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816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七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成都七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考试时长:

150分钟满分:

150分

请用2B铅笔将1—9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秩序(chì)惩罚(chéng)汗涔涔(cén)混水摸鱼(hún)

B.嫁奁(lián)罪愆(qiān)刽子手(guì)强词夺理(qiáng)

C.无赖(lài)蹩进(bié)着火点(zhuó)冠冕堂皇(guān)

D.恓惶(xī)针灸(jiǔ)露头角(lù)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剽悍贤惠笔杆子披枷带锁

B.绝别烦躁佼佼者完璧归赵

C.蹉跎平添将相和礼上往来

D.诬赖惋惜热幅射繁文缛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欢庆的锣鼓敲起来,缤纷的花灯挂起来,市民顾不得严寒料峭,零下20度的气温,也冷不了闹元宵的热情。

B.近几年,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实力超强,已经具备在本届冬奥会上囊括该项目全部4枚金牌的实力。

C.对老百姓来讲,生活幸福与否,跟收入是否增加、社会是否有保障、社区是否功能健全这三大指标休戚相关。

D.这个上午,我们一行人坐在桃花林中,赏着娇艳的桃花,品着可口的美食,真可谓是含英咀华,十分惬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梵高在离世很多年之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视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已毫不相干了。

B.小说要有好看的故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否则故事不好看,无论想要表达怎样重要的思想也很难吸引读者。

C.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D.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应用的高速发展,政务传播的渠道也从网站邮箱转移到微博和微信进行传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得诸遗传,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成于环境,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役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他的诗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5.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变化中的不变化者,是诗歌的群性特征,是诗歌创造需遵循的原则,是诗歌产生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真正的诗人能让格律受他役使。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古今大艺术家都从格律入手,在整齐求得变化,其作品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D.格律会被一些大艺术家突破,他们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进入了脱化格律的境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极境。

6.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有群性和个性之别,但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是不能产生艺术的。

C.艺术创作只一味注重齐整或变化都是单调,应从变化入手,在整齐之中求变化,在变化之中求整齐,以避免单调。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如果不是诗人,不管他写诗是否遵循格律,其诗歌都是腐滥的,因此只有诗人创作诗歌时才应遵循格律。

C.作者用打网球的比喻,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境界高的人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

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

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亦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

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诣:

拜访,访问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

通“途”,途径

C.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与:

参与,参加

D.会南匈奴掩破北庭掩:

袭击,攻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九流百家之言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或卑下以就之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D.兢因此捕系固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4分)

                      

(2)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4分)

11.请根据第Ⅰ卷文言文前三段的内容,概括班固的才能和品德。

(5分)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8处)(4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习。

(8分)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chān)突骑:

精锐的锦衣骑兵。

襜:

战袍。

②娖(chuò):

整理。

银胡觮(lù):

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金仆姑:

箭名。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4分)

(2)“拥”和“飞”在诗句中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六个小题)(6分)

(1)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3),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醉花阴》)

(6)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位居我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顾吾念之,,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记载一只笼子的形状

简媜

①有一只笼子,形状怪异,几乎没人能正确无误地描绘它。

就算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也不能够,他们只会抚着头说:

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

②我也不例外。

③在开始记载这只莫名其妙的笼子之前,我得先喝口茶,喜欢听故事的你,最好也喝一口水。

因为,我不知道我会讲多久,现在是早上十一点正好十一分,我希望在十二点时结束这只笼子的记载,我们总得吃个中饭,打个午盹,我相信这对消化这只笼子的形状有很大的帮助。

④开始发现有一只笼子,是小学吧,我学了“笼”字,真有意思,为什么把一条龙关在竹部首内就叫“笼”?

老师只说这玩意儿是用来关东西的,当然,关会动的、活的东西。

这还用讲吗?

死的、不会动的东西需要关吗?

可是我仍然不懂,龙,那么庞大的玩意儿,用竹子或竹篾编的东西就能把它关得死死的?

老师说,“笼”就是“笼”嘛,问那么多,会写没?

不会写要打手心。

可是,我受了一点打击,龙不是很厉害的吗?

用竹子就能关,到底龙厉害还是竹子厉害?

⑤我又问老师,鸡笼、鸭笼这我懂,那么,人住在屋子里算不算“笼”?

老师说,傻瓜,人住的地方叫“屋”。

⑥算术课教到“鸡兔同笼”,我又不安分了。

当然,这种几只鸡几只兔的算术根本难不了我。

可是,为什么要把鸡、兔关在一起?

它们一定吵架的。

老师说,傻瓜,这是“假设”的嘛。

可是,我又“假设”了:

如果把鸡、鸭、麻雀、火鸡、鹅、燕子全部关在一起,算不算得出笼子里有几只鸭、几只麻雀?

我没敢问老师,因为这些全部是两只脚动物,而且不只两种动物。

我想,还是快点毕业上国中,听说国中会学方程式之类,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⑦至少在上国中以前,我不再想“笼子”问题。

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上台北,每年暑假我有机会上台北玩,可是必须等割稻、晒谷等农忙之后。

有一回,农稼完毕,可以上台北了,却莫名其妙刮台风误了行程。

阿嬷说,要去可以,先把田里的竹叶、竹枝刺、石头捡干净再说。

台风过后田里的积水冷滟滟的,我赤脚捡得很勤快,偶尔直腰看着透亮的蓝空,那么广阔,我感动了,心里冒升一股热情:

我要去台北!

我要去一个更广阔、更无边的世界,我一定要。

⑧十五岁,我拎着行李上台北了,像一个跨出家门即不准备回头的孩子,像一个征服者。

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件事、一个地方是我无法征服的。

⑨后来,我知道“笼”字只是个形声字。

换言之,不见得关的是龙,鸡、鸭、兔可以关,人也可以关。

最早是竹子做的,现在可不一定了,石头、木条、钢铁、水泥……甚至是某种肉眼看不见的材料。

更重要的是,不只关活的,死的也得关,譬如“棺材”。

⑩台北没有征服我,我被自己困住了;当我发现台北只是个大笼子,而人生好像是由很多个笼子组合而成时,我被“一生仿如一场牢狱”的感受打败了。

我想挣脱,可是不知笼子的出口在哪里?

⑪又来了,笼子的思考。

我想,鸡、鸭、麻雀同笼的问题还好解决,这有复杂的多次多元方程式可以算。

但,如果笼内关的是一群人,什么方程式可以算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如果自生至死是“时间之笼”,什么样的斧头可以破?

⑫我又想,若无法破笼,那么笼子的形状就决定我们观看世界的视野。

井底之蛙看到的天是圆饼形,木条笼内的人看到的天是一连串长方形……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圆饼形人、长方形人、三角形人……

⑬既然都得关入笼子,那就自己造一个吧!

于是,我以创作建造自己的笼子,这笼子必须很大,容纳得下圆的、长的、扁的……各式各样的其他小笼,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

最重要是,不能关错笼子,必须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在里头焚烧生命,即使风餐露宿、水潦火劫也不悔。

⑭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

⑮现在时刻十二点整,如果这篇文章也算个小笼子,的确依照计划竣工了。

我把你们关在笼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

(选自《微晕的树林》)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我”从小到大对“笼子”的思考,赋予了“笼子”丰富的内涵,深刻而独特。

B.“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只会抚着头说:

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

”这一句说明了笼子对人的禁锢是多么的残酷可怕。

C.“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

”这一句表明“我”很自信,因为“我”有能力置办大房子了。

D.最后一段中“我把你们关在笼子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这是作者风趣的说法,指读者牺牲自己的时间读她的文章。

E.文章的语言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第④⑤⑥段中的几个问句,更是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与无知表露无遗。

16.“我”在成长经历中遭遇到了哪几类“笼子”?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17.第⑨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说,“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

”这句话有何含义?

它又给你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8分)

六、(10分)

19.根据下面的表格信息,完成后面的练习。

(6分)

年龄

中国家长的教育内容

美国家长的教育内容

9-24个月

认字

自己扔尿布

2-3岁

背唐诗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3-6岁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6-12岁

做作业,艺术能力培训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13岁以上

做作业,艺术能力培训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1)中美两国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4分)

(2)你认可哪国家长的教育?

为什么?

请简要回答。

(2分)

20.为了参加学校课本剧比赛,某班同学根据班固的《苏武传》编写了话剧剧本。

请对照下面的原文选段和剧本选段,合理想象,补写出剧本空缺处的舞台说明。

要求:

①说明人物的神态、动作;②不可照搬原文;③每处不超过20字。

(4分)

原文: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武不应。

律曰: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选自班固《苏武传》,有删改)

剧本:

卫律副将犯罪,你应当连坐。

苏武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卫律你……(①)

(苏武面无惧色,冷笑一声,扭过头去。

卫律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朝,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如此富贵!

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会像我一样。

(苏武不答话。

卫律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你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②)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因设备故障,“五环展示”环节出现失误:

右上角的“雪花”没有变化成环形,导致五环变成四环。

在记者会上,开幕式总制片人说:

“当故障发生时,我们决定不用备播画面,不回避这个失误,将这个不完美的画面直播出去。

这件事将促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完美。

闭幕式上,在700名演员即将组成五环图案时,右上角那一环再次“失灵”,全场一惊,随着焰火的升起,五环全部绽放,全场观众顿时欢呼雀跃。

主办方用这一幽默的创意,巧妙地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标题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客观题:

1.D(A项秩zhì序,B项强qiǎng词夺理,C项着zháo火点)

2.A(B项诀别;C项礼尚往来;D项热辐射)

3.B(A项料峭: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不合语境。

B项中囊括:

把全部包罗在内。

C项休戚相关:

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D项含英咀华: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4.C(A项中途易辙,可改为“在梵高死了很多年之后”。

B项语意重复,“否则”与“故事不好看”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

D项句式杂糅。

“政务传播的渠道……进行传播”有误。

可把“进行传播”删除,或者改为“政务也从网站邮箱转移到微博和微信进行传播”)

5.B(A项格律“是诗歌产生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不合文意,原文说只讲不变的格律是不能产生艺术的。

C项“都从格律入手”表述绝对,原文说“大半从格律入手”。

D项理解有误,大艺术家并未突破格律,而是脱化格律,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境)

6.C(“应从变化入手”不合文意,原文否定“从变化入手”,提倡“寓整齐于变化”)

7.B(强加因果)

8.A(诣:

到……去)

9.C(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

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为指示代词,译为“这”。

B项第一个“乃”为副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乃”为副词,译为“竟然”。

D项第一个“因”为介词,译为“趁”;第二个“因”为连词,译为“于是”)

主观题

10.(8分)

(1)假设今后北方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才又寻求与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能实现呢?

(大意2分,落实“设”“交通”各1分)

(2)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

(大意2分,落实“发”“衔”各1分)

11.(5分)善写文章,学识渊博,谦和包容,精于历史,有政治远见。

(一点1分,共5分。

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着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

(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有才能而压过别人,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

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

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

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

(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

显宗(阅后)甚感惊奇,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任命为兰台史令。

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班固自从任郎官后,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

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

”班固发表议论说:

“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是曾侍奉匈奴。

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

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

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

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

假设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了,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

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

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去朝见汉朝天子,请汉派大使。

窦宪北上,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

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诸子,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

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

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

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12.(4分)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每处0.5分,共4分)

13.(8分)

(1)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乡野的人物形象。

(2分)上片回忆早年战事,刻画了一个奋战沙场、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1分)下片描写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

(1分)(语意相近即可)

(2)“拥”,簇拥,“拥”字,写出了词人年轻时率众抗金、万人簇拥的意气风发。

(2分)“飞”,写箭的速度快,突出了战斗的激烈,表现了当时的战斗豪情。

(2分)(语意相近即可)

14.(6分)

(1)一尊还酹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