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634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docx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摘要: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公德教育令人不太乐观的状况。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既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公民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

因此,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机构在改善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状况,以及进行有效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关键词: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学校公德教育;

一、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的表现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讨论,在其《论公德》中,梁启超给“公德”和“私德”作了如下界定: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梁启超比较强调国家观念与国家伦理,同时他也认识到“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道德本身是一个整体,区分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只是为区分和研究方便。

社会交往行为来源于个人道德思想的指导,但是体现在对公共道德的遵守。

“功利”是实用的同义词,因此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化”之后或者成为“主义”之后就很危险了。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出现了以个人利益为取向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功利化的交往行为,反映了我国公共道德教育的不足。

社会公德是人们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稳定社会生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和公共准则[1]。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准则。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即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宽容豁达、诚实守信。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急剧提升,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增强了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和竞争观念;同时也激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尤其是社会交往行为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严重。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超、陈及时等三位同学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个体打捞者挟尸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不为所动,而且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2]。

据宁波晚报报道:

2010年10年20日,宁波北仑举行了“公交爱心让座卡”推广仪式。

以后会将“让座卡”推广到,北仑所有公交车将全部使用“让座卡”。

[3]“公交让座感谢卡”最早产生于长春刘宝丰老人,为了表示对让座年轻人的感谢而制作的,发给在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人。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贵阳市、西安、湖南湘潭市等地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在部分的公交线路向市民免费发放“公交让座感谢卡”,希望通过发放特制卡片向市民宣传“爱心让座传承文明”的理念。

大学为救溺水儿童而牺牲,打捞尸体竟要3.6万元;在公交车上位需要让座位的人让座却需要“公交爱心感谢卡”的鼓励,还有河北邢台的拾金不昧基金对些拾金不昧者进行奖励等等现象严重突出了我国社会交往行为趋向功利化这样一种状况。

这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功利化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从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二、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产生的原因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的产生反映了我国国民社会公德素质的欠缺,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的严重性,拜金思想和重义轻利思想充斥着人们的行为。

这种状况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我国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家国同构”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4]。

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始终是以另一种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在更广范围的应用。

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缺乏现代意义的公共生活,几千年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影响,人民自给自足的生活导致的简单的人际关系是中华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私德的强调。

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体现的就是一个先私后公的逻辑关系。

费孝通先生认为:

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式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5]。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差序格局的思想。

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理论指导下对人们对待熟人社会、生人社会的不同方式。

当私德和社会公德发生矛盾的时候,私德通常情况下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作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一直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产生影响。

重私德的传统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会产生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不利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头几十年,在物质极度的匮乏的情况之下,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国家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方式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的实现。

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客观上要求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双轨制是很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主要目标,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黑猫白猫”的提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法律制度也不健全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不顾道德和法律的人获得了相当的利益,动摇了人们对优良道德传统的意志,产生对道德价值的怀疑,一部分人就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追求其自身的利益,对社会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

(二)社会变迁的影响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电子媒介。

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了解运用各种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那些可以为自身所利用的资源,推动人类社会充分利用高科技。

但是电子媒介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使人类社会所达到的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们的能力空前增大;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在面对眼前的复杂世界,又会感到那么的无力和渺小。

人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关于世界各地发生的非人道、危害人类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

人们却不知不觉的成为别人的一个“旁观者”各种各样的苦难涌向人们的眼前,在苦难生活充斥的社会中“同情疲劳”了[6],可以旁观“生死离别”的现代社会人对公交车上没有座位的老人怎么会有同情感呢。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不断有更多的人将要成为城里人,人们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势必会改变。

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可以说是由陌生人组成的世界。

正如人们所说:

思想有多远,对门就有多远。

鲍曼认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

相互陌生的个体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分享有限的资源,例如交通资源、教育资源、土地资源等等。

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一种竞争关系。

而城市里的个体又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人的存在及其劳动为别人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人与人就是这样一种工具性的存在。

“陌生人”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无奈的被限定在利益关系的交换上。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不少家庭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家长对待孩子严格粗暴或是放任自流,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待子女骄纵溺爱。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教养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很多家长的本身处理事情的功利性表现会对孩子为人处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且有的家长还会刻意的教孩子所谓的“社会经验”:

即自私自利,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

有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学生不愿意再当班干部,原因是父母说这样会耽误学习的时间。

在家长这种重利轻义思想的教导和影响下,孩子也学会了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四)学校道德教育不理想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要求下很多学校的在教育教学中仍然重智育、轻德育。

年轻人在公交车上对无座老人视而不见的行为与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的道德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中小学生用道德倡导的方式进行道德理想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原则和规则的教育[7],从小都没有养成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习惯的学生是很难学会在公交车上欣然让座的。

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倾向于教给学生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结束一天工作和学习拖着疲惫身体好不容易在公交车上有一个座位的仅有道德知识的年轻人,而对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没有认同感,他是不会做出让座的道德行为的。

三、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的不良影响

社会交往行为趋向于功利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不足。

社会公德教育是我国的道德教育内容之一,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的教育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具有引导的作用,三者之间相互补充,同时又相互影响。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窗口,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社会公德教育的不足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国富民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不仅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相容共生,而且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社会交往行为的功利化,个体与个体相交往时以功利为其行为的准则,显然与社会精神建设的内涵不相符。

功利化的行为导致的道德冷漠,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而且也会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背离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疯狂掠夺。

因此,良好的和谐社会氛围呼唤社会公德教育。

(二)社会交往行为趋向于功利化不利于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

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需要经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人的自我教育,社会交往行为的功利化,社会公德素质水平较低会影响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方式。

正是受社会上存在的功利化的取向,使学校教育急功近利、重智轻德。

为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过于系统化、理论化,教学方式强调灌输,企图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而这种功利化的培养方式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社会交往行为趋向于功利化不利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日益紧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良好的国际形象影响现代国家的发展。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是大国社会精神状况的体现。

良好的国际形象能够增强国内外人员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赢得有利的信任和支持。

社会公德素质状况令人堪忧,功利化的社会交往行为不仅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不符,而且不能为国外友人来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相关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利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

四、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的学校教育方面的对策分析

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的产生反映了目前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状况急需改变。

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出相应的努力。

但是也应该清楚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状况的改善时需要经过一段转变的时期。

而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

而且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是其比社会、家庭进行公德教育的优势所在,公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接下来主要探讨学校在改善社会交往行为功利化状况,以及进行有效社会公德教育方面的相关策略。

(一)明确社会公德教育的目标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确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教育的目标既要体现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认同也应该体现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不能脱离人类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积累的道德智慧的结晶。

学校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应该将目前中国社会倡导的主流取向作为其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向。

目标的确定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有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指导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活动。

学校应将社会公德教育的目标不仅体现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服务中。

(二)改革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为小学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建设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新课程建设基于学生的生活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学校社会公德教育能否取得有效的成果,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教育教学中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

加强学校社会公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与本学校的优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例如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开发的学科型校本课程“儿童版画与生活”,通过强化儿童版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发挥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民风民俗、文学音乐、校园生活等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及道德的教育,开发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校本课程是提高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8]。

(三)充分利用学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公德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进行公德教育的唯一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生活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学校的正式组织包括班级、团队会等组织。

班主任教师利用班级、团队会展开社会公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开展“说说你身边的文明礼貌”、“公共物品需不需要爱护”等主题班会以及团队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非正式组织,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从个人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教师应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总的指导下开发非正式组织的无限活力和创意,给非正式组织较自由、宽容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闻乐见、能够接受的方式组织社会公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成长为一名未来社会的公民。

(四)重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对学校公德教育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式子描述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相互影响:

“5+2=0”。

不管这种提法是否科学,但至少指出了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效果有极大的影响。

三者形成合力能够有效地完成教育的目的,反之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因此学校进行有效的公德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学校为了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而做的很多活动、游戏,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一方面能够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共同学习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与学校教育方向进行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参与,社会公德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社会公德教育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学校公德教育还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社会公德毕竟主要是调解公共生活领域的准则,学校与社区相关组织机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接近真实生活领域的情景,也就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迁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组织服务,在帮助那些老人、孩子的过程中拉近与老人群体、弱势儿童群体的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在公共场合就比较容易产生“同情感”,进而为他人提供帮助、体验助人为乐的乐趣,而不是因为什么额外利益的获得。

结束语

社会交往功利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公民素质令人不太乐观的状况,这既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公民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公德教育的加强势在必行。

但是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不仅是全社会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培养对社会公德的道德信仰[9]。

参考文献:

[1]毛蔚兰.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探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0(24);

[2]Baidu内《挟尸要价》

[3]Baidu内宁波北仑21日全区推广公交爱心“让座卡”,李峰,顾霄扬,2010年10月22日

[4]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J].思想理论研究,2009;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魏亮,阙俊.“儿童版画与生活”课程设计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2(07);

[9]白勤,易连云.道德信仰:

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10]【英】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道德情感论[M].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李晓辉.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0(9);

[14]赵旭.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商界,2010(3);

[15]王晓莉.从国民公德教育到社会公德教育——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转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