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考点检测12人教版.docx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考点检测12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 语文考点检测12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语文考点检测12人教版
考点检测(十二)
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注]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为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拔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
“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
余尝以问画工,工言:
“马毛细,不可画。
”余难之曰:
“鼠毛更细,何故却画?
”工不能对。
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
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
“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
“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迪曰:
“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
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
心存目想:
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
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用之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
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 病:
诟病
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指摘:
指出
C.张绢素讫讫:
完毕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类:
像、类似
解析:
指摘:
指出错误。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又在耳鉴之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则房敛而色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难可以形器求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
都为介词“凭借”。
A项分别为放于方位词之前的助词,可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分别为连词“并且”,连词“因而”。
D项分别为介词“跟”,动词“结交”。
答案:
C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以为非误(拨)也
B.余尝以(惟马不画毛之事)问画工
C.倚之(于)败墙之上
D.(汝)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
解析:
省略处加上“拨”,与原意不合。
原意是讲“不认为高益画错了”。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
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
如对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
“古画画意不画形。
”而本文作者则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
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
根据第三段所述的理由和几个画例可知沈括的观点和欧阳修是一致的。
答案:
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一段对话译成现代汉语。
谓用之曰:
“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
“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信”“工”“但(译为‘但是’不得分)”“患”“其”要准确翻译,要正确理解“用之深伏其言”。
答案:
对用之说:
“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
”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
“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
译文:
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者的名气,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见到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耳鉴”。
还有的人看画用手去摸,据说着色均匀,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的就是好画。
这种方法又比“耳鉴”低下,叫做“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
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他一见这画就说:
“这是正午的牡丹。
怎么知道的呢?
画上的花,看上去涣散无力,而且颜色干燥。
这正是中午时的花。
猫的黑眼睛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眼。
早上带有露水的花,花心收拢,颜色湿润。
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夜里都是圆的,随着太阳升高逐渐变为狭长,到正午的时候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推求古人的创作意图了。
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手笔。
有一面墙上描绘了众多乐工奏乐的画,非常有意思。
人们大多责怪弹琵琶的人拨错了下弦,那众多的乐管都发出“四”字的音,而琵琶的“四”字应在上弦,这里却是掩着下弦,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大约管弦乐器是放开指头发出声音,琵琶是手指拔过琴弦发出音响,这一拔尽管按住下弦,但是声音却是发自于上弦。
高益对画面的安排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他的匠心可以从中知道了。
书画的妙处,应该用心神去领会,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寻求。
世上看画的人,大多能指点评说画中形象、位置、色彩方面的瑕疵罢了,至于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十分少见。
就如彦远《画评》所说:
“王维画东西,大多不管四季,比如画花卉,往往把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同画在一个景中。
”我家收藏的王维的画《袁安卧雪图》,上面画有雪中芭蕉,这就是王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画,所以达到的意境出神入化,全然得之于天意,这是难以和俗人论说的。
欧阳修的《盘车图》一诗写道: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这是真正地懂得画。
画牛、虎都要画毛,唯独马无须画毛。
我曾经就这问题问画工,画工说:
“马的毛细,不可以画。
”我诘难他,问:
“鼠的毛更细,为什么却要画?
”画工不能回答。
(其实)大概画马时,马的大小不过一尺多,这就要求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而不可画;画鼠时却正如原样大,自然应当画出毛。
同理,牛、虎也是以大为小,所以也不应该见毛,但牛、虎的毛色深,马的毛色浅,按理必须有所区别。
过去小村里有个叫陈用之的人很善于画画,迪先生见他画的山水,就对用之说:
“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
”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
“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迪先生说:
“做到这点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破墙,将一张白色的绢展开后,挂在败墙上,早晚观看。
观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隔着白布看破墙上,高低平坎曲曲折折,都成山水之景象。
用心揣摩仔细观察:
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坎的是谷地,缺的是山涧;明显的是近景,模糊的是远景。
心领神会,清楚地见到那里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了然在目,就随着心意下笔,默以神会,自然之境都是天成,不像是人所为,这就可称为活笔。
”陈用之从此以后画技不断进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
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
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
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
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
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
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
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余间诘其所以然?
君曰:
“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
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⑥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
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
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
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
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
“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
铭曰:
“敛其容,志则强。
居虽蔽,闻既彰。
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
①耆旧:
年高望重的人。
②朴学、雍庠:
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
③谳(yān):
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
④咍(hāi):
讥笑。
⑤侘傺(chàchì):
失意的样子。
⑥箚(zhā)子:
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
⑦禫(dàn):
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务进取者 务:
谋求。
B.多矜文藻矜:
夸耀。
C.余间诘其所以然间:
私下。
D.君固不肯固:
本来。
解析:
D项,固:
坚决。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为”是介词,被;后“为”是动词。
B项,前“焉”为代词,他;后“焉”为兼词,于此。
D项,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提顿。
答案:
C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D.④⑤⑥
解析:
③④与“敛其容”无关,⑥表其大公无私。
答案:
B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命运所致。
解析:
B项曲解原意。
大家讥笑张朴村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且言语与众不同。
答案:
B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句注意“异”“就”的解释,第
(2)句注意“以为”的古今异义现象。
答案:
(1)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而他私下也愿意与我接近。
(2)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问,大家开始怀疑他。
译文:
张朴村名字叫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是江南嘉定人。
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从大江南北年高望重的人到一般乡里有点才能的人如果不能被他招揽至门下的话,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
我刚到京师时,看到的徐司寇宾客有十之八九;其中谋求进取的人,多是自恃文采好,竞相追逐声名;就是那两三个资格较老的人也是互相对峙,以自己的名气来压制对方;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谦恭和气。
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而他私下也愿意与我接近。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其他的学士们考证修订文史资料,必然会和别人发生关系,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
当时陆稼书先生被当权者所排挤,张朴村上书给崐山相国;此后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相持了很长时间而没有结果,张朴村上书给安溪相国。
在张朴村看来,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
张朴村在官场几十年,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折逃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上面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
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间,大家开始怀疑他。
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说:
“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
只是自己私下想,遇到了圣明之君,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
”出了京师之后,适逢仪封公督查粮仓,让他主管潞河书院;又过了一年,才回到家乡。
现在皇帝刚刚即位,下诏举荐孝廉之时,江苏布政使鄂公将张朴村举荐为第一名,张朴村年老行动不便,两次写信推辞。
长江以南,于是就没有再被举荐的了。
张朴村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母亲去世,除去丧服之后,子孙们请求他稍稍吃些肉汤,张朴村坚决不肯,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
临终前,所说的话决不涉及私事,只是慨叹然道:
“我此生只是缺少了君臣之间的节义,这是命啊!
”
墓志铭写道:
敛其容,志则强。
居虽蔽,闻既彰。
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意译:
内敛严谨,志向刚毅。
身居蓬荜,名声显赫。
一生长寿,子孙繁盛,归于丘墟,理应极乐。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
儿时侍父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观星象,辄了然于次舍运转大意。
年二十七,师事竹冠道士倪观湖。
值书之难读者,必欲求得其说,往往废寝忘食。
残编散帖,手自抄集,一字异同,不敢忽过。
畴人子弟及西域官生,皆折节造访,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期与斯世共明之。
所著历算之书凡八十余种:
《方程论》六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历志赘言》一卷等。
万历中利玛窦入中国,始倡几何之学,以点线面体为测量之资,制器作图,颇为精密。
学者张皇过甚,未暇深考,辄薄古法为不足观;而株守旧法者,又斥西人为异学:
两家之说,遂成隔碍。
文鼎集其书而为之说,用筹、用尺、用笔,稍稍变从我法。
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有,特为表出。
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
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己巳,至京师,谒李光地于邸第,谓曰:
“历法至本朝大备矣,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无快论以发其趣也。
宜略仿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体例,作简要之书,俾人人得其门户,则从事者多,此学庶将大显。
”因作《历学疑问》三卷。
光地扈驾南巡,遂以所订刻《历学疑问》谨呈。
明年癸未春,驾复南巡,于行在发回原书,面谕光地:
“朕已细细看过。
”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皆上手笔也。
未几,圣祖西巡,问隐沦之士,光地以关中李永、河南张沐及文鼎三人对。
上亦夙知永及文鼎,乙酉二月,南巡狩,光地以抚臣扈从,上问:
“宣城处士梅文鼎焉在?
”光地以“尚在臣署”对。
上曰:
“朕归时,汝与偕来,朕将面见。
”四月十九日,光地与文鼎伏迎河干,越晨,俱召对御舟中,从容垂问,至于移时,如是者三日。
上谓光地曰:
“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文鼎,真仅见也。
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
”连日赐御书扇幅,颁赐珍馔。
临辞,特赐“绩学参微”四大字。
文鼎为学甚勤,刘辉祖同舍馆,告桐城方苞曰:
“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荒废)时也。
”家多藏书,手抄杂帙不下数万卷。
岁在辛丑,卒,年八十有九。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九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
望洋:
仰视的样子,犹“慨叹力量不足”。
B.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
间:
其间。
C.上亦夙知永及文鼎
夙:
平素,一向。
D.无快论以发其趣也
发:
激发。
解析:
B项,“间”是“夹杂”的意思。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B项前一“以”是介词,译作“用来”;后一“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C项前一“因”是连词,表顺承上文;后一“因”是介词,“依靠”“凭借”的意思。
D项前一“焉”是疑问代词,译作“哪里”“哪儿”;后一“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作“在这件事上”。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文鼎家学渊源,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很小就懂得了一些天文星象知识。
同行拜访询问,毫不隐瞒而详细告知。
B.为了让多人从事历法这门学问的研究,梅文鼎写了《历学疑问》一书,皇帝认为该书写得很好,还附贴纸条加了批语。
C.康熙南巡归,特地召见梅文鼎于御舟中交谈很长时间,连续三天如此。
皇帝还发表了个人对梅文鼎的评价,肯定了梅文鼎在天文学上的研究。
D.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倡导几何学,梅文鼎既不盲目崇外,也不泥古守旧,而是对西方、中国两者都进行研究,正其得失,为己所用,写成《九数存古》一书。
解析:
B项,无中生有,文言文中未涉及皇帝评价《历学疑问》的好坏,据《清史稿》载:
“光地复请此书疵缪所在,上云:
‘无疵缪,但算法未备。
’”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个句子难度不大,注意第
(2)句中的“每”“构”即可准确翻译。
答案:
(1)中国古代数学方法中的方程,也不是西方国家数学方法所具有的,就写专著论述,用来表明我国古代人民的精深意旨(智慧)不能埋没。
(2)我每每睡觉醒来,更鼓敲到了四五次,梅君还掌灯夜读,今天才知道我荒废了时间。
译文: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
小时候陪同父亲梅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视观察星座天象,就明白这些星星的次序、位置和运转的大致情况。
二十七岁,拜竹冠道士倪观湖为师。
遇到难读的书,一定想探求它的学说意旨,常常废寝忘食。
(遇到)残损的散帙的书帖,自己亲手抄录汇集,有一个字不同,不敢轻易放过。
天文历算学者的子弟们及西域的钦天监的天文生员,都屈己下人(登门)拜访,有询问的人,也详细地告诉他们不隐瞒,希望与这些人一同明白天文历算知识。
著有天文算术类书籍共有八十多种:
如《方程论》六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历志赘言》一卷等。
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开始倡导几何学问,把点线面体作为测量的材料,制作仪器画出图形,做得很精密。
学者张皇十分过分,没有时间深入考究,就轻视古代数学方法是不足看的;可是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又指斥西方人的学问是异端之学;两家的学说,于是变得有隔阂阻碍。
梅文鼎汇集这些书并为此论述,运用筹、尺、笔,逐渐变成属于我们的数学方法。
比如三角、比例等,原来不是中国数学方法可拥有的,特意给它表示出来。
中国古代数学方法中的方程,也不是西方国家数学方法所具有的,就写专著论述,用来表明我国古代人民的精深意旨(智慧)不能埋没。
又作《九数存古》来表述它们的概要。
己巳年,到京城,在达官的府第拜见李光地,对李说:
“历法到本朝已很详备了,可是经生家们好像仰视(很难懂)的样子(觉得自己很渺小,慨叹自己力量不足),没有使他们觉得愉快的文章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应该大致仿照元代赵友钦《革象新书》的体例,写一本简要的书,使人人能走进这门学科的门,那么做这项事业的人就多,这门学问不久将大为出名。
”于是作《历学疑问》三卷。
李光地随皇帝南巡,于是用校订刊刻的《历学疑问》恭敬地呈献给圣上。
第二年春,皇帝又南巡,在住处发回来原书《历学疑问》,皇帝当着李光地的面说:
“朕已细细看过。
”书里圈点涂抹及附贴纸条批语,都是皇上亲笔所写。
不久,康熙帝西巡,问到隐居的人士,李光地把关中李永、河南张沐和梅文鼎三个人告知。
皇上平素也知道李永和梅文鼎,乙酉年二月,南巡狩猎,李光地凭借巡抚大臣随从护驾,皇上问:
“宣城隐士梅文鼎在哪里?
”李光地用“还在官署”回答。
皇上说:
“朕回来时,你与他一道来,朕将面见他。
”四月十九日,李光地与梅文鼎俯伏迎接在河岸,过了早晨,一同召入御舟中应答,不慌不忙地接受皇帝的垂询提问,一直到夜分时,像这样连续三天。
康熙对李光地说:
“历象算法,朕最留心,这门学问现在懂的人很少,像梅文鼎,真正地少见啊。
这个人也是才情富赡、品格高尚的人,可惜老了啊!
”一连几天赐给扇幅书法,颁赐美食。
临别辞行,皇帝特赐赠梅文鼎“绩学参微”四个大字。
梅文鼎求学十分勤奋,刘辉祖与他同屋,告诉桐城人方苞说:
“我每每睡觉醒来,更鼓敲了四五次,梅君还掌灯夜读,今天才知道我荒废了时间。
”家里多收藏书籍,亲手抄录杂书不少于数万卷。
辛丑年死,年龄八十九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
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
名、字,皆先生所赐也。
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
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
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
每盛怒,无敢劝者。
惟事母孝,母至则解。
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
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
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
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
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
母愤泣不食。
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
崔妻周,亦与并跪。
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
崔并受之,母乃食。
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
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
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
观者塞途,舆不得进。
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
先是,有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