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2852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讲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途径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本讲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各个阶段里,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都不同。

历史时期

认识

人类活动

出现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狩猎文明时期(史前文明)

崇拜自然

被动地适应环境,微弱的改造作用

生物资源破坏,但对人类影响小

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资源

出现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地区性公害和全球性灾难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

谋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地伙伴论

[经典例题1](2006年江苏地理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它是决定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此阶段社会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将课本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只需凭劳力到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即可。

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劳力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

在工业文明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显示该时代内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类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

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出现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

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补充: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1)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

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

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①从局部地区来看: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从全球来看:

A.发达国家:

主要体现为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得到治理和缓解)

B.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

国际水域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臭氧的消耗

[经典例题2]图17-2中3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

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原则,为此需要健全法规。

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

【解析】重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或打着再利用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废料。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农村。

这些转移现象的原因在于污染控制费用的差别,是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表现。

其根本原因是环境保护法规存在着地区差异。

【答案】

(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4)共同性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见图17-3)。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经典例题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A项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合理开采并综合利用;B项为可再生资源,加大加快开采力度可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就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项违背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D项符合可待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答案】D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这包括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为全球性问题。

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经典例题4]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

B.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

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辨别。

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是属于公平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属于持续性原则;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这一原则属于共同性原则。

【答案】C

[经典例题5]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减少,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的。

【答案】D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第三课时

四、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的成就:

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高,人口增加绝对数高,1/4新增产值被用于新增人口

面临困境深源短缺令人担忧:

人均量少、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

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面临的困境详解:

(1)来自庞大人口数量方面的压力: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据。

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到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极限。

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m3和242m3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

巨大的人口压历程大大地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只能靠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来满足。

其结果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危及到自然系充的生态平衡,由此可形成的恶性循环,又不断地削弱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便是典型例证。

(2)来自资源短缺方面的压力: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1978年-1988年,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1%,而同期国民经济以9%-12%的高速度增长,缺水范围加大、程度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更为严重。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88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落石出平的32.3%、28.1%、32.3%、和14.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

①目前我国各大水系的污染都很严重。

②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矿区废水、废气和固定废弃物污染严重。

二是矿山植被、土地、水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4)来自生态破坏方面的压力:

①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据调查,我国目前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1万km2,每年因水土流失全国损失耕地约0.13万km2,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被剥去1厘米厚的沃土层,流失量占全世界1/5。

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农作物需要的养分,仅黄河、长江一年流失的N、P、K就达4400万吨,超过了我国一年的化肥施用量。

②草场严重退化

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20.25亿亩,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

③沙漠化威胁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已有约650万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威胁,沙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

[经典例题6]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主要有()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造成庞大的人口压力②我国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相对短缺③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④工业单位产值用水量比发达国家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庞大的人口压力是由于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

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值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约占世界21%的人口,但是,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答案】C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

过程。

(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相对于传统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污染的“末端”处理而提出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处理等整个

过程,都是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是一种把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型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

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留民营村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3)适度消费模式

[经典例题7]从2005年5月起,安阳湖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滑县锦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66家企业必须在两个月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逾期不能实现清洁生产的企业,将被取缔。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清洁生产尽可能多用有毒、有害原材料

B.清洁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材料进厂至产品出厂

C.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用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

D.水泥厂的清洁生产过程就是从原料进炉到产品出厂

(2)下列清洁生产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②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料,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③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理过程,皆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④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

(1)题,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用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由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

(2)题,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其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

【答案】

(1)C

(2)D

[经典例题8]读图17-4“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

(1)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

A,B,C,D。

(2)这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进入该系统的能量是。

(3)这个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有何特点?

有何好处?

(4)说说这个生态农业是如何综合利用秸杆、牲蓄粪便等?

这有那些好处?

(5)这个生态农业是如何充分地开发利用能源的?

这和传统能源利用方法相比,有那些好处?

(6)为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请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今后的主攻方向?

(7)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A.饲料加工B.食品加工C.初级生产者D.初级消费者E.沼气池

(2)粮食、果品、蔬菜等太阳能(3)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

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4)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善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好处:

开展综合利用,既促进生产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又降低污染,获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5)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沼气,利用节柴灶,既节省开支,又净化环境。

(6)今后可以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7)农业发展走“生态农业”道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要改变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避免“石油农业”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能力训练]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A.自然原因引起的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

2.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3~5题

3.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4.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

5.①对②的影响是()

A.提供环境资源B.产生生产废弃物

C.产生生活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据此完成6~7题。

6.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A.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B.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C.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

D.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

7.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行为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8.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影响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举措是()

A.发达国家采取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发展中国家采取限制人口生育的政策

B.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沼泽地,西北地区开垦荒地

C.我国城乡养老体系日趋完善

D.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国南方农业在提高单产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的扩大耕地面积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五大任务之一。

读图——某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回答9~11题。

9.图示农业生态模式在我国最适用的地区是()

A.西北绿洲地区B.南方低山丘陵

C.东北平原及山地D.华北平原

10.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离不开沼气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的好处有()

①解决农村燃料问题②实现有机质还田③将污染物资源化④解决畜牧业的饲料来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1.林草植被在该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12.读景观图,根据图中所标数字顺序,进行过程分析

(1)砍伐森林的起因(图中1)①;②;③。

(2)引起的环境破坏(图中2、3、4)①;②;③。

(3)导致对水体的影响(图中5、6)①;②;③。

(4)造成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

13.读我国某地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将下列选项的代码填入图中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①无公害水果 ②沼气 ③沼气池 ④养猪 ⑤避免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⑥生态旅游 ⑦月柿节 ⑧池渣、池液 ⑨富裕的生态家园 ⑩森林覆盖率提高

(2)请根据系统重要环节给此生态经济系统取名。

(3)阐述该地生态经济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B2.C3.D4.C5.C6.A7.D8.A9.B10.A11.B

12.

(1)①因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木材②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种粮食③砍树作燃料;

(2)①水土流失,山石裸露②滑坡③农田、村庄被冲;(3)①土壤淤积水库,库容减少②缩短水坝寿命③洪水泛滥;(4)周围居民无法生存,迁往其他地区。

13.⑴

⑵养猪――沼气――林果

(3)经济效益:

通过水果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生态效益:

池渣、池液入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村卫生环境;农民燃料问题的解决,保护了森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

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