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7926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docx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关系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论文提纲

序论:

笔者认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人与人的平等,而且对于学生的尊重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论:

一、尊重学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

(1)尊重学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2)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学会爱

(3)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尊重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方法入手

(1)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

(2)友善的提醒是最好的关爱。

(3)尊重学生,必须学会运用赏识教育

结论:

总之,教师作为教育这项神圣使命的承担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内容摘要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在教育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用爱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让那些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在今天的社会中,学生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他们更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首先,尊重学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

其次,尊重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再次,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方法入手。

简单来理解,尊重就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宽容,是一份关怀,教师尊重学生,这本身就是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师长。

所以,能否尊重孩子直接影响到教育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尊重学生,不是迁就学生;尊重学生,不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的基础上,给予友善的提醒和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扬起爱的风帆,用爱心与尊重来铺就教育之路,用爱心与尊重去浇灌每粒种子,去培育每株幼苗。

关键词: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曾看到这么几句发人深省的话。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的,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的。

那就是爱。

还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爱的艺术。

高尔基说过: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而夏丐尊先生说过: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就不为池塘一样,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用爱心去灌溉,以尊重去耕耘,才能让那些幼苗茁壮成长,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一、尊重学生,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

(1)尊重学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

师生间的平等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

学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但前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必然会丧失权利并接受惩罚。

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还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自己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的批评、纠正,加以引导。

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2)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学会爱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爱的教育,老师需要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尊重的存在。

这是尊重学生的更高境界。

带着爱心的教育是讲究方法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爱会让老师自觉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不会流于粗暴;爱会让老师真心实意地去探究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爱会让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谁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谁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谁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并不是学生教不好,只是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而已,只是我们自己还不够爱学生。

爱学生不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他们,承认他们,宽容他们的缺点,克服偏见,一视同仁;爱学生还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珍惜、赞扬他们的优点;在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以真情对待他们,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相处,还应让自己多一份童心,尽量亲近学生,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灵更容易沟通,只有这样,彼此之间的情感才更加显得真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旦他们感受到你给他们的关爱,他们才会以他们自己真正的思维与你交流,以积极的姿态与你交往。

(3)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人都有被爱的需要,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与尊重。

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塑造别人灵魂的同时,更应该首先净化自己的灵魂,更应该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吉姆斯曾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所以平时应该重视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鼓励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而应多一些欣赏与赞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而在这过程中是不能缺乏爱与尊重的。

小学生就像一棵棵幼苗,他们渴望着茁壮成长,他们正在等待着能给与他们所需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而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出他们成长所需的一片乐土。

我想人的心灵深处最本质的需要应该是渴望得到认同,得到赏识吧。

获得教师的肯定、欣赏与赞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而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打击他的自信心,从而使他走向自卑,封闭自己的心扉。

相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都可能帮助他远离自卑感而重新充满自信,是他能够敞开心门,从而逐渐走向成功。

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注,如同那寒冬中温暖的阳光,一旦照在学生的心灵上,便可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或者是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把无限的爱心投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爱他们、尊重他们、惟有如此,他们才可能如同天空中那些璀璨的星星,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以最美丽的姿态面对成长。

二、尊重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虽然“尊重学生”四个字提得越来越响了,但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真正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

我们尊重学生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能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是为师者灵魂深处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态度。

尊重学生即意味着接纳学生,接纳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思想,接纳学生独特的创建,还要接纳学生的内心感受。

任何命令式、威胁式、训诫式语言和行为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当然也只会招来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尊重。

然而,对学生的尊重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仍然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仍然能够给学生以鼓励,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成长积极乐观的态度,并给与热情的帮助。

(1)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健康成长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高峰期,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睡眠、运动等其他方面,老师应该尽最大可能实现学生成长的快乐,争取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少年,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在校住宿的学生越来越多,食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加上利益驱动,学生的饭菜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这会直接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学校睡眠时间安排得越来越短,虽然争取到了课外时间,但是却丢失了课内效益,学生的睡眠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课外活动被挤占已经不是新鲜事,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传承者的老师,如何去尊重学生就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问题,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做到文明教学。

过去每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老师习惯于用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

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

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了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

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就应该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题之一,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意识;同样老师也要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机会,齐头并进。

尊重、理解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做到爱心教学。

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好、早恋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年龄使然,老师们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着、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履行自己指导者的任务。

“一个没有个性的民族,是死气沉沉的民族;一个没有个性的时代,是没有发明创造的时代;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只会呼吸的人体标本。

”个性就是潜能。

教育就是顺应学生的个性潜质,使之得到最佳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整体提高。

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教师通过强有力的“复制”手段批量“生产”高分“产品”。

用统一的分数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结果真正成功的学生少,心灵失败者多。

就在各自宣传自己的升学率从而吸引生源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思考过:

我们培养了多少成功的学生,多少失败的学生。

是否真正坐下来细细的想过:

为什么不自信的学生老是比自信的学生多呢?

我们都知道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的成败既要看考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发展力,还要看其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

所以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功、自信的心态。

教育应该是尊重个性,张扬个性、以个性促发展的教育。

(3)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灵的成长比知识的成长还要重要。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在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潜心研究、正确引领这部时时刻刻变化着的“书”。

当学生的心理愿望迟迟得不到实现,日积月累,内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

我们往往会以道德、规则的标准去评价、处理这些“爆炸”,而很少从学生内心世界去分析、扶正、引领。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心灵,研究心灵成长规律,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心灵在和谐中成长。

这样才可能让一个又一个的遗憾少些再少些,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身心健康。

尊重既是过程又是目标,尊重学生为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文明的人。

所以,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尊重学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和谐于家庭,和谐于学校,也和谐于社会。

三、尊重学生、教师应该从方法入手

(1)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从教者的角度看,优秀者的可爱,使对他们的尊重就很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

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却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尊重,其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

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够“大有所为”,这往往是开拓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

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做法,那种用强制手段去勉强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做法,用心虽好,效果却很差,那是不可取的。

这就要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或者说是发展学生的“多样化”。

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

相反,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激励不仅是要表扬、也不只是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和学生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

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她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的激励。

(2)友善的提醒是最好的关爱

教育者要尊重、理解与信任学生们,要时时激励、宽容他们,那是不是要否认批评与惩罚呢?

当然不是,教师们要走出这个误区,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变成骄纵。

那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找到天平呢?

其实我们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大胆的批评、惩罚。

在《赏识教育》一书里周泓告诉我们:

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别是真诚的提醒作为是生命中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

批评时应该讲究点“幽默”。

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

例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

”与学生们一起分担他们的失误或错误是最好的提醒。

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上出现失误考低分,或者犯错误,他们的内心已经是非常忧虑、伤心。

这时候,如果我们还在上面抹盐,雪上加霜,那将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脆弱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的,如果这时候我们真诚地安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共同解决难题,孩子们的心就会和我们紧紧的相连了。

那么,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尊重学生,必须学会运用赏识教育

在《文汇报》教育家版面刊登了一篇题为《请给孩子多点理解》的文章,读来令人深思。

文中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倾诉:

“爸爸妈妈最不了解我。

我做错了什么事,他们就会责备我,而我却不敢说出心中的痛苦,只能甘受委屈,有时跟他们争辩几句,他们就会批评我不该顶嘴,难道小孩子连一点申辩的权利都没有吗?

而且他们只知道让我写作文、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一味地要求我考高分,根本不知道我的负担有多重,压力有多大!

”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孩子渴望得到赏识教育的问题。

赏识教育是学会赏识别人、赏识大家和赏识自己的一门教育艺术,其最重要的一点是:

注重他人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因为聪明与漂亮都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赏识教育是允许失败的,这样我们就能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作为老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们通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

在赏识教育方面,中外教育大家都强调友善原则。

卡耐基在《成功经典•笔记人性的优点》中就认为,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和他人、鼓励比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两点是与人为善的艺术也是如何赏识他人的艺术。

所以,不要指责别人,而要尝试了解他们,试着揣摩他为什么做出那样的事情。

这比批评更有意义,并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同情、容忍和仁慈等特点的性格。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

一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了。

放学后,王友如约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了手,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

“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

“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王友接过糖果,陶行知说:

“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这就是教育家育人的艺术,这就是教育家的博爱与宽容。

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友善对待每一个孩子,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努力、去宽恕他们的失误。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真正意义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