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x
《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总结.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总结
管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一再证明: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
2)由于社会的进化和人类分工的发展,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3)管理也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他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参
加劳动的人的积极性)的有效利用,这就离不开管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2、管理的社会属性:
1)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
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反映。
2)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了。
但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改变资本的剥削性和独裁性。
只是蛋糕做得更大了,劳资双方的可分配利润更多了。
3)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应当体现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实行管理时都要从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且自觉地让局部的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4)管理和整个社会一样,要经过一定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三、管理的概念:
1、具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1)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HenriFayol)于1916年提出: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此论点经过7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除了在职能的提法上有所增减外,总的来说仍是正确的。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此表述由三部分组成:
a)管理首先是协调资源,资源包括:
资金、物质、人员三个方面,也称3M(MoneyMayerialMan)
b)各种管理职能是协调的手段;
c)管理是有目的的过程,协调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包括四个要素:
a)为完成某种目标;
b)由人进行的协调活动;
c)通过管理职能进行协调;
d)是某一组织群体努力的活动。
4)管理是通过其他人的工作达到组织的目标包含三点:
a)管理其他人及其他人的工作;
b)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收到工作效果;
c)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管理。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
包含三点:
a)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b)管理者应当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去激发人的积极性;
c)在一个组织中的人们,具有共同的目标。
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相互沟通和理解,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
这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的观点。
包含了深刻思想:
a)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
b)管理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
c)管理与社会制度相关,如果每个人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对组织的最高目标做出贡献时,组织就会实现最好的管理。
***这一观点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强调了人的信仰、价值观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回避了管理中固有的专业技能的一面。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是彼得·德鲁克教授的观点,与毛泽东的观点恰恰相反。
包含四点:
a)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
b)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他技术性工作一样,有机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
c)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
d)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此观点淡化了管理的社会属性而片面的强调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8)管理就是决策。
由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的。
他把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a)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b)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面临的形势;
c)在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
d)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9)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出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此为系统论者的观点,包含四点:
a)任何社会组织都是若干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b)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具有耦合功能。
因而系统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c)管理的职能就是根据系统的客观规律对系统施加影响。
d)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系统呈现出新状态,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2、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世界上概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当个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合作,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原来个人的预期目标也就必须改变为社会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
4)协调的中心是人。
在任何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因此,社会文化北京、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人的价值观、人的物质利益、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信仰,都会对协调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将促进协调活动产生质的飞跃。
四、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些角色可归入三大类:
1、人际角色:
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五、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
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此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高层管理不重要。
2、人际技能:
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此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拟定并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便利。
此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六、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
1、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2、试验法
3、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可以概括为以下要点: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一、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
1、属于主观范畴的“道”:
指治国的理论;
2、属于客观范畴的“道”:
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3、管理用的是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二、重人:
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1、重人心向背;
2、重人才归离。
3、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三、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1、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
2、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四、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1、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2、治生亦然,守信是进财之道,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
五、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是兴邦立业重要思想。
六、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
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
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八、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
1、纵观历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
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
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2、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
九、法制:
我国的法制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等。
(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是:
a)可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效率;
b)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c)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贝奇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个好处。
他提出“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术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
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美国古典管理学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
1、泰罗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高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
泰罗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科学管理是一场重大的精神变革。
可使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都把注意力从盈利的分配转到增加盈利数量上来。
2、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3、客观评价泰罗制:
6)它冲破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
7)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8)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9)把工人看作会说话的机器,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对人的认识片面。
4、与泰罗同时代的对管理改革做出过贡献的有:
亨利·甘特、费兰克·杰布雷斯夫妇、福特、亨利·法约尔等。
(2)甘特(henryL.Gantt,1861—1919)曾是泰罗的同事,后独立开业,从事企业管理技术咨询工作。
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称甘特图。
常用于编制进度计划。
他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比泰罗的“差别计件制”好。
(3)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
福兰克·吉尔布勒斯(FrankB.Gilbreth,1868-1924),美国动作研
究之父。
吉尔布勒斯夫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被尊称为美
国“管理学第一夫人”。
主要著作:
《动作研究》,《管理心理学》,《疲劳
研究》,《时间研究》
他们采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以确定标准
工艺动作,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他们制定了生产流程图和程序图,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他们主张,通过动作研究,可以开发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他们开创疲劳研究先河,对保障工人健康和提高生产率的影响持续至今
•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
(4)福特(HenryFord,1963---1947)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
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流水生产线。
他为了利于企业向大量生产发展,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5)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916)
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
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与韦伯、泰罗并称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
位先驱,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
1)技术职能:
即设计制造
2)经营职能:
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职能:
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4)安全职能:
既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5)会计职能:
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6)管理职能:
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说:
即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2、法约尔提出14项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创新和团队精神。
3、法约尔的贡献是:
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
(三)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
梅奥(GeorgeElton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主要著作:
《组织中的人》《管理和士气》
1、霍桑试验:
梅奥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揭开了对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
2、梅奥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
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4)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3、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已达到预定目标。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活的机器”“经济人”等,而行为科学认为“人”不但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既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人的工作情绪受人所在的社会及本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
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学说。
代表作:
《人类动机理论》。
1、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1)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人将追求高层次需要。
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966)
福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rickHerzberg),美国行为科学家。
主要著作有:
《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管理的选择:
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
》等。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1、赫兹伯格认为,能对工作带来积极态度、较多满意感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叫做激励因素,如成就感、同事认可、上司赏识、更多职责或更大成长空间等。
能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激励因素
尊重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
保健因素
安全的需要马斯洛的赫兹伯格的
生理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
马斯洛模式与赫兹伯格比较图
四、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1960)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1906-1964),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
代表作为《企业的人性方面》(1957),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
1、X理论认为:
1、
1)人的本性是坏的,人一般天生懒惰并设法逃避工作;
2)缺乏进取心,不愿意承担责任;
3)安于现状,反对变革,个人安全第一;
4)缺乏理性,易受环境影响。
因此,必须用奖赏或强制监督、指挥、甚至惩罚等外部刺激,才能使人们完成工作目标。
2、Y理论认为:
1)人并非天生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2)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是由外部原因造成
3)大多数人能够“自我指挥和我控制”,不需强制和惩罚;
4)参与工作是需要报酬的,但最重要的是自主、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5)大多数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够处理好各种问题;
6)一般人的潜能只得到部分的发挥。
因此,管理者不能局限于发布命令和服从,要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沟通感情,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3、X-Y理论的比较:
其差别在于对于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
按X理论对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按Y理论来看待个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的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五、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1、其主要观点是: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
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工作。
此外,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
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Y理论不一定都比X理论好,应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理论。
2、X理论和Y理论试验结果表:
(美国:
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两人进行的试验)
试验对象的性质
管理思想
任务易测定的工厂
任务不易测定的工厂
X理论
效率高
效率低
Y理论
效率低
效率高
六、韦廉大内的Z理论(1981)
韦廉大内是美国日裔学者,代表作为《Z理论》(1981)。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完全可以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原则进行民主管理。
1、建立Z型组织的过程是:
1)培养每个人的正直、善良的品行;
2)领导者和管理者共同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共同的经营宗旨;
3)通过高效协作、弹性激励措施来贯彻执行公司目标;
4)培养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
5)稳定的雇佣制度
6)合理、长期的考核和晋升制度;
7)岗位轮换,培养、扩大员工的职业发展之路;
8)鼓励雇员、工会参与公司管理,并扩大参与领域;
9)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2、韦廉大内指出了从美国式管理的组织—A型组织向采用日本式管理的组织—Z型组织转变的许多措施,其核心是信任和关心职工。
七、“管理科学”学派将近年来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1、主要观点: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为评价标准;
2)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数量方法及管理手段。
2、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模型:
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描述。
按作用可分为描述性的和规范性的:
a)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但不能选出最有方案。
b)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
它能从可以采用的所有解决方法中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
2)“管理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
八、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使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
1、人。
人是企业系统的第一要素。
2、物资。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能源等。
3、设备。
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技术基础。
4、财。
是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
5、任务。
包括国家和上级机关下达的以及自定的任务。
6、信息。
是进行管理、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畅通。
九、“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认为:
1、管理就是决策。
2、企业中的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程序性决策:
即按既定程序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以制定一个例行程序,按此程序进行的决策就是程序性决策。
2)非程序性决策:
对于涉及面广、新发生、及重要或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的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十、新经济时代:
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2、新经济时代的创新:
1)管理思想创新:
传统企业管理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
新经济时代的的企业管理知识的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2)管理原则创新:
**前四代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a)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斯密);
b)自身利益(斯密);
c)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d)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泰罗);
e)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f)脑力和体力分离(泰罗);
g)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将建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
a)对等的知识联网;
b)集成的过程;
c)对话式工作;
d)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e)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团队。
3)经营目标创新:
新经济时代,经营目标的创新体现在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
4)经营战略创新:
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的经营战略则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
5)生产系统创新: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