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5794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2 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docx

专题02新题精选30题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

1.判断人体细胞是否发生癌变,最可靠的是

A.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原癌基因是否发生突变

B.借助龙胆紫染色,观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否发生改变

C.抽取化验血样,观察甲胎蛋白的含量是否超出正常范围

D.培养离体细胞,观察形态结构是否发生改变并且无限增殖

【答案】D

【解析】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是否发生突变,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A项错误;癌变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B项错误;甲胎蛋白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抽取化验血样检测其含量无法确定细胞是否癌变,C项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由原先的成纤维状变成球形,并能无限增殖,这些变化均能观察到,D项正确。

  

2.用α、β、γ表示ATP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β、γ位磷酸基团脱离,剩余部分可用于基因的转录

B.β、γ位高能磷酸键形成时所需能量都来自呼吸作用

C.γ位磷酸基团脱离,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叶绿体中水的分解

D.ATP含有的三个高能磷酸键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

3.已有研究表明,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根尖会产生更多的根毛。

科学家以拟南芥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注:

茉莉酸甲酯是植物代谢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

A.茉莉酸甲酯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结果表明,乙烯可促进根毛产生

C.结果表明,乙烯的作用依赖于茉莉酸甲酯

D.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产生更多的根毛以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分析图解可知,茉莉酸甲酯可促进野生型拟南芥的生根,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项正确;在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内,使用茉莉酸甲酯并不能使拟南芥生根数量增加,推测乙烯可促进根毛的产生,B项正确;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的作用依赖于乙烯,间接促进根毛的产生,C项错误;在无机盐缺乏的环境中,植物产生更多的根毛增大对无机盐的吸收以适应环境,D项正确。

学%科网

4.果蝇是二倍体,红眼基因在其X染色体上。

下面甲图为某红眼雄蝇一个精原细胞A经过两次正常有丝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a1~a4)示意图;乙图为此果蝇体内一个精原细胞B经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b1~b4)示意图。

在不考虑生物变异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图的过程Ⅰ与过程Ⅱ中细胞内均有一次核DNA复制

B.两图的过程Ⅱ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均有变化

C.两图的过程Ⅰ中细胞内均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现象

D.甲图四个子细胞含红眼基因数不同,乙图四个精细胞含红眼基因数相同

【答案】B

5.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但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淋巴细胞的生成明显减少。

据此可推测该药物

A.是一种不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

B.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很可能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

D.具有促进原癌基因突变的作用

【答案】C

6.现有若干未交配过的四种果蝇(甲、乙、丙、丁),眼色有正常眼(B)和褐眼(b),体色有灰体(E)和黑体(e),两对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除图示外不考虑其他变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丙果蝇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乙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基因组成为BBEE或bbEE

C.若甲与丁杂交,后代中灰体雄果蝇所占比例为1/2

D.在F1获得基因型为BbEe的比例最高的亲本杂交组合是甲和丁

【答案】C

【解析】丙果蝇的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正确;乙果蝇的基因型是BbEE,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由于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复制的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所以细胞的基因型为BBEE或bbEE,B正确;据图可知,甲的基因型为bbee,丁的基因型为BBEe,二者杂交后,产生灰体果蝇的概率为1/2。

灰体雄果蝇所占比例为1/2×1/2=1/4,C错误;由于甲、乙为雌性,丙、丁为雄果蝇,要使后代出现BbEe的比例最高,则雌性亲本最好选甲,雄性亲本最好选丁,后代中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为1×1/2,且直接通过表现型就可以选出来;如果选其他组合,其概率为0或小于此比例,D正确。

学&科网

7.弓状核作为下丘脑内的重要核团之一,在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

损毁大鼠弓状核后,在常温下大鼠体温明显升高,在冷、热环境中体温调节能力明显降低,表现在热环境中出现高热惊厥,在冷环境中体温明显下降。

由题意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寒冷时,小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

B.在弓状核参与的体温调节活动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兴奋在大脑皮层和弓状核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D.弓状核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答案】C

8.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处迁移并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B.神经细胞膜的表面只有糖类与蛋白质结合的糖蛋白

C.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膜内K+/Na+的值减小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消耗ATP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通过向脑内病灶处迁移并分化实现组织修复,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A项正确;细胞膜的表面除含有糖蛋白外,还含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它们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有关,B项错误;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Na+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K+/Na+的值减小,C项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ATP,D项正确。

9.滇池沿湖滨浅水区种植了香蒲、水竹、水葱、芦苇等植物。

人工湿地的建立,既美化了沿湖景观,又改善了湖泊水质,调节了气候。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湖滨浅水区的各种植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流经人工湿地的能量是生产者体内储存的能量 

C.人类的生产活动可改变湿地中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D.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10.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如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与人体下丘脑SCN细胞中

B.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

C.过程③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D.研究成果表明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答案】C

【解析】由于细胞的全能性,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A错误;经核孔运输的大分子物质都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自由进出细胞核,如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后则不能经核孔再次运入细胞核,而per蛋白进入细胞核后不能随便被运出细胞核,B错误;根据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所以③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因为负反馈调节才能周期性波动,如果是正反馈应该使PER蛋白越来越多,C正确;根据题意“per蛋白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说明per蛋白的浓度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中因素如光暗的影响,D错误。

11.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脊髓中的传出神经元。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寄生生物,呼吸类型为无氧呼吸

B.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浆细胞在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直接刺激后,可产生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D.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某些非条件反射可能消失,但通常不会出现感觉障碍

【答案】D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细胞生物的行为,A错误;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有机物,不可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细胞,B错误;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而浆细胞本身没有识别病毒的能力,C错误;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受到损伤,而脊髓是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因此某些非条件反射可能消失,但通常不会出现感觉障碍,D正确。

学*科网

12.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答案】C

13.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

B.与丙相比,NAA更容易合成但作用效果不稳定

C.激素通过调节基因组的表达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D.激素丙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答案】B

14.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

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

红花=5:

1;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

白花=2:

1。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

B.基因R纯合的个体会致死

C.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

D.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色的基因型为R_ii,白色的基因型为R_I_,rrI_,rrii。

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

红花=5:

1,后代红花R_ii占1/6=2/3×1/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RrIi,且RR基因纯合致死,BD正确;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RrIi、rrII、rrIi、rrii,C错误。

学@科网

15.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

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16.某植物群落最初有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

放牧和烧荒后,变为有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木,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形成1~2m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

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木,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对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产生影响,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17.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下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用某药物抑制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将受影响

B.物质Ⅱ上也具有基因,此处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

C.①④为同一生理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A

18.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y),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C代表分解者,E1代表的含义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7%

C.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B

【解析】E1代表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项错误;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项正确;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C项错误;据图乙“野外回放”可知,在B点采取了易地保护,D项错误。

学.科网

19.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

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

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

现用PenrS型菌和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

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答案】D

20.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

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

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

【答案】C

21.下图表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该遗传病受基因A/a控制),若该地区正常人群中每100人中有1人为该病基因的携带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Ⅲ5的基因型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与Ⅳ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若Ⅳ1与一个患有该病的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不患该病的女儿的概率为1/3

D.若Ⅲ4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该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1/300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Ⅲ1、Ⅲ2正常,其儿子有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又因为Ⅱ4有病,其儿子正常,说明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Ⅲ1、Ⅲ2、Ⅲ5与Ⅲ1的基因型都是Aa,而Ⅳ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B错误;已知Ⅳ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3,与患有该病的男性aa结婚,后代发病率为2/3×1/2=1/3,因此他们生一个不患该病的女儿的概率=(1-1/3)×1/2=1/3,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地表现正常的人中携带者(Aa)的概率是1/100,Ⅲ4基因型为Aa,因此Ⅲ4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他们生育一个患该遗传病孩子的概率=1/100×1/4=1/400,D错误。

学科#网

22.江南素称“水米之乡”,农民设计“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可使水稻增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该稻田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B

23.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

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封围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封围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C.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封围、禁牧的措施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A正确。

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B错误。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

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D错误。

24.核心物质β—1,3—D—葡聚糖能强烈抗肿瘤,在诱导凋亡过程中,能促进bax基因表达,抑制bcl—2基因表达,同时促进TNF分泌,从而诱导肿瘤自然凋亡。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癌变使原癌基因发生了突变,抑癌基因正常

B.bax基因和bcl—2基因表达产物的增加都能加速肿瘤细胞凋亡

C.β—1,3—D—葡聚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时,只有凋亡基因表达

D.β—1,3—D—葡聚糖和TNF可能具有促进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

【答案】D

25.在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相对变化的描述合理的是

            

A.在改变某一环境条件时,若a代表叶绿体中ADP与[H]含量之比,则b可代表C5与C3含量之比

B.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若a代表染色体与核DNA数量之比,则b可代表细胞膜上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

C.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若a代表植株干重的相对含量变化,则b可代表细胞数量的变化

D.在突触小体中,若a代表突触前膜内侧Na+的含量变化,则b可代表突触小体表面积变化

【答案】A

【解析】a代表的叶绿体中ADP与[H]含量之比变大逐渐变大,由此可图中光合作用光反应在减弱,则C5含量相对减少,C3含量相对增加,C5与C3含量之比变小,可用曲线b表示,A项正确;在细胞有丝分裂中,a表示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之比变大,由此可推知细胞处于后期,此时细胞的体积基本不变,其相对表面积基本不变,所以细胞膜上物质运输效率基本不变,B项错误;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当植株干重增加时,植物的细胞在生长,细胞数量也应增多,所以此时细胞数量的变化不能用b表示,C项错误;当突触前膜内侧的Na+含量变大时,说明在突触前膜处进行了Na+内流的过程,产生了动作电位,此时,突触前膜分泌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小体的表面积变大,故D项错误。

学科%网

26.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鱼的种群密度时,下列情况会导致调查结果高于真实值的是_________(多选)。

A.标志物脱落

B.标志物过于明显,易被乌鱼天敌发现

C.标志物导致乌鱼行动不便,更易被捕

D.标志到重捕的时间间隔过短

(2)湖泊中某些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食性鱼类、乌鱼等生活在水体中层,青鱼等生活在水体下层,这体现了群落在__________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

(3)草食性鱼类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4)图中各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_______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该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5)该湖泊目前已被生活污水污染,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

如图表示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多种指标的测定结果。

请回答:

生物

霉素含量u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1

52%

0

蓝藻

0.554

78%

0

红假单胞光合菌

0

87%

92%

注:

红假单胞光合菌是一种光合细菌,菌体内有多种光合色素。

其有光条件下可进行光能自养生长,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化能异养生长。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中红假单胞光合菌属于____________。

治理该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  垂直分层  食物和栖息空间  一  群落  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营养级越高,流动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  生产者和分解者 红假单胞光合菌  不产生霉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2)由于不同鱼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造成不同种的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3)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的草食性鱼类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由于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时,都有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所以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时,营养级越高,流动到该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少,肉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营养级高,所以湖泊中能维持生存的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

学科&网

(5)红假单胞光合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又能分解有机物异养生长属于分解者;据表格数据分析,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红假单胞光合菌,理由是不产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27.蜜蜂是一种营社会生活的昆虫,繁殖能力极强。

在一个蜜蜂种群中,一般只有一只具有能力的雌蜂(蜂王),少数具有繁殖能力的雄蜂,绝大多数为无繁殖能力的雌蜂(工蜂)。

雌蜂(2N=3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雄蜂(N=16)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

回答下列问题:

(1)雄蜂的个体发育过程,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具有______。

(2)蜜蜂的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后,如果一直以蜂王浆为食,则将来发育成是蜂王;如果主要以花蜜、花粉为食,则将来发育成工蜂;而未受精的卵细胞则只能发育成雄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发育是________。

(3)观察一个蜜蜂种群,发现雄蜂个体较小,且性状与蜂王存在许多差异,这是因为由蜂王繁殖产生雄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变异。

(4)蜜蜂的体色有黑褐色和黄褐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两只黑褐色蜜蜂杂交,F1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但杂交后代未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性状分离比,原因是________。

根据F1中____的性状分离比,可以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假设这对黑褐色蜜蜂繁殖所产生的F1代的雌蜂和雄蜂都有繁殖能力,理论上F2代的雌蜂中,黑褐色与黄褐色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

【答案】

(1)全能性  

(2)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4)后代的雌蜂是由不同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而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或蜜蜂种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