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713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docx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

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共4篇)

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

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

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

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

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口决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

中学历史记忆方法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准确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特别是对于没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常会感到无从下手。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无疑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其实在学习历史中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牢。

笔者就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顺序记忆:

这种记忆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如:

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记:

1、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

2、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3、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4、1778年,战争中心南移,5、1781年,英军总司令康华利把宝剑呈给华盛顿。

6、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二、规律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

世界史上六大帝国衰落的原因都是:

1、人民起义。

2、各地封建主(或奴隶主,包括被征服的各族)形成割据趋势,力求摆脱中央控制。

3、统治阶级的内讧。

4、外族或外国的入侵。

三,奇特联想记忆: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

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忆方法为“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四、对比记忆:

如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对比。

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的异同等。

五、归纳记忆:

可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归纳。

比如:

我国古代八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近代台湾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事例。

红军四次反围剿作战方针等。

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

比如:

1945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

苏、美、英雅尔塔会议、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上党、邯郸战役、联合国成立、台湾回归祖国。

六、顺口溜记忆:

把一些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很易记忆。

比如:

清朝皇帝的顺序:

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再如朝代的顺序: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民。

七、讲解记忆:

这是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一个同学给其它同学讲述历史事件,记忆效果比一个人自己记忆要高几倍。

且信号储存时间长。

当然,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还有隔年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理记忆法、信号记忆法等等。

八、排比记忆:

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1: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

“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

2

思想品德记忆方法

1.图形识记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图示分为直观图示和逻辑关系图示两种。

设计直观图示的步骤是:

①选择一个易于用图形表示的例子;

②抓住例子与概念、原理的相似点设计图形;

③组织说明图形的文字。

2.列表记忆法

以列表的形式把相关的材料进行对比或对照,从而记忆其特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记忆方法。

列表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一览表、说明表、系统表、比较表、统计表等。

运用列表记忆法不必专门去死记硬背,因为往往一张图表整理出来,脑子已形成深刻的印记。

3.概括记忆法

对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性内容进行记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足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提高记忆效率。

4.规律记忆法

寻找和推导记忆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加以记忆的方法。

运用规律记忆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①规律记忆要求我们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懂得记忆材料,而是必须明确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抽象出、抓住本质的东两,得出统一的定理、法则、公式。

②规律记忆适合于在相同条件下反复出现的材料,而不适合于在特殊条件下偶然出现的材料。

5.提纲记忆法

对识记材料提纲进行记忆的方法。

运用提纲记忆法的步骤:

①分析,即对识记材料的了解过程。

②综合,即对识记材料的概括过程。

③概括表述,即提纲的成型过程。

用自己的语言把经过分析、综合而概括出的提纲表述出来。

6.联想记忆法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

运用联想记忆要注意两点:

①要选择好联想的中介物(即选择好联想的通道)。

②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7.自测记忆法

通过自我测验来检查自己记忆结果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自我复述,自问自答每件事。

其作用首先可以确切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及时发现没有学好、没有记牢、容易混淆搞错的地方。

其次,可培养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8.理解记忆法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

运用理解记忆法去记忆材料时,应注意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

9.歌诀记忆法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歌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

3

篇二: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

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

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

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

杨振宁曾说过:

“的真正秘诀是,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

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

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适当布置练习题。

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业练习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

为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一两个单元讲完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测。

检测时题型可以多样,但要突出重点知识,不必出一些难题、怪题。

当发下试卷时,应首先纠正错误,并帮学生弄清为什么错了,力争减少以后在这些题上再出错误。

最后,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1、观念——改变“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没,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

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不光我们祖国的历史还有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

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2、兴趣——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

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

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

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

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

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斯大林有一句名言:

“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

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

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

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

“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

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

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

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

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

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一、历史学习:

似易而实难

1、难在——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

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

君主立宪;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

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

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

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

1927:

领导南昌起义;

1935:

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

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

(2分)

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

(4分)

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

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

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

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

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

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附:

细化历史公式全套: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

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

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

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

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

①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

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

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

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

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

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

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

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

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

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

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

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

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

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

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

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

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

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

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

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

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

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

“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

→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

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

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

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

(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

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

由此得到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