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889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专题五专题六人民版必修2

阶段综合测评(三) 专题五、专题六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6世纪初,英国的呢绒商温奇科姆建立了集中的手工工场,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这一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公司的出现B.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C.手工业分工细化D.欧洲生产力水平提高

D [公司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故A项错误;B、C两项是具体原因;D项是根本原因,故选D项。

]

2.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

“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材料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C、D三项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项。

]

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价格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这一现象(  )

A.促进了西欧生产关系变革

B.推动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C.导致封建主力量得以加强

D.使社会各阶层陷入了贫困

A [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价格革命”,它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符合题意;“价格革命”并没有使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反而导致西班牙逐渐衰落,被英国、荷兰赶超,故B项错误;“价格革命”导致封建地主阶级不断衰落,新兴的资产阶级崛起,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使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陷入贫困,故D项错误。

]

4.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法兰西等地名。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社会的进步B.欧洲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扩展D.美洲国家的独立

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美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

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殖民扩张的结果,故B项正确;美洲社会的进步与这些地名的出现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这些地名出现于殖民扩张时期,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美洲国家尚未独立,故C、D两项错误。

]

5.据估计,殖民扩张期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五倍。

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奴隶贸易导致亚洲劳动力短缺

B.血腥的殖民掠夺

C.黑奴贸易具有公平性

D.洲际贫富差距缩小

B [黑奴贸易带有血腥性,主要涉及欧、非、美洲,导致非洲人口大量下降,故选B项。

]

6.“美洲的殖民地为欧洲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初级产品,从而扩大了英国的土地基础。

在18世纪后期,美洲的土地还成为欧洲过剩人口的接收地。

”其意为

(  )

A.欧洲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

B.促使英国于北美殖民区域的急剧扩大

C.美洲的殖民开拓了新市场并促进新分工

D.北美取代西欧占据世界市场中心地位

C [材料“为欧洲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初级产品”“在18世纪后期,美洲的土地还成为欧洲过剩人口的接收地”说明美洲为欧洲提供原料,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并成为了欧洲转移过剩人口的地方,故选C项。

]

7.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故D项正确;殖民扩张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属于殖民活动,与金融联系不大,故排除A项;市场拓展使英国加快了城市化,仍然属于工业革命的后果,故排除B项;议会改革使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属于政治方面,故排除C项。

]

8.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额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该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C [材料强调了市场需求与生产手段的关系,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技术的更新,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资本流动”“经济发展”引发、带动或要求工业革命,故选C项。

]

9.19世纪后期西方某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英国章鱼:

只吃黄金》,画中章鱼的触角从英国伸向了世界各大洲。

下列对此说明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英国极力推行武力扩张的政策

B.讽刺了英国人只喜欢黄金的贪婪欲望

C.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对外传播

D.揭示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的互动关系

D [注意时间是“19世纪后期”,英国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大洲”,这说明世界市场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反过来又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D项。

]

10.19世纪,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逐渐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其中,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实行的政策是(  )

A.进行民主化改革B.自由贸易的国策

C.进行法制化建设D.推行“炮舰政策”

B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英国议会受其影响于1852年声明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故选B项。

]

11.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这里的“社会变革”指的是

(  )

A.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得到了传播

B.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

C.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D.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B [本题要求回答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属于社会变革的范畴,故选B项。

]

12.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

A.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新能源的利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B [从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可以看出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故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故排除C、D两项。

]

13.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

①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以石油为燃料,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内燃机的使用推动了石油作为新能源的普遍使用及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故②正确;石油变成战略资源使得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且石油的广泛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故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④错误,因此选择A项。

]

14.观察下面的图表,其中乙国是(  )

A.英国   B.法国C.俄国   D.德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是核心国家,工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英国、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呈下降趋势,故A、B两项错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变化不大,故C项错误。

]

15.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

B.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

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根据材料中“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是人造材料出现造成的,不能反映出女性审美情趣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女性时尚用品的变化体现不出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人造染料、人造纤维不属于棉纺织业的范畴,故C项错误;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是化学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这一变化的本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新的化工原料,故D项正确。

]

16.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C [从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针对危机,胡佛加强了国家干预,所以材料无法体现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干预,所以罗斯福借鉴胡佛是可能的,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

17.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材料涉及政府的社会保障,与农业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提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自由放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企业国有化,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提及政府应对老者和病人进行救助可知其实施社会保障举措,故选D项。

]

18.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曾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C [罗斯福属于资产阶级政治家,故排除A项;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故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

19.根据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美国于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这项措施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护水土资源和绿化环境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缓解失业和缓和危机

D.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兴办公共工程,即这项措施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缓解失业和缓和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都是客观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问题,故排除B项。

]

20.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

其含义是(  )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尔街是美国的经济中心,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故选C项;A、D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

21.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

“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①②⑨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B [罗斯福实际上强调了自由运行的经济,即市场经济模式有时候会出现问题,政府对私营经济进行调控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应该保留这种私营性质,即资本主义制度,所以①②④正确;而罗斯福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并不等于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③错误,故答案为B项。

]

22.《大国崛起》一书中写道: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  )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政府主导

D.私人垄断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B [“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即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的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大大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但新政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故选B项;A项是罗斯福新政前奉行的经济思想,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性增长。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胀”

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A [从材料中“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滞胀”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法国虽然实现了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但只是对经济的指导,不是指令性计划,故D项错误。

]

24.下图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型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产业结构

B [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受到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说明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项正确。

]

25.学习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这一知识点后,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C.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D.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同时还应注意与国情的结合,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小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环境史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虽重视自然却不只停留于自然,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的大交换”

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加上来自非洲的和亚洲的一些物种组成……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包括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传染病,它们差不多杀死了90%的美洲土著。

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舶更多的带回了火鸡等动物,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当今世界上种植的作物有一半来自于新大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太阳下的新事物”

就环境变化的范围和速度而言,20世纪的环境变化前所未有……火最初被人们使用时,在罗马炼铅,不会给千里之外的北极造成空气污染,但最近,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影响了大气各种成分的比例。

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存在的生态缓冲因素——淡水、未开发的土地、常规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都将消失。

——[美]麦克尼尔《太阳下的新事物:

20世纪环境史》

材料三 “着眼于未来”

1945年以来,惊人的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后果——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耗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这种付出高额代价的增长将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大交换”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20世纪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你的理解,未来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和传播,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来回答。

(2)问,材料二反映了能源结构的改变、环境保护意识等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工业革命、人口因素等角度回答。

第(3)问,从加强意识、立法、提高素质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影响:

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和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类社会由孤立走向整体(或答有利于全球化的开始);给美洲人民及其生存环境带来灾难。

(2)因素:

工业革命的进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结构的改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3)实现: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实行环境保护立法;鼓励民众参与环保;创造清洁的能源体系;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每点2分,若答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得分)

2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

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国”之称。

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船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

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全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4分)

(3)综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问,从政治、经济、海外市场等方面分析即可。

(2)问,交通和通讯作为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联系的纽带,起到了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第(3)问,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力量,我们应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1)原因: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阔的市场(或广阔的殖民地)。

(2)影响:

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联结在一起,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启示:

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8.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的美国生产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1%,失业人口达到了1100万,饥寒交迫的人们把时任总统胡佛讥讽为“饥饿总统”,失业人口聚居地被戏称为“胡佛村”,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来是否能够存在下去,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混乱,1929—1932年,各地罢工就有2700多次。

材料二 “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演说

材料三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

(2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罗斯福为应对问题所采取的行政策略。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策略的主要内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罗斯福这一策略的特点是什么?

他的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1932年的美国生产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1%,失业人口达到了110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遭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人们对当时美国的现行制度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

(2)问,根据材料二“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应对和化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冲击;其策略大致集中在金融、工农业生产、保护劳工权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

第(3)问,根据材料三“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这一策略的主要特点就是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制定政策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1)问题:

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对美国民主制度产生怀疑。

(2)行政策略:

“新政”。

主要内容:

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出任意4点即可)

(3)特点: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启示:

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言之有理即可)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材料二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

“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政府变成如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场所,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服务的政府。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1993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