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1638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浙农

自然地理复习重点(地信,2018年)

第1-3章的主要容:

1、什么是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是指位于地球表面附近有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大致围:

上界在大气对流层顶部,平均高度10km左右(极地上空高约8km,赤道上空高约17km);下界至岩石圈(地壳+上部地幔固态橄榄岩层)底部,平均厚度60km(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7km,海洋地壳厚度平均7km)。

简述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四大层圈及其特征

岩石圈:

包括上地壳、下地壳和固体橄榄岩层。

厚度60公里。

水圈:

地球表面附近的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

大气圈(对流层):

主要有气体(氮气、氧气、水汽等)和少量的固体杂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它的主体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对流层顶部,平均厚度10km。

生物圈: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活动区域的总称。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围(环境)包括了对流层、水圈和沉积岩。

组成生物的有机体的总质量约1013吨,其中又以植物为主。

2、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

①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②自我调节功能

3支持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功能

第4章的主要容

1、自然界中5大类型矿物及典型的矿物

自然界中的矿物的类型,按化学成分分成五类:

(1)单质矿物:

石墨、金刚石、金、银、硫磺等,它们只占地壳总量的0.1%。

(2)硫化物:

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辉锑矿、雄黄、雌黄、辰砂等,占地壳总质量的0.25%。

(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石英、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软锰矿、硬锰矿、铝土矿,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等,占地壳质量的17%。

(4)含氧盐矿物:

硅酸盐(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粘土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碳酸盐(方解石和白云石,占2%)占地壳重量的82.5%。

(5)卤化物:

萤石、石盐

2、自然界中的三大岩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3、按SiO2含量,火成岩分成哪4种类型

超基性岩:

SiO2<45%,主要矿物是橄榄石,少量的辉石,颜色指数大于90,代表岩石是橄榄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

SiO245%--52%,主要矿物是辉石和基性斜长石,颜色指数为70左右,代表岩石有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

SiO252%--65%,主要矿物是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颜色指数30左右,代表岩石是闪长岩、安山岩。

酸性岩:

SiO2>65%,主要矿物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颜色指数小于10,代表岩石花岗岩、流纹岩

4、什么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结构:

指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根据岩石中矿物结晶多少将其分成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构造:

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主要构造类型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5、不同岩浆的形成机制

1928年鲍文提出自然界仅有一种玄武岩浆,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派生的。

结晶分异:

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形成不同成分的固体岩石。

部分熔融:

地球中固体物质,在吸收大量热的条件下,受矿物相的易熔程度强弱影响,它们形成岩浆的先后顺序不同,最开始发生的熔融作用称为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作用控制了不同成分岩浆的产生。

6、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是什么;

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是什么 

超基性岩:

橄榄岩:

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颜色指数大于90。

 基性岩:

辉长岩:

主要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色率70左右。

 

中性岩:

闪长岩:

主要由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组成,颜色指数30左右。

 酸性岩  花岗岩:

主要由石英、酸性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

流纹岩:

7、正常沉积岩三种主要类型

砾岩、砂岩、粉砂岩

8、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水的搬运、水盆地的沉积作用、成岩

岩石圈的结构:

一、垂直分层(分为三层):

上地壳、下地壳和固体橄榄岩层

二、水平方向(分两层):

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9、岩石圈的结构

一、垂直方向(分为三层)

 上地壳,厚度0-40Km,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称为花岗岩层,化学成分以O、Si、Al为主,又称硅铝层

  下地壳,厚度5-30Km,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称为玄武岩层,化学成分以O、Si、Al为主,其中的Fe和Mg含量增高,又称硅镁层

固体橄榄岩层,位于软流圈之上,成分相当于橄榄岩

二、水平方向

  1、大陆和海洋地壳结构的差异

大陆地壳,厚度30-70Km,双层结构

  海洋地壳,厚度5-8Km,单层结构

2、大洋、岛弧、陆地上岩浆岩类型差异

10、褶皱的特点和构造应力条件

褶皱构造:

是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

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形态主要可分成两种基本形式,背斜和向斜。

 

11、断层的类型和组合类型

叠瓦装断层  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逆断层,其上盘依次向上推移, 形成叠瓦,这样的组合称为叠瓦断层。

  

地垒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

 

地堑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均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层为上升做,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

12、不同类型断层形成应力场条件

不同岩浆的形成机制:

1928年鲍文提出自然界仅有一种玄武岩浆,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派生的。

结晶分异:

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形成不同成分的固体岩石。

部分熔融:

地球中固体物质,在吸收大量热的条件下,受矿物相的易熔程度强弱影响,它们形成岩浆的先后顺序不同,最开始发生的熔融作用称为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作用控制了不同成分岩浆的产生。

13、全球岩石圈板块的构成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14、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地质作用特点

类型:

拉型边界:

主要特征是,岩石圈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着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大陆裂谷也是拉型边界。

挤压型边界:

主要以海沟-岛弧为代表,是板块相向移动、挤压、俯冲、消减的地带

转换断层型边界:

表现为板块的平移和错断。

15、海洋从生长到消亡的6个阶段(威尔逊旋回)

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残余期和消亡期

玄武岩:

洋壳和地下壳。

拉型边界,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底扩的中心地带,主要特征:

岩石圈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髙热流值和浅源地震;安山岩:

岛弧。

板块的相向移动、挤压、俯冲、消减地带。

16、指出玄武岩和安山岩在岩石圈表面分布区域并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它们形成机制

(1)玄武岩主要分布大洋洋底,是洋壳的主要成分

地幔物质(橄榄岩)部分熔融玄武岩浆外溢玄武岩

(2)安山岩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岛弧带

洋壳+少量沉积物部分熔融安山岩浆喷出岛弧安山岩

(3)黄岗岩主要分布于大陆部,是上地壳的主要成分

陆壳+安山岩部分熔融黄岗岩浆侵入花岗岩

17、全球控制大陆大洋分布的机制

地区名称

平均厚度(千米)

陆壳

35

洋壳

7

青藏高原

70

岩石圈(地壳+固杆层)

60-100

18、日本岛弧形成过程

日本岛弧的形成包括两种地质作用,首先,当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的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拉使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弧状岛屿。

再通过后期岩浆的侵入和喷发作用,就形成了现在的火山岛弧。

19、夏威夷岛群岛是怎样形成的

夏威夷岛链的形成机制:

在板块中有热点的存在和不断的柱状岩浆喷发;当太平洋板块西侧向西运动经过热点上面时,就可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其中只有位于热点之上的火山是活火山,夏威夷岛链就是这样形成的

20、我国东海地貌特征和钓鱼岛位置的意义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

东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740公里。

它主要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冲绳海槽组成,其陆架占海区总面积的66%。

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在海洋中的自然延伸,钓鱼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钓鱼岛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位于东海大陆架的最东侧,在向东就是大陆坡。

日本欲占我钓鱼岛实际是对东海领海权和经济专属区资源的争夺。

一个国家如拥有一寸礁石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可在四周划出12海里的领海,可获得一千五百平方公里面积的领海区域,同时就可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原则得到十二万五千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日本抢夺我国钓鱼岛一方面是为了抢夺钓鱼岛周边的领海权和专属经济区,更重要为了在争夺整个东海大陆架资源上抢占有利地位

第5章的主要容

1、大气加热的特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太可以穿过大气直接照射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

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地面的辐射是长波辐射,除部分透过大气奔向宇宙外,大部分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

因此,大气,尤其是对流层中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热

2、为什么人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含量有关?

空气中含量0.03%(体积%)

CO2对大气辐射收支的影响:

①CO2的增加将导致平流层发射更多的长波辐射,从而引起平流层的冷却;

②将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同时吸收能量的一部分有重新辐射回地面,从而引起对流层和地面温度的升高(温室效应)。

3、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气温室气体和逆辐射的存在使低层大气保温的重要因素,由于这种大气保温作用过程与温室作用过程相似,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4、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指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和近地面平均气温升高,就地球表层环境总体的平均温度而言的,而不是全球的每个地区

5、谈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及解决的前景

全球变暖将来的危害,如气候变化引起的死亡;洪水;更多的强飓风;热浪;和森林火灾等。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已有的技术,有可能在下一个50年中,大气中CO2含量不至于翻倍,避免因全球变暖引起严重的威胁。

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但象混合燃料汽车应用、风力发电、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和再造森林等减少排放的综合方法可以形成一个稳定CO2的可行途径。

6、南极臭氧洞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

南极臭氧洞是指南极春天,南极大陆上空气柱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面积与极地旋涡相当的气柱臭氧总量很低的地区。

耗竭臭氧的化合物包括氯、氟、溴和碳、氢等元素的化合物,通常称之为卤碳。

人为生产的这些耗竭臭氧的卤碳(CFCS,氟里昂;CCl4,灭火剂)不容于水,不与雪或其他自然表面反应,呈现化学惰性,在低层大气层中不能以化学方式除去,无论它们有多重,都会较快地被混合到达平流层。

地球上一些大区域温度很低(低于-80℃),造成平流层云的形成,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极地的冬季。

这种极地平流层可能出现这样的化学反应,即它们把不能引起臭氧耗竭的氯转变成能引起臭氧损耗的氯,如ClO。

当太在每年9月和10月重新照射南极洲时,氯和溴的活动导致臭氧迅速损失,这就产生了南极臭氧洞。

7、形成行星风系的控制力

气压梯度力  科里奥利”

8、地球上南北两条沙漠带分布区域及其控制因素

高山具有屏蔽和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使得印度德里在冬季的温度要高于相似纬度的我国沅陵8—9度(p103,表5--2)。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我国西北陆,从而形成大面积陆沙漠。

9、季风和海陆风的异同点

相同点:

海陆风和季风一样,都是因为海陆分布影响所形成的周期性的风。

不同点:

(1)海陆风是以昼夜为周期,而季风的风向却随季节变化;

(2)同时海陆风围也比季风小。

季风是大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

(3)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

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10、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形成沙漠景观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区,从行星风系控制下的纬度性规律来推测,应该与非洲北部一样是炎热干燥的荒漠地带。

可是由于该地区处于世界高的大陆和最大大洋形成的季风区带。

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冬季风。

夏季大陆为热源,大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夏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气,使其影响的地区湿度增带,降水增多。

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景观。

11、热岛效应及其危害

在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下,市区温度要高于郊区3℃左右,加剧了一些大城市夏天的持续高温天气。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表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表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城区为中心的低压旋涡,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等产生的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硫氧化物年、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物等,聚集在热岛中心,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除了大气中的污染物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同时,因城区和郊区之间存在大气压差异,可形成“城市风”,它可以干扰自然界季风,使城市的云量和降水增多,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形成酸雨、酸雾,诱发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6章的主要容:

水圈的构成

1、水圈的组成

咸水占97.5%(包括海洋、咸水湖、地下咸水)

淡水占2.5%(包括冰川1.97%,地下水0.5%,河、湖和土壤0.03%,大气水0.001%)

2、什么是水系

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3、什么是流域

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4、河水补给源的类型及对河流年径流量的影响

类型:

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与沼泽水、地下水。

影响:

5、湖泊、沼泽和湿地三者之间的区别

湖泊:

由湖盆、湖水及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大陆封闭洼地的一种水体,并参与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沼泽:

地面长期处于过湿或潴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

3个特征:

1)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处于过湿状态;

2)主要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3)有泥炭的形成和累积,或土壤仅具有严重潜育化形成的明显潜育层。

6、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区别

大陆冰川—高纬度,山岳冰川—中纬度;

运动推动力,大陆冰川—压力,山岳冰川—重力;

7、控制海水中盐度的因素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二是由海底岩浆活动分离出来。

其中最主要来自陆地上岩石的风化物。

8、造成海水与河水在物质成分上差异的机制

河流含盐成分与海水不同,是因为一方面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

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骼、甲壳等,当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骨骼沉淀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碳酸盐大为减少。

硫酸盐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

由于长年累月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了。

9、大西洋温盐环流形成的机制

就象一条将热能从赤道送往北大西洋的传送带:

来自赤道的温暖海水借由沿岸的湾流在相对较浅的深度不断向北移动,途中海水释放出热量,逐渐变冷,再加上不断的蒸发使海水的盐度增加。

因此,越往水越冷越咸,因此也越重,最后终于在北大西洋沉入深海,而这部分原本温暖的赤道海水也变成了又冷又咸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

至此,温盐环流在一定的深度继续向南移动,沿南大西洋、南极洲流进印度洋,最终又回到赤道,完成所谓的“环流”。

10、为什么河流的蓄水量很小,但却用其多年平均径流量来计算水资源量

虽然河流蓄水量小,但河流的运动更新快,循环周期短,平均每16天就可以更换一次,每年可与大气降水交替更换22次。

而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交替更换周期分别长达16000年和1400年。

1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第7章的主要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物质:

水、土壤、大气、光、温度、营养元素

生物群落: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生物生产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差别

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有称植物性生产。

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过程,又称动物生产

4、什么是食物链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由食性关系建立起来的各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就称为食物链。

可以分成腐食食物链和活食食物链两种。

通常讲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5、什么是营养级

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做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数总和。

6、什么是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越大。

7、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固定而输入到系统里,保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一营养级传递,最后由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把有机质中的能量释放到环境中。

与此同时,各营养级由于呼吸作用均有一部分能量从热能形式逸散到环境中。

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不可逆的。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了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

生态系统中物质主要指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水和各种矿质元素,矿质元素大约需要30—40中,如C、O、H、N、P、K、Na等,这些基本元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中和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当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有机体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去,再次被植物重新利用。

因此,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并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在生态系统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这个过程就叫物质循环或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8、为什么一个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3-5个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同时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的过程。

从绿色植物开始,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因为已提及的不可利用或可利用,但未利用的缘故,使得只有少部分流下来用于生长新组织。

由于这些原因,后一营养的生物生产量大大小于前一级。

通常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上的效率大约是10%。

9、什么是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这时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趋于平衡,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

生态平衡的失调:

当外界压力很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以至消失。

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至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0、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利益,生态系统服务可划分为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支持功能。

11、全球陆地上的八大生物群落

苔原生物群落,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温带森林生物群落,温带草地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地中海灌木林,热带疏林草原,热带雨林生物群落

12、我国陆地植被双向分带特点

(1).地带性

(2)干湿度分带性(3)垂直带性(4)地方性(5)区系性

第8章的主要容

1、清藏高原对我国大区域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我国一-些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喜马拉雅山隆起使得冬季从西伯利亚西部入侵我国的寒潮一般经过准葛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从东部平原南下,导致我国热带、副热带地区冬季气温远比受青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如中国东部的沅陵,1月分平均气温为4.5度,而几乎相同纬度的德里的气温却是14度。

(2)青藏高原隆起加强了我国东部季风环流。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区,从行星风系控制下的纬度性规律来推测,应该与非洲北部一-样是炎热干燥的荒漠地带。

可是由于该地区处于世界最高的大陆和最大大洋形成的季风区带。

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冬季风。

夏季大陆为热源,大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夏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气,使其影响的地区湿度增带,降水增多。

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景观。

(3)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夏季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位于高原以北的我国新疆、气候干旱,而高原南侧的印度河流域则湿润多雨。

这是形成我国陆沙漠的主要原因。

(4)喜马拉雅山隆起加强亚洲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的围。

2、什么是沙尘暴,它的成因?

沙尘暴:

沙尘天气的天气现象之一,是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后导致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沙尘暴”称为强沙尘暴。

沙尘暴形成的条件:

(1)沙尘暴的行程需要地面干燥,并且地面上要有比较丰富的碎屑物质;

(2)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

3、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和沉积中心

来源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蒙古、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另一部分是我国境,像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靠近的沙漠地区。

沉降区集中在黄土高原,特别是在附近,中国大陆降尘的次数和厚度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近40万年来这一地区的沉降堆积已有400多米厚(见地理练习题第六页第30题)

4、沙丘的类型和形成条件

a)横向沙丘:

指沙丘形态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向垂直或成60~90°交角的沙丘,沙丘的高度一般几米到十几米宽度大约为长度的10倍。

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及其沙丘链。

新月形沙丘:

呈马蹄状,形成于长期单一强风的作用

b)纵向沙丘:

沙丘形态的走向和起沙风合成风向相平行,或成30°以下的交角,长度可以从数百米至数百公里,高度一般有十至廿五米.一个强的主向风和强的间断性的垂向风可以形成纵向沙丘。

c)星状沙丘:

在平面图上呈多角星形的沙丘,星状沙丘表明它是由许多方向的风共同作用形成的

第9章的主要容

1、什么是河水的侵蚀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从河道的底部和两侧搬起碎屑物质进行迁移,水中的各种颗粒也对河道底部和两侧进行刻划,使得更多的沉积物被带走,这样水流使得河道变的更宽更深,这就叫做河流的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

河流冲刷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

溯源侵蚀:

自河流形成时,河谷有向源头发展,增长河谷长度的趋势。

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并以其搬运的泥沙侵蚀河床的两侧或谷坡,促使河床左右迁徙或谷坡后退的作用

2、什么是侵蚀基准面,什么是准平原化

侵蚀基准面:

每一条河流的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它既可以是主河道的会水口,也可以是湖面或洋面。

准平原化:

指一个陆块被力作用迅速抬升到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