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988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docx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及市场变革

一、技术发展历程

在2013年FPD峰会上,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将显示技术进行了一个分类,将CRT和PDP归类为真空显示;把TFT-LCD、AMOLED、柔性显示等归类为半导体显示。

半导体显示是指通过半导体器件独立控制每个最小显示单元的显示技术统称。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TFT阵列等半导体器件独立控制每个显示单元状态;二是主要应用非晶硅(a-Si)、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有机材料(Organic)、碳材料(CarbonMaterial)等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材料;三是主要采用半导体制造工艺。

与半导体显示技术和产品相关的材料、装备、器件和相关终端产业链统称为半导体显示产业。

王东升总结LCD替代CRT、PDP的原因为“TFT-LCD脱颖而出是因为它顺应了半导体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这一历史大趋势。

1.1从CRT到LCD/PDP:

平板显示与球面显示的竞争

1897年CRT诞生,CRT包含一个能够通过电子束触及磷光表面创造出图像的真空管。

之后,此项技术被用于早期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一直到20世纪80-90年代CRT逐步被LCD显示所替代,到目前为止CRT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1964年首个LCD(液晶显示器)和首个PDP(等离子显示器)双双问世。

LCD技术使得平板显示成为可能。

1972年首台液晶电视的诞生。

2005-2006年LCD液晶显示的销售份额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到2010年市场上已基本没有CRT产品。

CRT被淘汰的原因:

由于本身重最重且很厚,加之结构(阴罩技术的限制)三基色荧光粉不能做小,因此无法实现屏幕大型化和轻便化以及像素性高清晰显示(只能达到800×600像素),还有闪烁、X射线辐射、几何失真、清晰度和亮度不高等缺陷。

表CRT、LCD、PDP性能对比

项目

CRT

LCD

PDP

峰值亮度

较高

较低

亮度均匀性

较差

彩色还原能力

较好

较好

对比度

较高

响应时间

小于0.001ms

约4ms

0.002ms

可视角

较大

X射线

电磁辐射

耗能

较小

较大

成本

一般

重量

适宜尺寸

小于41英寸

小于82英寸

37-105英寸

适应HDTV

一般

较好

寿命

大于25千小时

大于60千小时

大于50千小时

性价比

一般

较好

CRT无法在新兴市场-笔记本电脑屏幕取得竞争优势,不能适应大屏化、轻便化与高清化的要求,同时非常成熟的技术也无法取得更多的技术红利,迫使厂商在性能不完全占劣势的情况下完全停产。

1.2PDP与LCD的竞争:

半导体技术与真空技术的对决

发展到21世纪,等离子技术一直都主要用于大尺寸的屏幕(40英尺及以上)。

2007年左右,LCD液晶电视凭借着更大的尺寸和更低廉的价格取代等离子电视PDP,成为主流。

LCD是典型的薄膜制造工艺,制造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大屏幕成本高,但清晰度有可能达到HDTV的要求;PDP是典型的厚膜制造工艺,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成品率高,大屏幕成本低,未来在大屏幕HDTV显示器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LCD为低压驱动,驱动集成电路数量少,可以采用常规的半导体CMOS工艺兼容,集成电路成本低;而PDP为高压驱动,驱动电路成本高,数量多,而且集成电路需要封装,制造工艺复杂,因此PDP的驱动电路成本是LCD的5~10倍,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局部点的烧屏现象也是其不足。

在PDP模块中,电路成本占60%,模块成本占40%,LCD模块则相反。

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LCD技术由小尺寸向大尺寸发展的速度远快于以真空电子技术为基础的PDP技术由大尺寸向小尺寸渗透的速度。

半导体技术自身持续的快速进步,极大推动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进步和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和产业生态,人类迎来了发展新纪元。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链的基本价值体现,就是更快速、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的将一部分人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体验与另一部分人进行互动、分享和升华,从而改变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实现人类更美好未来。

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看到,显示器件是基础和骨架,是人与人互动分享不可或缺的界面。

显示器件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链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将不断提升,其自身进步发展也将与产业生态进步发展相适应、相促进。

在LCD与PDP的竞争过程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终端来看,LCD抓住了新兴市场-智能手机领域,在与PDP的竞争过程中不断扩大规模;从竞争参与者来看,LCD阵营的三星、LG、夏普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发推广,为扩大规模相对开放,而PDP阵营则是以松下为主,为保护技术领先优势相对封闭;从技术发展来看,LCD与半导体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大尺寸玻璃基板、LTPS技术的采纳有助于成本的降低与性能提高,并实现大尺寸化。

1.3LCD的技术变革:

半导体技术的逐步渗透

1)驱动技术的变更:

从单色到多色、由低性能到高性能液晶显示(半导体技术的逐步渗透)。

TNLCD属于被动矩阵式LCD器件,显像原理是将液晶材料置于两片贴附光轴垂直偏光板之透明导电玻璃间,通过水平方向控制电场,垂直方向控制液晶材料的方式来显示图像。

TN-LCD的缺点在只能显示黑色,同时尺寸越大显示效果越差。

STN型液晶也属于被动矩阵式LCD器件,不同的是TN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的液晶分子是将入射光旋转90度,而STN超扭转式向列场效应是将入射光旋转180~270度。

它的好处是比TN-LCD对比度高、比TFT-LCD功耗小,具有省电的优势,其产品主要应用在计算机、闹钟、低端手机等领域。

TFT-LCD用液晶材料由于采用薄膜晶体管阵列直接驱动液晶分子,消除了交叉失真效应,因而显示信息容量大;配合使用低粘度的液晶材料,响应速度极大提高,能够满足视频图像显示的需要。

因此,TFTLCD较之TN型、STN型液晶显示屏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表TN、STN、TFT原理、特性和应用范围的对比

类别

TN

STN

TFT

原理

液晶分子扭转90°

液晶分子扭转240°~270°

液晶分子扭转90°以上

特性

黑白、单色,低对比度

黑白、彩色(26万色),低对比度,较TN佳

彩色(1667万色),高对比度,较STN佳

全色彩化

全彩色

动画显示

可以

视角

狭窄(30°以下)

狭窄(40°以下)

狭窄(40°以下)

面板尺寸

1~3英寸

1~12英寸

12英寸以上

应用范围

电子表、计算器、简单的掌上游戏机、移动电话

电子词典、移动低档笔记本电脑

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液晶彩显、液晶彩电

 2)半导体技术的结合

TFT-LCD的生产中大量应用到了半导体工艺,非常成熟的半导体工艺与设备使得LCD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制造TFT基板时,除了在厚约0.7~1.1mm的玻璃基板上集成薄膜晶体管外,与现在的主流半导体或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几乎完全相同。

玻璃基板大型化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LCD的面板尺寸很难超过76cm(30in)以上。

然而,随着基板尺寸的迅速增大,尺寸已经不再是束缚LCD的问题了,随着第5代甚至更大基板的采用,已经有人认为LCD的优势恰恰在于可以通过简单的半导体工艺做成大尺寸显示。

大尺寸基板的采用无疑是LCD业界重要的技术与产业进展。

低温多晶硅技术的成熟

由于多晶硅的电子迁移率是非晶硅的几十~几百倍,因此就可将驱动IC设计在基板的面板上,从而带来LCD外部电路的大幅简化,最终使得TFT-LCD的制造成本降低10%~15%。

同时多晶硅还可使屏的开口率提高10%,这意味着相同耗电量下可使亮度提高10%(即相同的亮度下省电10%)。

此外多晶硅中载流子的迁移率高使得像素和TFT晶体管布线的精细化成为可能,这样就带来了显示屏分辨率的提高。

2015年LTPS在所有面板中的占比己经达到32%。

表不同背板技术性能对比

技术

α-SiTFT-LCD

OxideTFT-LCD

LTPSTFT-LCD

电子迁移率

较差

很好

制程温度

200-350

180-350

250-400

电子稳定性

较差

很好

制程光罩数

4-6

4-6

9-11

成本

分辨率

中等

较高

最高

良率

不易控制

较低

1.4OLED技术,LCD技术的延伸与发展

OLED技术与LCD技术同源,TFT-LCD有六个部分组成,分别为:

偏光片、彩膜、液晶、TFT阵列、偏光片、背光源。

顶发光AMOLED有三个部分组成,从人的视线方向往里看分别为:

密封层、有机发光层、TFT阵列。

但TFT阵列的半导体材料已发生变化,其采用的是LTPS或Oxide。

材料和工艺发生了革命性进步,器件结构也简单多了,但半导体显示的基本特征和技术基础并没有改变,柔性显示也同理,它们之间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高达70%,因此OLED可以看做LCD的延伸与发展。

OLED

LCD

OLED产品与技术优势

视角宽度

不受限制

受限制

视角宽,可达160度,侧视画面色彩不失真

响应时间

10-6秒

10-3秒

更适合播放动态图像,无拖尾现象

发光方式

主动发光

被动发光

不需要背光源,发光转化效率高,能耗比液晶低

温度范围

-40oC-80oC

-20oC-60oC

高低温性能优越,适应严寒等特殊环境

工艺过程

简单

复杂

制作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

器件材料

全固态

液态

OLED器件为全固态机构,无真空、液体物质,抗震性好,可以适应巨大的加速度,振动等恶劣环境。

显示方式

柔性

刚性

OLED可采用塑料为背板材料,实现柔性化显示、超轻薄显示或透明显示

LCDVSOLED与LCDvsCRT/PDP竞争对比

相似性:

LCD在与CRT、PDP的竞争过程中都把握了新兴市场:

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有利于LCD在竞争中扩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

OLED在VR与可穿戴式设备中的应用有借鉴意义。

差异性:

LCD与CRT、PDP竞争时,本质上是其背后的半导体技术与真空显示技术在竞争,LCD的发展经历了液晶材料、驱动电路技术、玻璃基板、背板技术的变革后,到OLED与LCD竞争时,回到了材料与工艺的竞争上。

LCD在与CRT、PDP的竞争过程中,决定淘汰的不是性能是否更优,而是生产商是否能取得更多的技术红利。

LCD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而OLED技术则有更大技术发展空间,如柔性化、透明化等趋势,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技术红利。

二、行业应用市场发展

1972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买下美国RCA公司的LCD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TN-LCD为显示面板的计算器(SharpEL-805)。

1987年,夏普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笔记本电脑用的小尺寸STN-LCD。

1989年8月至1990年秋季,NEC、DTI和夏普,相继启动了各自的第一条大尺寸TFT-LCD量产线,拉开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产业的序幕。

1992年9月,美国IBM公司完成了个人电脑事业部重组;两个月后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IBM700C,它是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DTI的10.4英寸彩色液晶屏,售价4350美元。

1995年属于TFT-LCD开始真正实现商业,与CRT相比,关键核心竞争优势是轻薄、大尺寸化,切人第一个利基市场为笔记本电脑,当时液晶显示屏的价格极高,1995年一款15英寸的产品,价格就要3000多美元。

后面厂商通过扩大规模逐步将成本降低。

2002年,液晶面板在桌面电脑上替代CRT,并批量应用于电视。

2005年LCD超越CRT成为主流技术,当时电视和PC电脑很大程度是使用CRT显示,随着LCD成本的逐步下降及各项指标提高如响应时间缩短,PC电脑逐步走向LCD,电视领域出现LCD和PDP两者竞争。

PDP的缺点就是只能实现大尺寸。

终端智能手机的出现,苹果将智能手机(LCD)市场引爆

2007年以后智能手机的出现,需求量大幅增加,将LCD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PDP在某些领域性能由于LCD,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技术主要垄断几家企业手中,导致PDP走向消亡。

手机市场的同质化严重,显示厂商追求差异化

2009年三星搭载OLED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一个原因是液晶显示面板的盈利能力在逐年下降,竞争加剧;二是OLED显示能实现低成本,以及曲面柔性化等优势,(其他的色彩鲜艳等并没能给用户带来量级提升,仅为改进),先发优势可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

2010年,LED应用作为LCD背光源

2009-2015年三星都保持一家独大的优势,2015年在获知国内上海和辉将会量产,年底就开始向国内手机厂商供应OLED面板,产能释放以及成品率的提高。

2016年一季度OLED生产成本与LCD相当,即以OLED是以成本优势在智能手机实现LCD替代,是以响应时间较快实现作为新市场VR的应用。

在大尺寸领域,OLED显示由于制程工艺不成熟,虽在显示视觉方面有些改进,但居高不下的成本,用户难以接受,预计2017年三星、LG将导入喷墨印刷制程,2019-2020年进入正式生产,2020年左右大尺寸OLED面板将迎来发展机遇

三、衰退周期与竞争格局变迁

第一次衰退:

日本企业进场

1992年,进入第一次衰退周期,夏普、NEC、DTI等领先企业为满足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建设了大批生产线,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

衰退释放出来的技术资源,为新的日本企业创造了进场机会。

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

第二次行业衰退:

韩国反周期投资,TFT-LCD真正商业化

在1995-1996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大规模投资新生产线,“反周期投资”帮助他们获得了巨大成功,用不到10年时间,硬是把日本人挤下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第三次行业危机:

韩国反周期投资抢占市场,日本扶持台湾转让技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面板市场也陷入了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日本厂商虽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三星电子和LG却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积聚了惊人的爆发力。

同时给了台湾企业机会。

1998年,日本企业在韩国人的凶猛攻势下,刻意高调地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

共有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了日方的技术许可,从而进入大尺寸TFT-LCD产业,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1998年9月,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就是DTI建于1991年的旧线),但未能真正量产。

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建于1991年的旧线),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

第四次产业衰退:

全球企业放缓建设,京东方收购现代生产线

2003年,在第四次产业衰退中,韩国企业建设了5代线与台湾厂商竞争。

新的5代线带动了产业新一轮的繁荣,从2003年到2004年,又进入了产业黄金期。

2003年1月,北京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包括2.5代线、3代线和3.5代线),当年9月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亿美元建设一条5代线(1100×1300mm玻璃基板),于2005年5月量产。

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市场逆市增长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产业,使其提前中断了从2007年开始的景气而陷入衰退。

韩国三星和LG相继放慢脚步,停止了8代线的建设。

日本虽然在产业链上游占据了重要地位(设备和原材料),但是各大量产厂商大多停止了扩张。

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市场对液晶面板需求在增长,连续向台湾省派出采购团,签订了44亿美元的面板采购订单,将台湾企业拖出了深渊。

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宣布启动8代线。

仅仅5天后,这条生产线在北京亦庄举行了奠基仪式。

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就以惊人的速度,敲定在华兴建8代线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