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3015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6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docx

化学高一第1章笔记全部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古代对物质的认识:

惠施: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墨子:

物质分割是有条件的,当物质不能被分割时,这种不能分割的部分称为“端”。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提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近代对原子的认识:

(1)19世纪初,英国物理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①化学元素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不正确)

②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不正确)

③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不同。

(不正确)

④构成化合物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

(正确)

注:

③中,“同种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是相同的”这一句正确。

④中,“原子与原子之间结合时,都是以简单的整数比化合的”。

(2)20世纪初,汤姆孙发现电子,指出:

原子中正电荷(当时没有质子概念)所带的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

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二、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发现:

1、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X射线穿透力强。

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说明原子有一定结构。

3、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两种辐射:

α辐射和β辐射。

①α辐射是粒子流,是氦正离子(He2+)。

穿透力弱。

②β射射是电子流。

穿透力弱,穿透力较强。

③γ射线是电磁波。

穿透力强,穿透力很强。

三、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单位换算:

1纳米(nm)=10-9m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①实验现象和结果:

绝大部分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极少数的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回来,说明在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

②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

a)氢原子(氕、

H)核内无中子,它的其它同位素都有中子(

H有1个中子,

H有2个中子)。

b)质子所带正电荷数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中子不带电)。

c)原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离子的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不等)

d)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

C)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得到的数值。

它没有单位,是一个相对量。

e)同质子数的原子(不是微粒)是同种元素(可能是同一原子,也可能是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也可能是阴离子或阳离子形式存在),同质子数的微粒(分单原子核或多原子核)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原子或分子(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f)同电子数的微粒有许多种形式存在:

以10e为例,原子有Ne;分子有CH4、NH3、H2O、HF、Ne;阳离子有Na+、Mg2+、Al3+、NH4+、H3O+;阴离子有OH-、NH2-、O2-、F-、N3-(这里还可按几个原子核进行划分)(没有碳离子或硅离子)。

2、质量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a)忽略电子质量(仅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取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对质量的整数。

b)质量数为整数——约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一个肯定是整数,一个不是整数。

二、同位素:

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a)元素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b)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如氢、重氢、超重氢(

H、

H、

H或H、D、T),都是氢元素。

c)符号意义:

X

,A:

质量数;Z:

质子数;b:

离子电荷数;c:

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

d)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e)H2和D2是两种氢原子构成的分子(单质),不是同位素(同位素指原子),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含H2和D2是混合物,但通常的纯净物定义或判断时不考虑同位素存在。

f)自然界中,各同位素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基本保持不变。

g)用同位素的质量数,可算出该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A1×a1%+A2×a2%+……=平均原子质量。

其中该元素在自然界的同位素A1、A2、……,对应的百分含量分别为a1%、a2%、……。

§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电子式:

(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高速运动。

(2)核外电子能量高低:

靠近原子核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较远的电子能量高。

(3)电子层划分(按能量的高低划分):

第一电子层称为K层(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第二电子层称为L层,第三电子层称为M层,第四电子层称为N层,五、六、七分别称为O、P、Q层。

(4)原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符号→在圆圈内标明核电荷数→在弧线上标明各层的电子数。

(5)记住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电子式:

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二、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2n2个电子,即2(K层),8(L层),18(M层),32(N层)……。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18个。

(3)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当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结构时,表示它形成了一种稳定结构,通常不易参加化学反应,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三、离子:

(1)定义:

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

(2)大多数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跟同电子层的稀有气体相同,过渡元素的离子例外(不同)。

(3)常见离子的符号:

Mg2+、Ag+、Al3+、Ba2+、Ca2+、Cu2+、Fe3+、Fe2+、Na+、K+、F-、Cl-、Br-、I-、S2-。

(4)常见原子团的离子符号:

NH

(铵根离子)、SO

(硫酸根离子)、NO

(硝酸根离子)、AlO

(偏铝酸根离子)、CO

(碳酸根离子)、SO

(亚硫酸根离子)、MnO

(高锰酸根离子)、PO

(磷酸根离子)、HSO

(亚硫酸氢根离子)、HCO

(碳酸氢根离子)、HS-(硫氢根离子)、H2PO

(磷酸二氢根离子)、HPO

(磷酸一氢根离子)、ClO

(氯酸根离子)。

(5)注意离子与化合价区别:

离子电荷写在右上角(一价数字省略不写),化合价写在正上方(一价要写出1);离子电荷的“+、-”符号写在数字后,而化合价的正负号写在数字前面。

(6)注意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和内层排布相同,只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原子没有达到稀有气体结构,而离子通常达到稀有气体结构。

[补充内容1: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

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a)把微观与宏观了解起来的一个物理量。

b)阿佛加德罗常数是规定的,12克12C所含的原子个数,没有误差。

2、要点:

(1)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阿佛加德罗常数与6.02×1023区别;相当于π与3.14

(3)描述微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

常见的物理量与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量的符号

单位名称及符号

长度

l(L)

米m

时间

t

秒s

质量

m

千克kg

温度

T

开(尔文)K

发光强度

I(Iv)

坎(德拉)cd

电流

I

安(培)A

物质的量

n

摩(尔)mol

二、摩尔质量:

1、定义:

1摩尔物质的质量(6.02×1023个微粒的质量)。

2、要点:

(1)有单位(克)。

(2)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与质量的换算方法。

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

三、有关计算:

化学反应之间是微粒的个数之比,因此有物质的量计算会带来方便。

2Al+3H2SO4→Al2(SO4)3+3H2↑

质量比:

2×27克3×98克342克3×2克

分子(原子)个数比2个3个1个3个

物质的量比:

2mol3mol1mol3mol

注:

相同条件下,微粒个数(原子、分子、离子等)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补充内容2:

初三复习]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组成:

不同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一百多种)。

1、以硫酸为例,说明其化学式意义。

2、什么是化合价?

练习:

指出下列化学式中划横线的元素的化合价。

NH3、P2O5、KMnO4、H2SO4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4、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

5、原子和元素有什么区别?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分子和离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2、金属和惰性气体通常是由原子构成,化合物由分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了解

分子

原子

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成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了解

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了解

元素

原子

区别

(1)表示物质宏观组成。

(2)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1)表示物质微观构成。

(2)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了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练习:

分别用元素、原子来叙述H2O(三种叙述方法)?

原子

构成原子的微粒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质量

9.041×10-31kg

1.6727×10-27kg

1.6748×10-27kg

相对质量

1/1836

1.007

1.008

电性

带1个单位负电荷

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是构成分子的一种微粒(稀有气体)。

5、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与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中子不带电。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能量不同及离原子核的远近不同进行分层。

(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

(3)掌握稀有气体的排布特点。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③次个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2、哪些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中有10e?

(OH-、NH

、F-、O2-、N3-、Na+、Mg2+、Al3+、NH3、CH4、H2O、HF、H3O+、NH4+等)

3、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

当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达到惰性气体结构时,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4、相对原子质量与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5、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的区别?

第二节 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可分为哪几类?

(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含氧酸、无氧酸及多元酸,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

         

2、什么叫纯净物、混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一种元素与多种元素组成)

1、金属的主要特性(导电、导热、延展性、有光泽、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元素)及非金属的特性。

2、什么叫氧化物?

什么叫氧化反应?

三、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

1、酸性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区别、碱性与金属氧化物的区别。

2、不成盐(CO、水)及两性氧化物。

3、酸酐:

含氧酸失水后生成的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叫酸酐。

Al2O3+2NaOH

2NaAlO2+H2O

氢氧化铝:

Al(OH)3可改写成铝酸(H3AlO3),铝酸脱水即变成偏铝酸,偏铝酸钠是它的钠盐。

四、酸、碱、盐

1、金属活动顺序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2、前三种元素和水反应、铜后面的金属元素不置换酸中的氢、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金属的盐溶液,铁元素的化合价。

3、说出酸、碱、盐的通性(从组成上说),并举例?

4、酸有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和多元酸;碱有一元碱和多元碱;盐有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其中铵根与酸根组成的也是盐。

补充:

1、酸电离出的氢与酸组成中的氢关系?

如H3BO3就是一元酸。

2、特殊氧化物——水(作还原剂、氧化剂、电解、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水——跟氧化钙反应)。

(1)作氧化剂:

2Na+2H2O→2NaOH+H2↑

(2)作还原剂:

2F2+2H2O→4HF+O2↑

(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H2O

2H2↑+O2↑

(4)氧化还原反应中,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Cl2+H2O→HClO+HCl

(5)非氧化还原反应中:

CaO+H2O→Ca(OH)2;SO2+H2O→H2SO3

(6)作催化剂:

Zn+I2

ZnI2

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什么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气体、沉淀、水——难电离的物质)

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钙

氧化钙

氢氧化钙

碳酸钙

氯化钙

(2)碳

二氧化碳

碳酸钠

氢氧化钠

氯化钠

(3)钠+氯气

氯化钠

(4)锌+硫酸

硫酸锌+氢气

(5)铁+硫酸铜

硫酸亚铁+铜

2、举出制备MgSO4的五种方法?

§2.1 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地球上水资源:

海水面积占71%,含水量占96.5%,淡水占2.53%,能饮用的淡水不足1%。

一、海水晒盐:

1、海水提盐:

海水中NaCl质量分数约2.9%,还含有较多的镁、钙、钾、溴等。

a)固体从溶液中结晶的常用方法:

蒸发、降温(要接近饱和才行)、减少溶剂(如饱和醋酸钙溶液加无水酒精、饱和食盐水中通入HCl气体等)。

b)粗盐中的NaCl占78%,其它盐是MgCl2、MgSO4、KCl和MgBr2等。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不宜采用降温方法,因此,得到NaCl晶体的最佳方法是蒸发水。

c)粗盐提纯: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更纯的晶体时①不蒸干,留有少量母液;②在晶体表面用少量水冲洗)。

d)粗盐提纯得到的是精盐(不是纯净的NaCl),括号内方法可得到纯净的NaCl。

e)纯净盐水的制备方法及次序(用于电解):

①加BaCl2;②加Na2CO3和NaOH(不分先后);③加盐酸。

主要除去Ca2+、Ba2+、Mg2+、SO

等离子。

f)常用提取物质的方法:

稀溶液先浓缩,再①蒸发→结晶;②吸附→脱附→浓缩→……;③蒸馏→冷凝;④(海水提碘中的)萃取→分液→蒸馏(或蒸发);⑤(石油的)分馏→冷凝等。

g)粗盐提纯用到的仪器:

烧杯、量筒(通过计算得到水的质量——即体积)、玻璃棒(搅拌、引流等作用)、漏斗(含滤纸)、漏斗架(可用铁架台、铁圈代替)。

h)过滤要点: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③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2、镁的提取:

工业流程:

海水→Mg(OH)2→MgCl2→Mg。

a)海水中加入生石灰(CaCO3→CaO),生成的氢氧化钙跟镁离子反应生成Mg(OH)2沉淀。

b)工业上不用NaOH,因生石灰价格比NaOH更便宜。

但这样得到的沉淀杂质较多。

c)煅烧Mg(OH)2得到耐火材料MgO。

d)在Mg(OH)2中加入盐酸得到MgCl2溶液,再蒸发→结晶得到MgCl2•6H2O。

e)将MgCl2•6H2O脱水后得到无水MgCl2,电解熔融MgCl2得到镁和氯气。

二、电解饱和食盐水:

1、电解熔融的NaCl固体:

2NaCl

2Na+Cl2↑

a)固体盐中存在阴阳离子,但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导电,熔融盐存在自由移动阴阳离子,因此盐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

b)绝大多数盐都是由离子构成的,如KNO3、NH4Cl、CuSO4等。

2、电解NaCl的水溶液:

a)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2H2O

2NaOH+H2↑+Cl2↑

b)电解所用的电源是直流电,不能用交流电。

c)跟直流电源负极(-)相连接的叫阴极;跟直流电源正极(+)相连接的叫阳极。

d)阴极产物:

氢氧化钠和氢气(可用酚酞检验:

变红,氢气可点燃),阳极产物:

氯气(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

变蓝)。

e)阴阳极要隔开,防止氯气进入阴极的干扰:

①氢、氯混合爆炸②氯气跟氢氧化钠反应影响产品纯度。

f)少量消毒液(含NaClO的溶液)的制备:

阳极在下,阴极在上的电解方法。

2、电解质:

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a)溶于水或受热熔化任一条件下能导电即可。

b)必须是化合物,只有化合物才属于电解质或非电解质范围内,单质不属于这一范围。

c)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钙等)。

d)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e)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阴、阳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原位置上作振动),因此不导电。

f)电离方程式书写时,原子团作为一整体,如OH-、NH

、SO

、NO

、CO

、SO

、MnO

、PO

、AlO

、HCO

、HSO

等。

g)实例:

NaOH→Na++OH-;(NH4)2SO4→2NH

+SO

;NaHCO3→Na++HCO

三、盐酸和烧碱:

1、HCl物理性质:

a)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白色的酸雾,HBr、HNO3也可形成白雾)。

b)HCl极易溶于水(1∶500),证明气体易溶于水的实验——喷泉实验。

c)喷泉实验中得到盐酸的浓度是1/22.4=0.045mol/L(假设HCl全部在瓶中)。

d)检验HCl方法:

用棉球蘸上稀氨水接近待测气体,能产生白烟(NH4Cl)。

2、实验室制备HCl方法:

NaCl+H2SO4(浓)

NaHSO4+HCl↑,NaCl+NaHSO4

Na2SO4+HCl↑

总方程式:

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a)倒置漏斗可防止倒吸(制盐酸时,增大吸收面积)

b)硫酸氢钠特性:

完全电离,显示强酸性,NaHSO4

Na++H++SO

(溶液呈强酸性)

c)该反应利用浓硫酸高沸点、难挥发性、强酸特性。

d)浓硫酸不能制取HBr和HI(因氧化成红棕色气体Br2和紫色I2蒸气)。

可用H3PO4替代。

e)跟制备氯气的装置相同。

f)选装置原理:

①固体间反应

气↑;制取氧气的装置。

②固(可块状或粉状固体)+液

气↑(可以是液体之间加热或不加热);用制取氯气的装置。

③块状固体+液→气↑(不需加热,若加热就用②);用制取氢气的启普发生器或相应的简易装置。

3、氯化氢与盐酸的区别:

氯化氢

纯净物

气体

无酸性

HCl

将HCl溶于水得到盐酸

盐酸

混合物

溶液

有酸性

H+、Cl-、H2O

注:

填空时,若是盐酸,不要写HCl。

1L1mol/L的盐酸中没有6.02×1023个HCl分子。

4、盐酸的性质:

(浓盐酸的黄色是溶有Fe3+造成的)

a)酸性(使指示剂变色):

HCl→H++Cl-(完全电离)

b)跟活泼金属反应:

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注意铁的化合价)

c)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2HCl→Cu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

d)跟碱反应:

NaOH+HCl→NaCl+H2O

e)跟某些盐反应:

AgNO3+HCl→AgCl↓+HNO3

5、常见氯化物:

a)氯化钠:

立方晶体,熔点801,沸点1413℃,氯化钠不潮解。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0.9%。

b)氯化钙、氯化镁:

均潮解(还有氢氧化钠),氯化钙作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

6、氢氧化钠性质:

a)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潮解(称量时应在小烧杯中进行,不是垫白纸称量),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热)。

a)具有碱的通性:

跟酸、酸性氧化物、某些盐(如铵盐、铁盐、铜盐)反应。

b)潮解:

在空气中吸水,表面形成溶液的过程。

如CaCl2、MgCl2和NaOH。

c)风化:

带结晶水的盐在空气中逐渐失去结晶水的过程。

如Na2CO3•10H2O。

§2.2海水中的氯

一、结构和物理性质:

1、结构:

Cl2是由两个氯原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形成Cl-Cl(原子半径:

核间距一半)。

2、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比空气重,能溶于水、难溶于饱和食盐水(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或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a)常见有色气体:

氯气(黄绿色)、溴蒸气和NO2(红棕色)、氟气(淡黄绿色)。

b)闻有毒气体的操作方法:

用手扇动瓶口,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c)氯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化学武器。

二战使用的是光气(分子式:

Cl2CO)。

二、化学性质:

1、跟金属反应:

2Na+Cl2

2NaCl(白烟),Cu+Cl2

CuCl2(棕黄色烟),2Fe+3Cl2

2FeCl3(褐色烟)

a)氯化铜溶液的颜色:

随着溶液浓度的不同颜色在黄绿色

绿色

浅蓝色之间。

b)常见有色离子:

高锰酸根离子(MnO4-紫红色)、铁离子(Fe3+黄色)、亚铁离子(Fe2+浅绿色)、铜离子(Cu2+蓝色)。

2、跟非金属反应:

①H2+Cl2

2HCl(工业上是氯气在氢气中燃烧,实验室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色的酸雾)

*②2P+3Cl2

2PCl3(PCl3是白色的雾,PCl5是白色的烟,现象是白色的烟雾)

PCl3+Cl2

PCl5

a)氢氯混合见光爆炸。

纯净的氢气可在氯气中安静燃烧(两种燃烧方式中不同的原因)。

b)区别氢氧混合气的爆炸(点燃才能爆炸)。

*c)磷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白色的烟和雾。

三氯化磷为液体,五氯化磷为固体。

d)区别烟和雾:

生成固体颗粒为烟,生成液体颗粒为雾。

e)燃烧的广义定义:

剧烈的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3、跟水反应:

Cl2+H2O

HCl+HClO(注:

在强酸条件下,反应逆向书写,产生氯气,如在漂白粉中加入稀硫酸或浓盐酸制氯气)

a)少量氯气溶于水且部分跟水反应(约39%)。

b)盐酸是强酸,次氯酸是很弱酸(氯元素为+1价),比碳酸弱。

c)该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但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水是还原剂:

2F2+2H2O→4HF+O2↑,水是氧化剂:

2Na+2H2O→2NaOH+H2↑

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Cl2+H2O→HCl+HClO(是氧化还原反应);

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水是催化剂:

Zn+I2

ZnI2

d)次氯酸是强氧化性弱酸,稳定性很差(光照分解加快),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漂白)。

e)次氯酸光照分解加快:

2HClO

2HCl+O2↑

f)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久置氯水实际上是稀盐酸。

g)氯水成份:

水、Cl2、盐酸(全部电离成H+和Cl-)和HClO(部分电离)分子。

指出:

①用pH试纸检验氯水时,先变红(盐酸酸性)后变白(次氯酸漂白)(加石蕊现象一样)。

②氯气不直接漂白,起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

h)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氯气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4、跟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2Cl2+2Ca(OH)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