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1471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重点展示]

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

①分类

a.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b.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②相互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

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常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3)搬运作用:

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形成堆积地貌。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概念

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2.主要过程

(1)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形成沉积岩。

(3)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1.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总是内力作用起主导。

(×)

2.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

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4.地壳中各类岩石都可以相互直接转化。

(×)

5.将下列汉语中词语本意与其所属的地质作用连线。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

[问题探究]

结合下面的图示,共同探讨完成问题。

图1 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2 断块山    图3 褶皱山

探究1 图1中有哪些地貌类型?

图2、图3分别出现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个位置?

提示:

图中有山地、谷地、平原、陡崖、岛屿、海沟等。

如下图所示:

图2为陡崖地貌,出现在图1中的乙处;图3为褶皱山,出现在图1中的甲处。

探究2 图1中哪些地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分别是什么内力作用?

提示:

图中甲处的山地、乙处的陡崖、丙处的岛屿及丁处的海沟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其中甲处、乙处、丁处地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并且甲处和丁处为地壳水平运动,乙处为地壳垂直运动。

丙处地貌则是岩浆活动的结果。

探究3 变质作用会在图1中①②哪处发生?

为什么?

提示:

②处。

变质作用的发生需要具备高温、高压条件,图1中②处为岩浆活动,岩浆的高温作用会使周围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总结深化]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类型

概念

运动

方向

对地表

的影响

运动形态

举例

相互

关系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

球表

面的

方向运动

水平

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张裂

形成裂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地壳

抬升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地壳

下沉

[对点演练]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解析:

选D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下列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B.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C.在地壳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相互分离

D.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没有主次之分

解析:

选A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首先表现为水平运动;地壳的两种运动相伴而生;两种运动虽然相伴而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各有主次,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知识点二

外力作用

[问题探究]

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下面是常见的地貌景观图。

讨论完成有关问题。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探究1 外力作用是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

上面六幅图中表示风化作用的是图____(填字母)。

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

提示:

A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探究2 上面图中表示冰川侵蚀的是图________(填字母),其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哪里?

提示:

D 角峰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及欧洲、北美洲、南极洲等高纬度地区。

探究3 写出图B、C、E、F的地貌名称,并说出它们分别对应的外力作用方式。

提示:

B——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

C——沙丘(风力堆积作用)

E——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F——海蚀柱(海水侵蚀作用)

[总结深化]

1.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地貌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2.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所示:

[易错辨析] 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点演练]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1~2题。

 

甲          乙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

1.C 2.A 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

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

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知识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问题探究]

寓言故事《小岩浆的奇妙旅程》中写道: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

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

同伴笑着说:

“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

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

忽然亮亮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

亮亮惊讶的问:

“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

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

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

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

“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

”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写出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类型。

提示:

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判断地质作用。

①指向岩浆岩,表示冷却凝固;②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③指向沉积岩,表示外力作用;④指向岩浆,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探究2 文中“晶晶觉得累了,停了下来”后形成的岩石类型是什么?

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说说两种岩石的异同。

提示:

晶晶形成了侵入岩,亮亮形成了喷出岩。

它们同属于岩浆岩,但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形成,而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探究3 文中“亮亮惊讶的问:

‘你是怎么到地表上来的?

’请你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提示: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型岩浆岩,随地壳隆起,上面覆盖的岩石被剥蚀(风化、侵蚀)而露出地表。

探究4 文中“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行”,请你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些变化怎样才能发生?

提示:

他们要回到“岩浆之家”,首先要经历从碎屑物到沉积岩,然后随地壳运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经历重熔再生,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自己的家。

探究5 总结三类岩石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根据图中箭头表示的地质作用以及不同的岩石类型,可以分析其形成过程。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生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均可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岩浆是岩石的起点,也是终点。

[总结深化]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三大类岩石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三大类岩石对比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对点演练]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B.④⑤⑧

C.②④D.③⑥⑦⑨

2.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B.③C.⑦D.⑨

解析:

1.A 2.B 第1题,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石化过程而形成的,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

第2题,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

 

考查点1 内力作用

2015年8月15日,厄瓜多尔总统宣布,由于科托帕希火山活动加剧,全国进入最长可达60天的紧急状态。

据此完成1~2题。

1.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D.垂直运动

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  )

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解析:

1.A 2.D 第1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三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第2题,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844.43米,比之前的8848.13米“矮”了3.7米,专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

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

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4.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解析:

3.B 4.B 第3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第4题,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考查点2 外力作用

如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

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

据此完成5~6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