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776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docx

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中山大学

本科教学大纲

学院(实体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

 

二00五年

一、教学目标………………………………………………………………

(1)

二、教学大纲………………………………………………………………

(2)

前言………………………………………………………………

(2)

第一章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3)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学………………………………………(4)

第三章周围神经疾病………………………………………………(6)

第四章脊髓疾病……………………………………………………(8)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9)

第六章偏头痛………………………………………………………(13)

第七章癫痫…………………………………………………………(14)

第八章锥体外系疾病………………………………………………(16)

第九章脱髓鞘疾病…………………………………………………(17)

第十章肌肉疾病……………………………………………………(18)

三、使用说明………………………………………………………………(19)

四、参考文献………………………………………………………………(19)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Neurology

课程类别:

必修课编号:

学时:

148学时

主编姓名:

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职称:

主审姓名:

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职称:

授课对象:

本科学生专业:

医学年级;四年级

编写日期:

2005年5月

一、教学目标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它坚定地建立在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又与众多的其它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应使学生掌握神经科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培养神经科的临床思维,学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掌握防治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原则与措施。

为从事临床神经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特别是与神经科关系密切的临床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熟悉神经科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原则、方法。

2.熟悉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及诊断、治疗:

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运动神经元疾病),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TIA),偏头痛,癫痫,锥体外系疾病(震颤麻痹),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3.写好神经科病历和各种记录,学会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复习神经解剖、生理、病理等有关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实际,努力掌握为神经病患者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握腰穿术及不散瞳检查眼底方法。

4.了解神经科常用辅助检查,如EEG、EMG、MRI、CT、DSA等。

5.开拓学生眼光,让学生了解神经病学的某些新进展,包括新理论、新仪器等。

(二)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

大课讲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讲课内容要精简,重点突出,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

2.分析能力:

通过见习和实习时的病例讨论,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3.综合能力:

书写临床病案如病历、病情记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

4.临床独立诊治病人能力:

通过见习、实习时在病房和门诊临床诊断和治疗病人,在老师指导下,收治患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临床操作,提高学生独立临床工作的能力。

5.外语:

用中文讲课(七年制及八年制全英班除外),但要介绍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

(三)参考学时

神经病学教学包括理论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部分。

总学时为148学时。

其中理论课与实验课(临床见习)之比1:

1.17~1.27。

临床实习时间为96学时。

二、教学大纲

(一)前言

神经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

它包括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由于感染、血管病变、外伤、肿瘤、中毒、变态反应、变性、代谢障碍、遗传和先天异常等原因所引起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由于骨骼肌的功能为神经所直接支配,某些肌肉疾病也归属于神经系统疾病范畴。

神经病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神经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学习神经科定位、定性的诊断原则与方法;掌握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训练学生掌握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

着重对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教学包括理论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部分。

教学总时数为146~14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2~24学时,临床见习28学时,临床实习96学时。

理论课、见习课、实习课的时数比例为1:

1.17~1.27:

4~4.36。

(二)教学时数安排

第一章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4学时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学………………………………………4学时

第三章周围神经疾病………………………………………………3学时

第四章脊髓疾病……………………………………………………3学时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3.5学时

第六章偏头痛………………………………………………………0.5学时

第七章癫痫…………………………………………………………3学时

第八章锥体外系疾病………………………………………………1学时

第九章脱髓鞘疾病…………………………………………………1学时

第十章肌肉疾病……………………………………………………2学时

 

第一章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了解:

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

熟悉:

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对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意义。

掌握:

询问病史和病史记录的重点和方法,神经系统检查的步骤、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史采集

完整与确切的病史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方法和内科疾病相同,但重点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方面。

对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应重点询问,如头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伴发症状、增加或减轻头痛的因素等)、疼痛、麻木、惊厥、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病史记录应详尽而不繁琐,既系统又有重点。

第二节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应认真细致,依次自头部及颅神经开始,其后为颈、上肢、胸腹、下肢及背部,最后为立姿和步态。

危重病人应根据重点检查立即抢救,然后再补充检查。

[一般检查]

意识:

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谵妄。

语言:

失语、构音困难。

头颈部:

头颅形状及大小、压痛、囟门、杂音;颈项强硬、颈椎压痛及活动、颈动脉搏动等。

四肢脊柱:

活动情况、压痛、畸形等。

[颅神经]

嗅神经:

嗅觉。

视神经:

视力、视野、眼底(正常眼底、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眼裂、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调节反应)。

三叉神经:

面部感觉、咀嚼运动、反射(角膜反射、下颌反射)。

面神经:

额纹、闭眼、鼻唇沟、示齿、鼓腮、吹口哨、味觉。

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神经瘫。

听神经:

听力、音叉试验(区别传导性和神经性耳聋)。

舌咽、迷走神经:

发音、吞咽困难、软腭提升、咽反射。

副神经:

转头及耸肩。

舌下神经:

伸舌、舌肌萎缩和颤动。

[运动系统]

肌营养:

肌萎缩、假肥大。

肌张力:

肌张力降低、增高。

肌力:

0~5级肌力分级法、轻瘫试验。

不自主运动:

震颤、舞蹈样动作、抽搐。

共济运动:

快复运动、指鼻动作、闭目难立征(Romberg氏征)、跟膝胫试验。

步态:

偏瘫步态、剪式步态、跨阈步态、慌张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鸭步。

[感觉系统]

浅感觉:

痛温觉、触觉。

深感觉:

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

复合感觉(皮质感觉):

形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

[反射系统]

浅反射: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跖反射。

深反射:

1、上肢:

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

2、下肢:

膝反射、跟腱反射。

病理反射

1、上肢:

罗苏里摩(Rossolimo)氏征

霍夫曼(Hoffmann)氏征

2、下肢:

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

欧本海姆(Oppenheim)氏征

高登(Gordon)氏征

夏道克(Chaddock)氏征

[脑膜刺激症]

1、颈项情况。

2、克匿格(Kernig)氏征。

3、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氏征。

[植物神经系统]

1、皮肤(色泽、温度、汗液分泌等)。

2、指甲情况。

3.大小便情况。

检查结果按一般检查、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脑膜刺激征、植物神经功能等项目依次记录。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观看神经系统检查录像。

3.练习,见习时互相练习检查。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学

目的要求

了解:

反射弧的组成,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上、下肢)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熟悉:

神经系统的应用解剖。

掌握: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作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12对颅神经的应用解剖和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感觉节段性的体表分布,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下、上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损害时的临床表现;大脑半球(额、顶、颞、枕叶和边缘系统)、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损害的表现。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颅神经

嗅神经的解剖生理及病变时临床症状。

视神经的解剖生理;掌握视觉径路各部位(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辐射、枕叶)损害的特征;视乳头异常包括视乳头水肿(主要见于颅内压力增高的病变、视神经萎缩(原发性与继发性)的特征。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的解剖生理;眼肌瘫痪包括周围性、核性、核间性及核上性,分别由不同的病变部位引起;瞳孔散大和缩小的临床意义,突出脑疝和Horner氏征的表现及意义;了解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径路及临床意义。

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和病变时的临床症状。

面神经的解剖生理;重点掌握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特点,了解Millard—Gubler综合症和Foville综合症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的解剖生理;蜗神经损害产生耳聋和耳鸣,区别传导性和神经性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引起平衡失调、眩晕、眼球震颤等。

舌咽、迷走神经的解剖生理;真性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表现和区别。

副神经的解剖生理;一侧损害引起患侧肩下垂,转颈和耸肩无力。

舌下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及区别。

第二节感觉系统

除特殊感觉外,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强调痛温觉、触觉和深感觉传导径路的相同与不同点。

重点掌握体表节段性感觉分布标志(乳头平面为T4,脐平面为T10,腹股沟平面为T12及L1等)。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有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分离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

斑块状(局灶、末梢和外周神经),手套袜套样(末梢神经),节段性(神经根),半身型(脊髓),交叉性(脑干),偏身型(内囊、丘脑),单肢型(皮层、神经丛)。

第三节运动系统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颅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纤维组成的神经根和颅神经。

上运动神经元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合称锥体束)。

重点掌握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和鉴别。

锥体外系的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包括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以及肌张力改变(增高、减弱等)。

小脑的解剖生理:

小脑损害时的临床表现,尤其半球和蚓部损害的不同症状。

第四节反射

深反射是刺激肌腱和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亦称腱反射。

临床上常用的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6)、膝反射(L2~4)、跟膝反射(S1~2)。

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包括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

病理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出现的异常反射。

临床上常用的病理反射有:

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Gordon征、Schaeffer征、Gonda征、Hoffmann征。

Rossolimo征。

另外,深反射亢进时,可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

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

额叶损害临床特点:

精神症状,额叶性共济失调,语言及书写障碍,共同偏视,瘫痪,强握及摸索反射,Foster-Kennedy综合征,其它如木僵、贪食、性功能亢进、高热、多汗等。

顶叶损害临床特点:

皮质感觉障碍,体象障碍,Gerstmann综合征,失用症,失读

症,象限盲。

颞叶损害临床特点:

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颞叶癫痫,精神及记忆障碍,视野改变。

枕叶损害临床特点:

视野改变(偏盲、皮质盲),视幻觉,视觉失认,视觉变形。

边缘叶损害临床特点:

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内囊损害临床特点:

“三偏”综合征。

基底核损害临床特点: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肌张力增多-运动减少综合征。

脑干损害临床特点: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Syndrome);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脑桥中部基底综合征;大脑脚综合征(WeberSyndrome),红核综合征(BenediktSyndrome)。

掌握WallenbergSyndrome、Millard-GublerSyndrome、WeberSyndrome三个主要综合征。

小脑损害临床特点:

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

脊髓损害临床特点(详见第四章):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主要有脊髓横贯性损害及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时示教各类型感觉障碍表现,示教典型体征。

2.见习和实习时结合临床常见疾病病例反复强化,并观看录像,加深认识。

第三章周围神经疾病

目的要求

了解:

周围神经疾病的分类及病理改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熟悉: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掌握: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变部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原则,特别强调掌握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呼吸麻痹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抢救措施。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周围神经包括12对颅神经及3l对脊神经。

12对颅神经与脑的联系及进出入颅的孔道。

脊神经的组成。

周围神经疾病分神经痛和神经炎两大类。

了解两大类的概念。

病理改变主要有两种:

轴索变性(即华勒氏变性)及节段性脱髓鞘。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

消失、减退、过敏、疼痛、异常感。

运动障碍:

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改变。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的温度、颜色、出汗的改变。

损害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包括神经根损害、神经丛损害、神经干损害、神经末梢的损害。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混合神经。

半月节,眼支,上颌支,下颌支支配区。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

疼痛:

部位、特征、性质、扳机点、时间。

无阳性体征,要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综合症、牙痛相鉴别。

治疗可用抗癫痫药、各种止痛药、针炙、封闭疗法、手术治疗。

第三节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多由感染、风湿等因素引起。

继发性是由坐骨神经通路中受其邻近组织病变压迫、刺激等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

部位、投射性痛、减痛姿势、压痛点。

体征:

臀部和小腿肌肉松驰,肌肉轻度萎缩;足背外侧及小腿外侧轻度感觉障碍;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投射的方向,压痛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特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可作出诊断。

但要分清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强调继发性多见并尽可能找出其病因(以椎间盘病变引起者多见)。

坐骨神经痛要与骶髂关节病变、腰肌劳损、髋关节病变鉴别。

病因不同而治疗方法亦有差别。

急性期要卧硬板床休息,使用镇痛药,椎间盘病变引起者可作牵引或硬膜外注射、推拿、按摩。

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

第四节面神经炎(Bell氏麻痹)

面神经炎是指病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起病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乳突前方可有压痛。

起病急,一侧面部表情肌全部瘫痪即可诊断。

要与面部神经管内炎症、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桥脑及桥脑小脑角病变、中枢性面神经瘫痪鉴别。

急性期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为目的,可用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茎乳突孔附近理疗,保护角膜。

恢复期可用针灸、按摩、理疗,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第五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本病又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尚未阐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改变主要为周围神经的炎症性脱髓鞘。

临床表现包括病前1~4周有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无力及四肢远端感觉异常,颅神经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麻痹而导致呼吸困难,大小便功能一般无障碍。

体征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及颅神经损害,常见为面、舌咽、迷走神经,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

辅助检查主要是脑脊液的特征性改变,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以病后三周最明显。

强调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可致呼吸困难而需密切观察及紧急抢救。

诊断根据急性或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感觉障碍及颅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病前有感染史或接种史等作出诊断。

须与急性脊髓灰质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低钾型)、急性脊髓炎相鉴别。

治疗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尤其在起病2周内,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肺不张及呼吸道感染,做好呼吸麻痹的抢救准备。

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及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宜及早开始,包括针灸,按摩及理疗。

严重病例可试用血浆交换疗法及人体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时在门诊让同学亲自问病史,体格检查,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意见。

3.实习时尽可能让同学收治病例。

第四章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了解:

脊髓病变的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

脊髓的应用解剖及生理;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掌握:

脊髓损害的临床类型,定位;急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原则;脊髓压迫症的概念,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脊髓由含神经细胞的灰质和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脊髓损害的临床类型有:

(1)局灶性损害;

(2)半侧损害;(3)完全横贯性。

脊髓损害定位主要根据感觉、运动、反射、植物神经症状。

重点掌握脊髓与脊椎的关系。

脊髓病变分为压迫性与非压迫性两大类。

第二节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的原因与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的症状包括好发年龄、病前有感染史、急骤起病,出现肢体瘫痪(主要损害胸段,故以截瘫多见)、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

体征为出现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包括传导束性感觉障碍、中枢性瘫痪、植物神经系统改变,要突出急性期脊髓休克的特点。

辅助检查可有脑脊液和周围血象的改变,腰穿检查一般无阻塞。

诊断时根据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结合部分病例脑脊液改变可作诊断。

要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相鉴别。

治疗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细菌感染,强调防治各种并发症(褥疮、泌尿道感染、肺炎)的重要性。

恢复期为功能锻炼及痉挛肢体的处理。

尽可能帮助恢复功能。

第三节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的概念包括其意义、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

脊髓压迫症是脊髓或椎管内发生占位或压迫性病变。

病因包括:

(I)脊椎疾病;

(2)椎管内脊髓外疾病(硬膜外病变和硬膜内病变);(3)髓内疾病。

临床表现因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不同而异,急性期多表现横贯性损害。

以慢性进展的硬膜内髓外病变为例,包括神经根痛、运动、反射、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

辅助检查包括腰穿、x线检查、脊髓造影、CT或MRI。

诊断首先要明确脊髓损害是压迫性或非压迫性;其次从纵的方面确定脊髓压迫节段;再从横的方面判定压迫在髓内或髓外,并确定压迫病变的性质。

总结慢性脊髓压迫的特点。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要与脊髓蛛网膜炎鉴别,硬膜外脓肿要与急性脊髓炎鉴别,髓内肿瘤与脊髓空洞症鉴别。

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手术)、术后康复治疗与对症治疗(镇痛及神经营养药物)。

第四节运动神经元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类包括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为代表。

诊断:

多于中年后发病,进行加重,病变限于上、下运动神经元,感觉障碍不明显,潜隐发生而慢性发展。

要与颈髓肿瘤、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相鉴别。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时如有可能,让学生亲自询问病史、检查并提出诊疗意见。

必要时病例示范(尽量能做到)。

3.实习时尽可能让学生收治此类病例。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目的要求

了解: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熟悉: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原则。

掌握: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3.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1.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2.脑血管的解剖:

两个供血系统及各级侧支循环。

3.正常脑血流供应,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脑血流量的调节。

4.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

第二节脑出血

病因:

1.高血压小动脉硬化;2.先天脑动脉畸形、动脉瘤;3.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

病理:

1.部位:

壳核、丘脑出血,脑叶出血;桥脑、小脑出血,脑室出血。

2.血肿压迫,脑缺血,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继发脑干受压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好发年龄,多数有高血压史,多在活动或激动时发病。

2.急性症状:

全脑症状:

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症状。

局灶症状:

(1)壳核、丘脑出血;

(2)脑叶出血;(3)桥脑出血;(4)小脑出血。

3.恢复期:

多有后遗症。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糖、血尿素氮、尿常规、心电图检查。

2.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禁忌征。

3.CT及MRI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根据头外伤史与脑外伤鉴别以及内科疾病、中毒等。

2.根据发病急缓与脑瘤、脑炎等鉴别。

3.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塞鉴别。

治疗:

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降低残废率。

1.急性期: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密切观察病情。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3)根据病情及平时血压水平,慎重处理血压。

(4)预防及治疗合并症。

(5)手术治疗的适应征。

2.恢复期:

康复治疗,继续控制血压,预防复发。

第三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