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370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与重庆中考联用

七年级上册复习题

第二学习主题

第6课  春秋争霸

1、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前770-前476。

3、春秋争霸的原因:

⑴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已出现严重危机;

⑵一些诸候国强大起来;

⑶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

支配别国的霸主。

4、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

越王勾践。

5、齐能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⑴地理优势——位于今天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

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⑵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⑶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晋楚军队城濮之战后的葵丘会

盟。

⑴晋文公称霸相关成语是退避三舍。

⑵楚庄王称霸相关成语是一鸣惊人(楚庄王野心很大,相关事件是问鼎中原)。

⑶吴王阖闾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第四个称霸者。

⑷越王勾践不怕吃苦,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最后一霸。

5、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

诸候出"。

这个变化说明:

王权衰落,周王不能控制和指挥诸候,强大的诸候实际上取代了周王发号施令,控制和指挥其它的诸候。

第7课  战国争雄

1、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2、春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期(前475-前221)。

3、战国七雄是:

齐、楚、燕、秦、赵、魏、韩(记忆

分布方法是“东南西北在中间”),都城分别是临淄、郢、蓟、咸阳、邯郸、大梁、郑。

4、战国时期,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

5、著名军事家:

前354年齐军"围魏救赵"的孙膑;前260年秦"长平之战"以少胜多的白起。

6、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史称"合纵",杰出人物是齐国的苏秦;秦国为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的联盟,于是采用了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史称"连横",杰出人物是秦国的张仪。

第8课  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社会政治主要特点是"乱"(战争不断,争霸兼并战争无休止)和"变"(变法)。

2、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原因:

⑴秦国相对落后;

⑵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商鞅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才。

4、商鞅变法

⑴时间:

前356。

  

⑵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②重农抑商。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是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奖励军功。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严明法令。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

⑶性质:

商鞅变法是战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⑷作用或影响:

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⑸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经过商鞅变法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上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度;经济上由于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私产并出租,奴隶主变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第三学习主题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灭六国,统一全国。

2、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秦灭六国的时间:

前230-前221

4、秦统一全国的时间:

前221

5、统一后的都城:

咸阳

6、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7、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自称"始皇帝",秦始皇的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绝对的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

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绝对效忠皇帝。

⑵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秦统一后的货币是“秦半两”钱。

秦统一货币后有利于货币的流通和管理,方便统治阶级赋税的征收和贸易的往来)。

⑶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秦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改为隶书。

⑷民族关系(或军事)上,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长城,维护了北边的安定和国家统一,派兵统一少数民族,修灵渠。

8、秦朝的残暴表现:

焚书坑儒,繁重的赋税、兵役、

徭役,严酷的刑罚等。

9、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

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的

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功大于过。

10、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1、秦暴政的表现:

"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也是采纳李斯的建议造成的),繁重的赋税、兵役、徭役,严酷的刑罚。

2、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 

3、秦末农民起义

⑴时间:

前209

⑵地点: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

⑶领导人:

陈胜、吴广

⑷建立政权的地点:

⑸称王的人:

陈胜

⑹政权名称:

张楚

⑺结果:

吴广被部下杀死,陈胜被车夫害死,起义失败。

⑻历史意义: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首次提出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解放口号。

  

4、后来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著名成语是破釜沉舟,前207,秦亡。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前202,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都城在长安,史称西汉(前202-9年),

2、东汉都城在洛阳(25-220)。

经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期。

汉武帝在位53年(前140-前87)。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⑴思想文化上:

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思想大一统。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

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各王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⑵经济上:

整理财政。

(规定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国家垄断经营盐铁,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⑶民族关系上: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⑷外交上:

开拓了丝绸之路。

⑸军事上:

开疆拓土。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岭南广大地区的管辖;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4、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大一统格局。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汉朝时,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

第一次是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126年回到长安;第二次是前119年从长安出发,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

----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5、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

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

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6、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

大月氏安于现状。

7、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8、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贡献:

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勾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9、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密切了汉族与沿途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热点链接:

2008年奥运圣火)

10、我们应学习的张骞精神:

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

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11、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⑴原因: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⑵时间:

前60。

12、西域都护设置的情况: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

13、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14、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1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新疆地区联系方面的成就:

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

16、简要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

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的一条重要商路,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

2、西汉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

3、中国与朝、日交流:

汉朝,一些中国人到朝鲜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中国去的工匠帮助下,当地人掌握了铁器铸造、漆器技术;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东汉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4、班超出使西域: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

到达地中海(今波斯湾)后没继续前行(作用——了解了沿途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

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

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四学习主题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我国形成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从东汉末年起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鲜卑族拓跋部影响最大。

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标志北朝开始。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3、494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①措施内容:

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的政策,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②影响:

为鲜卑贵族做出示范,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与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第五学习主题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1.人类最先利用的金属是铜。

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夏、商、周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史称这一时期为青铜时代。

能体现当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水平的代表作是司母戊鼎。

青铜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艺术珍品。

2.青铜器按用途分:

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

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1.都江堰

⑴、概况:

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发动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⑵、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3.万里长城

⑴、目的:

防御强大的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⑵、路线: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

⑶、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1.我国造纸始于西汉前期,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是中国。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人称蔡侯纸。

2.《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数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初期,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3.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

4.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人称医圣;东汉医学家华佗著名民间医生,擅长外科手术,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让病人手术前服"麻沸散"。

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人称神医;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农学著作;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专著。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1.我国商朝开始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这种文字称为甲骨文。

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商朝时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2.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秦始皇巡游各地时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就是小篆。

后发展为书写方便的隶书。

草书和楷书形成于汉朝后期,草书、楷书和行书趋向成熟是在三国两晋时期。

楷书的特点是端庄,草书的特点是潇洒,行书的特点是书写流畅便捷。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1.文庙是为了纪念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爱护人,关心人)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他编订的书有《诗经》、《尚书》和《春秋》,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编成《论语》,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①他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②他编订教材《诗》、《书》和《春秋》,丰富了教学内容;③他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④他重视师德。

3.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众多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此外还纵横家、兵家和农家。

各学派间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1.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写了《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他的作品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后人在端午节用划龙舟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的代表作《史记》记述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包括本纪、世家、表、书和列传五部分。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的影响。

3.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原产生于古代印度,后由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佛教教义的欺骗性对人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佛教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对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创立,尊奉老子为创始人。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1.湖北随州战国墓出土的编钟,说明战国时期的经济得到高度发展,铸造技术进步很大,音乐也很繁荣。

2.秦汉时期美术:

雕塑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的杰作,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书圣王羲之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隶书和楷书端正规范,行书和草书流畅潇洒,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