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870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docx

《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docx

成语

成语

 

第一节成语的性质和范围

1、成语的性质

在第二章“语的分类”中,我们给成语下的定义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

我们同时知道,从内容上看,谚语都属于表述语,惯用语都属于描述语。

在这一点上,有的成语和谚语一样,有的成语和惯用语一样,唯一可以作为区别性特征的,就是“二二相承”的四字结构。

这样,既体现了成语的特点,又可以把成语与非二二相承的四字表述语和描述语(四字的谚语和惯用语)区别开来。

我们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含有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成语在字数上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少于或多于四个字都不属于成语。

如“一窝蜂”、“走后门”、“时势造英雄”、“不打不相识”等,前两个是惯用语,后两个是谚语。

第二、成语在读音上都是二二音步(节拍)的语言单位。

否则,即使是四字格的语汇,也不属于成语。

如“喝西北风”、“捅马蜂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等,前两个是一三音步的惯用语,后两个是三一音步的谚语。

第三、成语在语法结构上都是固定结构,不能随意分开单独运用。

否则,即使是常用在一起的四字格单位,也不属于成语。

如“勤劳勇敢”、“请客吃饭”、“前后左右”、“花鸟鱼虫”等,它们都是可以分开单独运用的自由词组。

第四、成语在语义表达上都是叙述性语言单位。

否则,即使是二二相承的语言单位,也不属于成语。

如“北京大学”、“朝鲜半岛”、“新闻联播”、“抗日战争”等,前两个是专名语,后两个是专门用语,它们都是概念性的语言单位。

综上所述,只有在语法、语义结构,或语音结构采取“二二相承”格式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才是成语。

换句话说,成语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合称。

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是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的理性

思考,体现了汉语成语以四个音节为基础、以两个语步为结构特征的“骈体性”特点。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短小,并且最好是整齐,甚至可以说是以四字语,尤其是二二相承的四字语为主。

”(见《中国俗语大词典》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这说明,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四字描述语和表述语”,具有在理论上的创新性。

2、成语的范围

(1)成语范围问题的复杂性。

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四字描述语和表述语”,使成语有了比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为确定成语的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成语是不仅是汉语语汇早已大量存在而且是早被广泛关注的语言单位,由于人们对成语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对成语的范围也就众说纷纭。

“成语”这个词,在古代文献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多用来指称“习用的古语”,明确用来指称语汇单位,并列举较多语言事实的,始见于清代学者的著作。

如清代的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一书里,专列“成语类”,共收79条。

所收的语中,既有成语(如“金玉满堂、多多益善、不学无术、数见不鲜、人面兽心、千变万化、如释重担、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因噎废食、吹毛求疵、矫枉过正、风清弊绝、登峰造极、一败涂地、摇唇鼓舌、片纸只字、百孔千疮、奴颜婢膝、花言巧语、抱头鼠窜”等,还收有谚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远水不救近火”等)、惯用语(如“打秋风”、“抱佛脚”、“只许州官放火”、“悬羊头,卖狗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和歇后语(如“矮子看戏”)。

此外,还收了“百怪(多种怪异)、妖精、作獭(侵夺,侵害)、鬼画符、护身符”等复合词。

说明他对成语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

20世纪40年代,学者方绳辉在《成语和成语的运用》(《国语杂志》3卷2期,1943)一文里,认为“复字词根本不是成语”,“成语应当是‘语’或‘句’”。

他把复合词,排除在成语之外,这是正确的,是对成语认识的一大进步。

但由于他把成语定义为“社会上流行的语句,仍然把成语的范围定得过宽。

他把成语分成22类,包括:

一、俗语(如“不是冤家不聚头”);

二、谚语(如“羊肉不得吃,空惹一身臊”);

三、市语(如“水中捞月”);

四、古语(如“牝鸡司晨”);

五、常言(如“机儿不快梭儿快”);

六、缩脚语(如“哑子吃黄连”);

七、鄙语(如“利令智昏”);

八、隐语(如“黄绢幼妇”所谓’’绝妙好辞);

九、方言(如“不当家花拉”);

十、“惯语”(如“就事论事”);

十一、格言(如“满招损,谦受益”);

十二、外来语(如“五体投地”);

十三、典故(如“塞翁失马”);

十四、简缩前人的文句(如“出类拔萃”取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

类,拔乎其萃”);

十五、割裂前人的文句(如“千里鹅毛”来自黄庭坚诗“千里赠鹅毛”);

十六、引用前人说的话(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自《后汉书·班超传》);

十七、重言叠用(如“如此如此”);

十八、比喻(如“班门弄斧”);

十九、转义(如“玉石俱焚”);

二十、伸引(如“司空见惯”);

二十一、将复字词拆开,插入限制或修饰的词(如“七零八碎”);

二十二、语句有特殊的语风,非字面所能解释的(如“之乎者也”)。

这种分类法,现在看来,明然不合理,从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除成语外,

还包括谚语(如“不是冤家不聚头”、“机儿不快梭儿快”、“满招损,谦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惯用语(如“羊肉不得吃,空惹一身臊”、“不当家花拉”)和歇后语(如“水中捞月”、“哑子吃黄连”)。

这可以看作是对成语的广义理解。

这种对成语的广义理解,在当代学者中仍有影响。

如有的学者把成语理解为“现成的话”,认为成语的范围应包括:

二字成语:

如“推敲”、“鸡肋”、“烂柯”、“请缨”、“涂鸦”、“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蛰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献曝”《列子·杨朱》: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緼黂,仅以过冬。

暨春东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

顾谓其妻曰:

‘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后因以“献曝”为所献菲薄、浅陋但出于至诚的谦词。

等;

三字成语:

如“闭门羹”、“口头禅”、“翘尾巴”等;

四字成语:

如“投畀豺虎”、“光怪陆离”、“悲欢离合”、“口口声声”、“近水楼台”、“见仁见智”等;

五字以上的短句及复句成语:

如“小巫见大巫”、“远水不救近火”、“行百里者半九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等等。

这种对成语的广义理解,模糊了成语的特点,不利于划清成语和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其他语类的界限。

因此,许多学者不主张采用这种说法,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对成语的狭义理解。

早期的代表是已故著名学者周祖谟先生。

他在《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一书里,对成语的性质作了这样的概括:

成语就是人民口头里多少年来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当作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继承下来的。

它的意思可以用现代语来解说,但是结构不一定能跟现代语法相合,例如“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四个字,它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的东西,所以称为“成语”。

这是对于成语性质和范围具有经典性的论述,后来的许多论著基本上采用这

个说法。

它的重要性在于,不仅指出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而且指出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

这就为成语与其他语类的区别提出了结构形式上的标准。

(2)成语范围的模糊性。

认为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这是对成语认识的又一大进步。

后来的一些论著、教材或辞书,基本上采用这种说法。

如:

《辞海》(1999年版)“成语”条释文为:

习用的固定词组。

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所指多为确定的转义,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来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论语·阳货》,“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成语”条释文为: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思暮想”、“杯弓蛇影”。

一说“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一说“大多由四个字组成”,都意味着有少数成语可以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这样,就难免使成语的范围模糊起来。

这明显地表现在成语类辞书的收条上。

据统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所收的17934个语目中,有794个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约占4.42﹪。

其中有属于谚语的,如“初生牛犊不怕虎”、“远水救不得近渴”、“走了和尚走不了庙”、“吃一堑,长一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等;惯用语有“杀风景”、“杀人不眨眼”、“迅雷不及掩耳”、“肉中刺,眼中钉”、“挂羊头,卖狗肉”等;歇后语有“打破沙锅璺(问)到底”、“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歇后语。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谁能载舟,也能覆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格言和名句。

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

要改变这种状况,不须纠正成语范围的模糊性,而要纠正成语范围的模糊性,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成语的性质,给成语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

我们把成语定义“二二相承的四字描述语和表述语”,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使成语有一个明确的范围。

(3)有关成语划界的几个问题。

尽管成语有了明确的定义,但在具体操作时,往往会碰到一些含混不清的问题,硬要来个说一不二,有时会左右为难。

需要划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㈠关于“不A不B”、“七A八B”、“可A可B”式四字格的归属问题

甲类:

乙类:

不三不四不卑不亢不上不下不今不古

不伦不类不折不扣不高不低不快不满

不知不觉不屈不挠不紧不松不前不后

不闻不问不骄不躁不大不小不早不晚

不偏不倚不理不睬不哭不笑不摇不摆

不痛不痒不即不离不冷不热不长不短

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长八短七高八低

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死八活七肥八瘦

可歌可泣可多可少可长可短

可高可低可上可下

以上几种四字格,甲类结构相对固定,可归入成语,乙类结构相对松散,可看作甲类的“活用”,暂不归入成语。

这里有个衡量尺度的宽严问题,由于“习用性”在不断变化,个人语感又不完全相同,对那些“两可”的,应当允许有“过渡性”的不同处理意见。

㈡关于结构尚不十分定型或新生的四字格的归属问题

包办代替插队落户传经送宝大风大浪反腐倡廉

搭桥铺路德才兼备访贫问苦风云突变高歌猛进

真心诚意植树造林自作多情扭亏为盈重铸辉煌

更新换代活学活用宽打窄用苦大仇深评功摆好

脱贫致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防洪排涝转轨变型

这些都是近几十年新产生的四字格,还有大量不十分定型的四字格,而且会越来越多。

对于这些四字格,有的人认为是成语,有的人持怀疑态度。

其实,成语的形成都有从“偶尔一用”到逐步习用的过程,如由“无的放矢”仿造而成的“有的放矢”,开始也是偶尔一用,后来用得多了,也就成为公认的成语,被收入成语词典。

因此,对新生的四字格,应当允许有一个“考察期”,在认识还不一致的时候,暂不要下结论。

㈢关于“AABB”式四字格的归属问题

甲类:

乙类:

三三两两口口声声子子孙孙方方正正

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打打闹闹平平稳稳

花花绿绿郁郁葱葱四四方方虚虚实实

鬼鬼祟祟洋洋洒洒多多少少里里外外

浑浑噩噩袅袅婷婷奇奇怪怪挑挑拣拣

堂堂正正婆婆妈妈摇摇晃晃稳稳当当

兢兢业业痛痛快快

对这些四字格,可用两条标准来检验。

一条标准是,看“AABB”式是不是“AB”式合成词的重叠,如果是的话,属于语法范畴的问题,应排除在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