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93198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教案教案设计doc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重点、难点:

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

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

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

(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

到底由谁来掌权?

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严肃问题。

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

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

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学生回答)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

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

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何评价?

(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

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

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在交换和流通方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

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练习巩固及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教学反思: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讲授新课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

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

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答: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

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同学们讨论。

(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要点如下。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

高度集中。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答:

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

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练习巩固

书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学反思: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讲授新课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

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

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答: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

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同学们讨论。

(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要点如下。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

高度集中。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答:

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

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练习巩固

书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学反思: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认识和理解美国悲剧的所在。

通过对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都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