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2254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1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化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7章

第一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C.意识本质问题

  B.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5.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A.理论和实践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D.真理和客观规律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怎样的问题

  4.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

  A.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B.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

  A.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B.哲学不存在超党派的“中派哲学”

  C.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

  D.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取决于阶级斗争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9.唯心主义和宗教在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下列哪些命题表明了这一趋势

  A.跟着感觉走

  B.上帝就在我心中

  C.上帝代表爱

  D.人的意志、欲望、直觉决定一切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下哪几个选项的统一

  A.实践性

  B.革命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1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3.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

  14.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A.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

  A.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

  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中国哲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影响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C.与唯心主义结合的辩证法是不科学的辩证法

  D.与形而上学结合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4.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四、分析题

  1.剖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说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是如何广为散播,蒙蔽群众的。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

  3.分析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第二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2.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6.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A.没有绝对运动就无所谓相对静止

  B.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绝对运动

  C.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

  D.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

  7.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8.下列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

  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

  C.运动员训练D.农民育种

  9.实践活动的展开的几个基本环节有

  A.确定一定的实践目标

  B.规划一定的实践计划

  C.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法

  D.实践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及实践结果及其检验

  10.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观化

  C.通过实践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D.通过实践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念

  11.关于实践的主体、客体说法正确的是

  A.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B.物也可以成为主体

  C.实践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客体具有客观性

  D.实践的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客体不是

  12.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1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

  A.自在世界是客观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

  C.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是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5.根据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应承认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创造客观世界

  16.“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这说明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19.“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0.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意识的能动性

  22.自然界万物千姿百态,社会诸形态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点,如

  A.都是感觉的复合B.都可以被认识,都是客观实在

  C.都是不停地运动D.都有各自运动的规律

  三、辨析题

  1.“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6.“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

  四、分析题

  1.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有材料如下:

  材料1

  中国哲学家钱绪山认为:

运动只是主观意识(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材料3

  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且“太极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请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学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哲学上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三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Ⅱ本章大纲亲增知识点

  本章的新增知识点:

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

  Ⅲ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

  A.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

  D.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

  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9.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2.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而且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前进信心。

这在哲学上是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肯定与否定的观点D.“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观点

  13.在工作中抓中心环节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C.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反映的是以下哪种关系:

(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

  A.可能和现实B.原因和结果

  C.现象和本质D.必然和偶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联系中属于直接联系的有

  A.生产力与经济基础B.生产力与哲学

  C.阶级斗争与国家D.国体与政体

  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通过艰苦的斗争不断壮大并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但由于条件的复杂性,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前进也有倒退

  B.发展仅仅是一种直线式的过程

  C.发展仅仅是迂回、循环、曲折的过程

  D.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溅。

”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是

  A.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态和体积

  B.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发芽,长成禾苗

  D.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和表象

  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6.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7.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

  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