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858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1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

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

2、人与自然神话: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

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在汉代出现的纬书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2、20世纪,一批学者对零散的神话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

其中袁珂先生《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及刘城淮先生《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用功较勤。

四、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神话的特色:

1、题材上:

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

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

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

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

神话中看到的民族的基本精神:

1、厚德载物(奉献精神、普度众生、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附:

思考题

1、中国神话有那些主要内容?

2、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有何特色?

3、以洪水神话为例,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

4、从灾难母题神话中,你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特色?

二、《诗经》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播等基本问题

2、《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3、《诗经》的基本内容

4、《诗经》基本的艺术特征

一、《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授等基本问题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

这些诗在春秋之前其实都是乐歌。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共分风、雅、颂三部。

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

这些诗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民族的心灵世界,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

《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

其时代大多难考,大略言之,《商颂》是商代的诗,《周颂》是西周初期诗,《大雅》大部分产生在西周中期,《小雅》大多产生于西周晚期,《国风》中的大部分产生在东周。

《诗经》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总地看来,《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出自民间,少部分是贵族制作;《大雅》与《颂》都是贵族的作品。

3、《诗经》的结集:

《诗经》的结集,先秦典籍中无明确记载。

传统有三说:

A、“采诗说”。

B、“献诗说”。

C、“删诗说”。

4、《诗经》的流传、传授:

《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为流传,教育家孔丘,曾以《诗经》为教材,广教门徒。

到汉代,传诗者主要有四家:

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毛诗使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二、《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诗经》的“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的意思,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与“夏”通,“夏”是地名,这是以地名为乐名的。

因为对地方土乐来说,他就是政治中心地区的乐,因此“雅”又有了“正”的意思。

“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就是“样子”,指舞蹈的样子,故以《颂》为舞曲。

一说“颂”是“诵”的假字,就是宗教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三、《诗经》的内容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致说来,可分为四类:

1.颂赞诗:

包括周族史诗及一些歌美之辞,如《生民》,《公刘》、《崧高》、《常武》、《定之方中》等;

2.怨刺诗:

其中包括:

(1)政治讽谕诗,如《正月》、《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如《北山》、《北门》等;(3)怨恨战争劳役的诗,如《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4)暴露统治者的诗,如《新台》、《南山》、《相鼠》等。

3.婚恋诗:

此在《诗经》中占的比重最大,.如《静女》、《桑中》、《氓》、《关雎》等都属此类,它大略包括恋爱生活和家庭生活两类内容。

4.劳作诗:

即关于劳动的诗歌;包括

(1)田猎诗,如《卢令》、《大叔于田》等;

(2)畜牧诗,如《无羊》、《驺虞》等;(3)农事诗,如《七月》、《大田》等;(4)妇女劳动的诗,如《芣苢》、《采葛》等。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与复沓的章法。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二)铸成了中国诗歌的写实精神;

(三)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

附:

思考题

1、何为赋、比、兴?

2、何为十五国风?

3、风、雅、颂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4、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5、中国诗歌中哪些主要传统源自《诗经》?

三、历史散文

此一部分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掌握:

1、萌芽期的散文形态

2、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3、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4、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一、《春秋》的性质与内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记事大纲。

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其文字简括、平实、含蓄、严谨,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后世有“春秋笔法”。

其比《尚书》明白易晓,文字表达力也有很大的进步。

对后世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二、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左传》的性质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它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

所谓“传”’就解释“经”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三部书都是解释《春秋经》的,故称“春秋三传”之称。

2、《左传》的作者

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班固以为是鲁太史,或以为孔子弟子。

但后人又有子夏作、吴起作、刘歆作等说。

之所以名《左氏传》,或以为“左氏”为地名,吴起即左氏人,因吴起传其学而得名。

或以为“左丘明”而得名;或以为“左丘明”姓“左丘”而非“左氏”,当因“左史”“右史”而得名。

3、《左传》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如《重耳出亡》)。

2、善于描写复杂战争,明确交等争战的原因。

经过、结果(如《城濮之战》)。

3、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晋文公、赵盾等)

4、文词简练含蓄。

4、《左传》的叙事艺术

就《左传》的叙事就其一般性特点而言主要有三,即:

以时间为线的情节链条、以因果为系的叙事结构、以对话为主的场景再现。

而就其叙事艺术论,则是:

1、剪裁取舍,纷而能整,细不遗芥,粗弃丘山。

(齐人弑其君商人)

2、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工侔造化,思涉鬼神。

(郑公子归生弑灵公)

3、组织故事,曲折变化,,跌宕生姿,照应有方。

(郩之战)

5、《左传》写人艺术

1·着力传神,通过人物活动,展示性格思想的发展及多重性。

(重耳)

2·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

(子罕辞玉)

3·在矛盾斗争中突现人物形象。

(晋灵公不君)

6《左传》语言艺术

1、叙事语言,简约含蓄,尽而不汙,言止而意不尽;

2、人物语言,委婉从容,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三、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国语》的性质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就其性质而言,乃是春秋时各国史料的汇编。

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故亦有《春秋外传》之称。

2、《国语》的作者及成书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但《左传》与《国语》显非出于一人之手。

故一般认为,《左传》是左丘明的著述,而《国语》则是左丘明编辑成的各国史料汇编。

这些材料,是他写成《左传》时搜集的,失明之后,才编辑成书。

3、《国语》的体例

与《左传》的编年述事不同,《国语》是分国记事,有点类《诗经》的《国风》。

全书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4、国语的艺术特点

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

但往往通过人物对话,能凸现出人物的形象。

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

四、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战国策》的命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之名。

西汉成帝时刘向始定其名为《战国策》。

所谓“策”,旧有二解,一说指“策谋”,一说指“简策”。

其作者非为一人,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

后经刘向整理、汇编,去其重,得三十三篇。

2、《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

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

然每言过其实,亦无明确记年。

作为史书,实非上乘;而作为文学读之,则实可认作先秦散文的一个高峰。

3、《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因非成于一人之手,故思想内容较复杂,然其总倾向有四:

1、崇谋:

崇尚策谋,贬低战功。

2、尚士:

“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

3、重利:

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

4、尊时:

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

4、《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张渲染。

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气势逼人。

3、描写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4、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附:

思考题

1、比较《国语》与《左传》之异同。

2、什么是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有哪几部?

哪几种形式?

3、《左传》、《国语》、《国策》三者在内容与艺术上各有何特点?

4、从《战国策》看战国时代的民族精神。

四、诸子散文

这一部分主讲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散文。

(甲)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

孔子,姓孔名丘(前51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一生从事着三项事业,一是政治活动,曾周游列国,志在实现政治抱负;二是教育事业,广收门徒,培养下一代;三是整理古籍,传播传统文化。

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二、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

政治上强调“正名”,行为上强调“克己复礼”,人伦道德上强调“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三、孔子的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主张文质兼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四、《论语》之命名、性质

所谓“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则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这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主要的文献。

五、《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

《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2、在叙事上,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乙)《墨子》

一、墨子其人

墨子姓墨名翟,鲁人,出身于手工业,精于机械,通晓军事,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甚略。

孙诒让有《墨子传略》。

二、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墨子学说的主要有十项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其思想的核心则是“兼爱”,而其神髓则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三、《墨子》其书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

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

原书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四、《墨子》散文的特点

1、尚实尚质,朴野无华;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3、归纳推理,类喻丛出。

(丙)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姓孟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权威的大师。

始而设教,继而游说从政,曾历齐、宋、滕、魏等国。

齐宣王时一度仕齐为卿。

因其主张不为时所用,故退而著书以终老。

二、《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由孟子与其弟子合著(亦有孟子自著、弟子记纂之说)。

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每篇分上下。

内容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

三、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在哲学上他倡导“性善论”,在政治上他主张“王道”“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观点。

四、《孟子》散文的特色

1、《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

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阐明事理。

3、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丁)庄子

一、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蒙人(宋),曾为漆园吏。

生活时代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生平无考。

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

为道家学派的大师。

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

唐玄宗时始封为“南华真人”。

传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二、庄子其书

《庄子》今存33篇,是庄子与其后学所著。

内容包括内篇7篇,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及后学所著。

三、庄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哲学上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主张“齐物”;

2、政治上反对圣人政治,主张“掊击圣人,纵放盗贼”;

3、历史观上向往“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以其为“至德之世”;

4、人生观上,他主张“弃圣绝智”,“无知”、“无欲”、“无己”、“无功”、“无名”,“安时处顺”消除物与我的磨擦,使精神从世俗中超脱出来,达到绝对自由的境地。

四、庄子散文的特点

1、风格上汪洋恣肆、恢诡谲怪。

其想像异常丰富奇特,意境十分开阔。

凡天帝神祇、风云日月、飞禽走兽都争赴于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浪漫色彩。

2、结构上其来也无迹,去也无踪,变化多端,不可端倪。

3、特别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

无论草木,还是鸟兽,无论是古人,还是乌有之人,在他的笔下,都表现的十分有趣,闪耀着奇异的光彩。

4、其白描手法异常高明,特别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5、语汇丰富,声调铿锵,有节奏感。

(戊)荀子

一、荀子其人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人。

他是战国最后的也是年寿最高的大师级学者。

韩非、李斯皆其弟子。

他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曾为兰陵令,后终老于兰陵令。

有《荀子》一书,今传32篇。

大部分为荀子自著,也有其后学之作。

事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荀子的思想

1、“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哲学思想;

3、礼法并举、王霸并称的政治思想。

《荀子》散文的特点

1、学者之文,题大论深,析密思精;

2、长者之文,淳厚老到,圆熟练达;

3、通才之文,引证弘博,汇通百家;

4、赋家之文,铺陈排比,辞采缤纷。

二、《荀子》一书中的文学体裁

《荀子》中主要的是论理文。

此外还有赋和诗,象《赋篇》就收有五篇咏物小赋。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赋命名的文字。

篇后附有《诡诗》,是杂言体。

此外有《成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的政治诗,有人认为是我国鼓词之祖。

(己)韩非子

一、韩非其人其书

韩非为韩国诸公子,荀子弟子,喜好刑名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后使秦,为李斯所害。

有《韩非子》五十五篇。

其中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亦有他人作品杂入。

二、韩非的思想

1、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

2、古今异俗、事异备变的社会历史观;

3、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三、《韩非子》的散文特点

1、风格上:

竣峭挺拔,锋芒毕露;

2、写作上:

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分析透彻;

3、方法上:

善于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

附:

思考题

1、老异同之比较。

2、孟、庄异同之比较。

3、孟、荀异同之比较。

4、《庄子》、《战国策》《韩非子》三家寓言之比较。

五、楚辞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三方面知识:

1、有关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者等基本情况;

2、有关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3、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一、关于楚辞的概念、产生及作文体特点

1、楚辞的命名:

按其名称来说,是指楚地的歌辞。

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因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此被称作“楚辞”。

“楚辞”一名,始,见于西汉。

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及汉人模拟之作为一书,题为“楚辞”。

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楚辞》遂为一书之名流传于世。

2、楚辞的产生和主要文体特点:

楚辞体的产生是屈原的新创造,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首先它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所谓“楚歌”、“楚声”有直接的关系;其次也受到了楚地民间巫歌的影响;此外也受到了四言的《诗经》与战国纵横家散文作品的影响。

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多用语气词“兮”字。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二、屈原的生平创作诸问题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楚贵族,楚王同姓。

曾任左徒与三闾大夫之职。

政治上曾经历过“任”、“疏”、“放”、“迁”四个过程。

事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大略包括《离骚》、《天问》、《九章》(9篇)、《九歌》(11篇)、《远游》、《卜居》、《渔父》等。

其中《卜居》、《渔父》、《远游》三篇,后人多疑非屈子之作。

《九章》中的部分作分,也有可能是后模拟之作。

3、《离骚》的基本内容:

《离骚》的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实行美政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以及在这一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苦闷。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诗人对自己斗争历史的回朔,后半部分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其思想内容:

可归纳为三点:

l、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

2、深厚的爱国情感。

3、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4、《离骚》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

1、形象上: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

它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无限的感召力。

2、风格上:

《离骚》创造了一个极富幻想的神话浪漫世界,不仅想象丰富、生动、奇特,而且形象瑰丽、气势雄伟。

3、形式上:

《离骚》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吸收了楚地民歌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四言诉传统格式,增加了诗的容量和表现力,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

5、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他的出现,结束了中国诗歌史上群歌互答的时代,将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作用:

屈原以旷世之才,创造了楚辞体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与浪漫诗风,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3、人格:

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真理、志洁行忠、坚持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了中国文人的人格楷模。

4、思想:

屈原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成就,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楷模,也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文学家的成长。

5、艺术:

屈原的作品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其铺陈的手法、华丽的辞藻,以及丰富、浪漫的想像,皆为汉赋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三、屈原之外的辞赋作家与创作

1、屈原之外的楚辞作家:

屈原之后,楚以辞赋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为最名。

唐、景之作大多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唐勒简残。

列于宋玉名下者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风赋》等,约十三作品。

但这些作品存在着真伪问题。

只有《九辩》一篇,学术界公认为宋玉之作。

2、《九辩》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与《离骚》相比,《九辩》在艺术上有了明显地进步。

第一、在抒情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开拓。

它能通过对周围环境、自然景物的描写,创造一种气氛、一种意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二、在语言上《九辩》特别善于用一种特殊的词汇,刻画环境与心境,而且简练簋切,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九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其对秋风羁旅入木三分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之成了一个传统,延续不衰。

象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潘岳的《秋兴》,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无不受着它的影响。

附1:

参考内容

1、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楚文化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