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00180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ocx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足,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

本文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从多种角度提出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一、加工贸易的概念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加工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范畴的理解: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

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

加工贸易同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联,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

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办法。

我国原外经贸部l999年发布的外经贸管发第314号文件《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以下简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二、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加工贸易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工贸易取得了很大发展,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9093.2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

另据海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有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

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由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放缓趋稳阶段。

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有两次低谷阶段,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两次都源于外来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次年,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长仅2个百分点,创下20年来最低增速。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我国加工贸易增速再次大幅回落。

2008年10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速放慢至6.3%,环比下降4.9%;11月同比和环比同时呈现15%上下的降幅;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出现-13.9%的首次负增长,其间全国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

外商直接投资的回落,制约了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的扩张。

另一方面,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也不得不收缩生产规模,加工贸易进出口严重受阻,由此拉开了“零下气候”的大幕,加工贸易的脆弱和结构性缺陷也随之显现。

(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随着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进入2l世纪以来,加工贸易快速地促进了我国GDP总量的增加,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总体科技水平。

通过进口加工贸易,我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些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填补我国工业技术方面的某些空白,提高我国主要工业方面的科技水平;通过出口加工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

2、创汇作用。

贸易顺差是外汇的最主要来源。

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额为72.9亿美元,而到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升到为831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顺差高达1750亿美元。

而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外贸进出口近50%,很显然,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3、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反映了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以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

4、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对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并不高,较多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就业机会。

在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的加工贸易方面的技术人才,为中国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在我国,加工贸易凭借成本比较优势、地理优势、环境和政策优势,大大推动了制造成品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方式,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1981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仅l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

见表1:

年度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占进出口总额比重

(亿美元)(%)(%)

19951320.726.347.0

19961466.011.050.6

19971698.215.852.2

19981730.41.953.4

19991844.66.651.1

20002302.124.848.5

20012414.34.947.7

20023021.525.248.7

20034047.834.047.6

20045497.235.847.6

20056905.126.049.0

20068318.820.547.2

20079863.518.545.4

2008.1~32411.51442.3

四、后危机时代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因素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危机的深化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投资需求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威胁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然会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对我国加工贸易带来较大冲击的是亚洲其他一些发

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发展。

例如,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越南和北朝鲜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凭借着劳动力素质较高、工资水平低及邻太平洋的地理优势,颁布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加工贸易所面临困境

(1)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下降(加工贸易面临升级的紧迫)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危机不断蔓延,已经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对欧盟、日本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产生影响。

由于财富缩水、信用规模收缩,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减少。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的不利局面。

表1列出了人世以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入世后,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经历了高速增长,2005年以后增长率逐步回落,主要是增长基数增大的影响。

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都较高,反应了我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点。

但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则急剧下滑,分别重挫14.7和11.9个百分点,降幅为人世以来最高。

进入2009年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

据海关统计,2010年l至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64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44.8%。

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1459.2亿美元,增长35.4%。

其中出口929.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6.9%;进口529.7亿美元,同期增幅高达53.4%。

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在2009年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大环境下,重新走上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不过,当前中国加工贸易仍然面临升级的紧迫,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增强了这种紧迫性。

虽然数据说明了贸易平稳回升的势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

表1入世以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长率单位:

%

项目

时间

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出口

一般贸易进口

加工贸易进口

2002年

21.7

22.0

13.8

30.1

2003年

33.7

34.4

45.4

33.3

2004年

33.9

35.7

32.3

36.1

2005年

29.3

27.0

12.7

23.6

2006年

32.1

22.5

19.1

17.3

2007年

29.4

21.0

28.1

14.6

2008年

22.9

9.30

33.6

2.70

数据来源:

2002—2008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大幅下降的国际需求

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环境下,一些跨国公司撤回部分海外投资,以应对国内资金不足。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

2009年1月一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

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直接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

国外投资者投资需求减少,则致使进一步引进资金和技术受到限制。

由于出口需求大幅减少,加工贸易企业盈利减少,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需求也明显下降。

另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消费萎缩客户资源显得十分有限,企业面临的订单减少,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印度、越南等国由于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开始利用低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制造业,使得原本是我国的订单大量外流。

从经济发展形势来看,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经济发展放慢,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困难有加剧的趋势,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迫使我国政府回调加工贸易调整政策

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坚定但缓慢地进行着。

但是,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陷入内外交困境地,为了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保证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等关键问题,我国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部分回调。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专家、学者针对加工贸易调整政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使得我国的外贸政策有不稳定之嫌,打乱了我国加工贸易调整的进程保增长和调结构、促升级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今后调整结构恐怕阻力会更大。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加剧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这个进一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订单。

自从2008年中后期起,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中国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救济措施。

印度对我国出口的玩具实施6个月的禁令可能延期为永久禁令;巴西政府对24种进口产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这对我国部分产品造成影响。

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紧固件实施5年内征收平均高达80%的反倾销税;印度对我国出口的纯碱发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

这些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国内因素

1劳动力因素:

(1)劳动力优势不足我国是劳动力大国,劳动力供给相当丰富。

然而,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是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所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却是不足的。

而且,对于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所需的具备专业技术和外经贸业务知识,熟悉国际经贸法律和市场营销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此外,从加工贸易下游的物流环节来看,物流的高速发展可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有利于其升级发展。

但我国现有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

我国劳动力供给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必将影响我国加工贸易顺利转型升级发展。

(2)劳动力成本上升。

我国“世界加工厂”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撑。

但是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国内经济的发展促使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进而削弱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民工资的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整体水平在世界各国都是在不断增长的。

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998--2004年,我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和菲律宾。

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而且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2、技术因素:

产业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我国加工贸易目前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

由于研发经费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主动性都严重制约了技术进步能力。

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以代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诸如纺织品和机电零部件。

虽然沿海地区较早开展加工贸易,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

但是由于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才上的缺乏。

导致自身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2)本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本土企业所占比重偏低,且多从事低附加值的产业。

制约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技术工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等多方面。

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开始,由于历史定位问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注重低端产品的加工组装,忽视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收、研究开发,导致自身研发能力不足,进而加工制造中间投入产品的提升能力不足。

当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后,其技术“溢出效应”并没有预期的大。

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导致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

(3)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

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

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

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3、企业因素

(1)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

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从1992年的21.72%,上升到2000年的43.22%,这一比例在2008年达到78.9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0.75%。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从以纺织、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到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虽然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却增长缓慢。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中只承接对零部件的简单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

因而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上很大,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增值率低,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

这种状态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 (成熟技术 )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低。

(2)我国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很难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一项产业是否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这要看它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属于高科技产品,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

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

然而,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内供给替代,而主要依靠进口,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

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

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拓展新的市场,也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了。

(3)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削弱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能力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城市。

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

2O07年上半年,东部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7.3%,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仅占2.7%。

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开展较早,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大量流人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4)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参与不足。

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主体由我国企业转变为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而且这种趋势将日益加剧,外商投资企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8,906.1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4.5%。

外商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受益过多。

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国内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也没有控制力,一般都为贴牌生产。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占据我国进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其利润大部分均被外商获得。

表12006、2007年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

出口额

(亿美元)

占出口比重

同比增长

2006年

2478.83

88.06%

29.10%

2007年

3188

86.70%

28.60%

资料来源:

我国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N]。

中国高新科技导报,2008年5月12日

 

(5)我国加工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需依赖性和外资依附性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59.41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70亿美元,全年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之前从2002年起德国连续6年始终保持在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位置。

中国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出口大国,说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我国贸易的迅速增长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数量增长实现的,从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产品的结构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离贸易强国还有一段距离。

外贸数量的增长反映在国内经济运行和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7年都保持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外贸依存度稍微有所下降,但仍接近60%。

这一数据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巴西等经济大国。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对一

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反映了该国市场开放程度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

但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乃至威胁。

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加工贸易长期以来占据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其“大进大出”模式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而且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过度依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

从2005年至今,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贸易额都分别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0%以上,出口欧盟和日本的比重也分别保持在15%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