给人以提示,在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中,有可能重新建立一个神经功能网络。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还表现在各种功能在脑内具有多层次调控能力,人体在执行某一功能时都有大量的神经元同时激活,并有许多神经环路和中枢参与。

如果执行这一活动的主要区域在某点或某部位损伤时,这个活动的执行将转换到未受损的其它或邻近的神经元及神经通路上,使原有的功能活动得到恢复。

据认为,正常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调动这些细胞进入功能状态,平常闲置不用的神经通路可发挥代偿作用(替代已被破坏通路的功能),使原已丧失的神经运动功能重现。

对于那些受损但未完全破坏和一些功能丧失但结构完整的神经元,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处理,完全可以恢复这些神经元的活性和功能,使神经运动功能再现。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肢体功能的明显改善,是以上述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为依据的。

其主要作用在于:

⑴、调动机体内部的潜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或功能再现,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恢复。

⑵、防治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继发损害。

⑶、对功能恢复极不理想的患者,采取合适的辅助装置或替代技术,以恢复其自主能力。

⑷、减少残疾给患者功能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尽最大可能的达到生活自理。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lefacilitationtechnique)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上述各个环节,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促进新的神经网络建立,调动处于储备状态的神经组织发挥代偿作用来实现神经功能重新塑造。

由此可见,脑血管意外发生后,虽然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表9偏瘫上肢评价表

规定动作(实用性)判定上肢能力

1、用剪刀剪信封时能够固定:

不能/可能废用手-5个动作均不能完成

信封放在桌上,剪是把信封移至

桌边,但不要提醒患者,让其按自己辅助手D-5个动作只能完成1个

的想法做,用健手把患手放到信蜂上

健手使用剪刀。

辅助手C-5个动作只能完成2个

2、从钱包中拿出硬币:

不能/可能

在空中用患手拿着钱包,用健手辅助手B-5个动作只能完成3个

拿出硬币,包括拉开和合上拉锁。

打伞:

不能/可能辅助手A-5个动作只能完成4个

3、实用手-5个动作均能

把伞打开,不要抗在肩上,要连

续10秒以上垂直扶住,取立、坐位

均可。

4、剪健侧指甲:

不能/可能

把没有进行特别加工的大指甲刀

(约10cm)用患手拿着进行。

5、系健侧袖口的扣子:

不能/可能

把衬衣的一只袖子穿在健肢上,

用患手系上袖口的扣子(女患者也用

男衬衣)。

表10影响康复治疗的因素

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1、严重的、持续的迟缓性麻痹;1、随意运动有一些恢复;

2、特别是左侧的、明显的视力和皮2、没有持续的视觉缺失或感觉丧失;

肤感觉丧失,合并有疾病失认;3、没有明显的感受性言语困难;

3、明显的感受性言语困难;4、有完好的认知能力;

4、病前有明显的认知能力衰退或中5、没有抑郁或抑郁对治疗反应良好;

风后引起严重的认知能力衰退;6、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5、病前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特别

是心脏病;

6、明显的抑郁症;

7、没有家庭的支持或现有家庭无能

力支持;

2.康复治疗原则和基本方法

治疗原则:

⑴灵活应用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偏瘫早期软弱无力肌群的收缩,抑制偏瘫后期出现的肌肉痉挛。

恢复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⑵治疗中不断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尤其注意纠正偏瘫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的神肌痉挛模式,尽可能的恢复正常的姿势和步态。

⑶治疗中强调一对一的治疗方式,加强对患者的监督与指导。

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

⑷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提倡重复训练,强化正确规范的动作。

⑸应与临床治疗、康复治疗紧密配合,一旦病情稳定,争取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在治疗中如出现某些并发症或病情反复,宜及时协商处理

⑹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短期、长期康复治疗目标。

可能恢复实用肢体功能者应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可能恢复辅助肢体功能者应加强双侧肢体的功能训练;对于废用肢体的患者应加强健侧肢体的替代训练。

总之,最后的康复目标是达到日常生活的自理。

⑺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取多种康复治疗手段;不同的方面帮助病人恢复功能。

基本方法:

⑴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这是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常用的技术之一。

该技术是通过中枢性反射、外周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易化的不同途径,遵循人体神经发育的自然规律,调整和改善脑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以实现高位中枢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重新支配。

涉及这个技术的手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obath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及本体促进技术(即PNF技术)。

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一项或几项。

对于偏瘫早期及软瘫期的患者,以Brunnstrom技术为主,调动和利用机体的各种反射促进软弱无力肌群的收缩,利用Rood技术中的感觉刺激(痛、温、触觉),加强患侧肢体感觉传入信号的输入,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对于偏瘫后期患者出现的肌痉挛,可通过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抑制痉挛模式,调整肌张力,建立正确的姿势和功能活动模式。

⑵肌肉牵张技术:

也是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常用手法。

通过对不同部位关节、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可以改变或调节肌张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肌腱组织的挛缩和畸形。

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的高尔基腱器是肌肉接受牵张刺激的感受器。

当肌肉受到快速牵张时,肌梭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