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5793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docx

中小学德育方法汇总

第七章中小学德育方法

本章摘要: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如何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的成效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章首先阐述了德育方法基本知识,认为启发式教学应是德育方法总的指导思想。

然后对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中小学德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但学生是接受教育和进行品德修养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又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

德育方法的理论正是在研究德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施教传道和学生如何受教修养的问题,研究教师和学生、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相互活动及其调节方式,从而实现最佳德育效果问题。

二、德育方法与其他各育方法的区别

德育方法有其特殊性。

它是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式、手段,和其他各育的方法不同。

例如和传授、学习系统科学知识、技能的智育方法不同。

其一,智育方法要解决的矛盾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

德育方法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要解决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

这是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问题。

以某个道德概念的内化而言,要经过认识发展的三种水平:

首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其特点是与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形象相联系;第二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其特点是受教育者把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一种知识掌握,并未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第三种水平是内在性道德观点,其特点是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既达到了理性的概念水平,又已经把道德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道德观点,成为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

(参见陈安福:

《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按智育的规律和要求而言,掌握知识性道德概念已经是达到要求的,但德育却更进一步,强调必须达到内化为自己道德观点的要求,进而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信念,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德育方法上,要帮助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点、信念,要组织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的道德践行。

其二,德育方法是以一定方式、手段对别人的思想、道德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

在智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公开宣布教学的意图,并不妨碍智育的效果。

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察到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有可能受到具有独立品格的学生的抵制。

他们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

其三,德育方法是服务于培养一定思想品德这一过程的,思想品德的心理成分十分复杂,通常认为它包括意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习惯等。

德育方法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意识得到发展,还应当培养他们的道德感、政治感,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这都要求有比实施智育更复杂的方法。

它有赖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有赖于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社会政治的、道德的等精神生活中去认识、体验、践行。

其四,从教育的工具、手段看,智育要使用各种教具、物质设备辅助教学活动。

而德育除了要使用各种物质手段外,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教育者的人格、知识、才能、情感、意志等。

三、构建德育方法的意义

(一)可以使各年龄段教育的方法互相街接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德育方法存在着随意甚至出现混乱,教育学生用讲大道理的方法,学生难以接受,教育中又用管、卡、压的简单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构建德育方法体系十分重要,它既可以使德育方法针对不同年龄使用不同方法,又可以使年龄段的方法有机衔接形成整体。

(二)可以使各种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

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不同,但各种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也应综合运用,形成整体。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也是复杂的。

社会信息量很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快、广、杂,学生与教师存在着信息的“时间差”、“数量差”。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的、巧妙的方法,要教育好学生是很困难的。

当今的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难教育,如果教师没有灵活多样的方法,教育好学生的愿望只能是愿望,而不能变为现实。

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体系。

(三)可以提高德育实效

构建德育方法能防止德育方法的盲目性,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虽然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

教育方法就是通往教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

构建德育方法就是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中小学德育方法的指导思想

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用的手段。

研究德育方法,还需要了解对各种具体方法都具指导意义的教学总方法。

掌握教学总方法能使研究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目的性更为明确。

启发式教学是德育课程教学的总指导思想。

对于启发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

从教学理论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过程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从方法论角度理解,启发式则是一种带指导性的教学总方法,渗透在一切教学方法之中。

德育课程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

它的本质特点是:

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启发式教学着眼于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它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学生一步步地带进高尚品德的“佳境”,使他们逐渐体会到这一科学理论具有的巨大感染力、说服力和指导力量。

由此,德育课程教学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也能得到增强。

2、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发展。

品德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的理论常识、培养和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品德课程实行启发式教学,可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达到知与情的统一。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习运用道德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既可以锻炼观察、辨别和区别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他们在对于社会、个人、人生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砥励意志,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动。

3、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

理想的教师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应该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

但如果仅限于此,学生只得到了“鱼”,而没有被教会“渔”,他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所以,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地探求和获得新知的能力,即不但应“授人以鱼”,更应“教人以渔”;不但应该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更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这样,学生再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时,就能够发生相类似的联想,从而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这犹如给学生插上了翅膀,以后即使离开了教师的帮助,仍能飞得很高很远。

采用启发式教学,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

4、有利于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其中既包括集中性思维,即遵循教材顺序掌握教材所作出的结论的思维形式,又包括发散性思维,即另辟蹊径的求异思维。

而后一种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些教师始料不及、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疑难问题。

这就促使教师为帮助学生解答这些疑难问题而去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查阅有关材料,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信息双向反馈沟通,促进了教学相长。

这种良性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对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是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多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要使自己的实践更富有成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

那么,启发式教学有哪些方面的基本要求呢?

1、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的总要求,是一种精神,它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

从表面上看,讨论法、谈话法更符合启发式教学的要求,而讲授法则似乎与“注入式”、“满堂灌”相联系。

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有的教师在考虑教学方法时,不顾教学内容、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要么一味追求师生问答等形式上的双向活动,要么只选用讨论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即适合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的类型、学生特点和教师实际,并确实是着眼于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那么,就都可能很好地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用得最多的是讲述法和讲解法。

只要教师讲解中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材料典型,并在关键处善于设疑,同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因此,是不是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精神。

2、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德育课程教学要富有启发性,必须先把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内容发掘出来。

为此,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有比较透彻的钻研和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哪些内容有启发性因素,即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原因、指出关系、判断是非等积极思维的。

然后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

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使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桃子”;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可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排除疑惑,启发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从根本上说,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一种十分主动、积极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觉悟。

要使学生能够进入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教学方法上的技术性、艺术性的处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必须体现一种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它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原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启发式教学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究其根本,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启发式教学只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其功效。

不然,即使教学方法处理得非常细致和艺术,如果教师就概念教概念,就原理讲原理,不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认识能力,不联系必要的感性材料和社会实际,那还是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4、要融洽师生关系,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的和谐统一。

这种统一要以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师生关系愈融洽,就愈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成功。

由于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要求师长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此,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自觉、愉快地充当学习主体。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可见,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也是德育课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客观要求。

[案例1]:

一次,在学习《水资源保护》问题时,有个学生说:

“中科院院士发出警告:

中国水污染将突破最后防线。

”另一女同学问:

“你有证据吗?

从哪知道的?

”男同学说:

“上网可以了解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老师马上说:

“好。

课后大家都去上网了解一下,把网上查到的资料中你最担心的1-2条信息保存下来,我们下次课交流。

”两天后不断有同学告诉老师他们找资料的情况。

下次课,同学们把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交流。

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查找本地资源的情况,再结合全国的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引起了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兴趣,于是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制定出研究的计划(包括主题、目的、步骤、成果形成、交流时间等)。

通过这样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有的同学在对青少年的水资源保护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青少年并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没有养成保护水、爱惜水的习惯,如洗完手不关水龙头。

还有学生写到:

每个人浪费一滴水,全国会浪费多少水。

有的同学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如“一桶水”的循环用法。

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内容和德育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为德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采用的方法还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的要求。

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因而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既包括教育者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方法;既有侧重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也有侧重于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

说理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道教育的基本方法。

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等形式。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讲授法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讲述、讲解和讲演。

“讲述”主要是客观描述事实,呈现知识、材料和观点,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讲解”是进一步分析、论证和说明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讲演”则是综合运用讲述、讲解等方法,采取演说或报告的形式,完整、深入地论证或说明某一问题。

讲演往往所涉及的问题较深较广,所需时间也较长。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

由于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讲”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所以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作较周密的安排,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

第二,注意学生的发动。

由于讲授法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导,所以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

应当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学生的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

第三,注意语言艺术。

讲授既以语言为主要媒介,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语言美的创造,力求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

讲授的声音在音高、音调与语速上都应注意合理设计,抑扬顿挫,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感。

讲授还应注意发挥姿体语言的潜能,使之与口头语言相配合,提高讲授的感染力。

同时讲授法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教育手段,例如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进行。

[案例2]:

教师讲授《分苹果的启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

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

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

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到: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

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

你们想要哪个?

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

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

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

“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

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也最重要的道理:

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这个分苹果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是教育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哈尔滨市中小学德育网)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要义在于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逻辑推演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问使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自己原来在概念和结论上的不周延或不合理处,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后者又称为“反话法”)。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所提问题应当指称明确、难易得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②所提的问题和针对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为提问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往往要求通过个别学生的提问达到教育全体的功效;③谈话要有—定的计划和步骤,同时要掌握好讨论进行的时间;④结束提问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对话法是直接来源于人文主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的一种较为现代的教育方法。

在对话法中,师生双方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关系中,是一种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表现。

对话法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平等地讨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价值说教。

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谈话法之外,还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广泛采用。

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其学习动机和潜能,具有较高的启发性。

但它也有耗费时间较多,且对教师的谈话技巧要求较高的局限性。

[案例3]:

和每位学生聊天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

的确,作为班主任要想所有的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敬爱与信任,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你平等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躬下身来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他们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每学期我给自己布置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和每位学生聊天。

每天课间或放学后,我都会主动邀请几位学生坐着和我聊聊天,话题主要是请他们给老师提提意见,对身边的发生的事发表一下看法,畅谈开心事,倾述苦恼事……对每位学生的谈话,我都十分专注地倾听;对每位学生遇到的苦恼,我像朋友样的给以真诚地帮助。

比如,与蔡可同学聊天时,他流着泪向我倾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原来是他一生下来上嘴唇就有些畸形,为此他感到了无尽的烦恼,有时甚至想到了自杀,因为在学校有不少同学给他取绰号,在家里父母常为他先天残疾之事抱怨争吵。

为了让蔡可摆脱烦恼拥有快乐与健康,我除了经常同他谈心,给他讲保尔、贝多芬、海伦、张海迪、史铁生等人的故事,还特意找了那些给他取绰号的同学以及他的父母一起交心。

一学期下来,蔡可的脸上终于有了自信而快乐的笑容。

当然在同学生的聊天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我与他们的“私下”约定,可以说一学期下来,我与每位学生都约定过,因为只要他们达到了约定的内容,就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比如当上杰出学生、班级之星、升旗手等。

正是由于我与学生谈话随意而宽松并真诚地为每位学生寄予同等的期望与爱,这就无形地就缩短了师生间心理距离,使我逐渐成为了学生们最值得信赖敬佩的朋友。

比如,张茂同我聊过天后,每天都要在小结本上向我提一个问题,而巫科同学则以聊天为素材专门写了一篇名为《美丽的聊天》的文章发表在了《金钥匙》报上。

当我生病时,有不知名学生以朋友的名义送来药;当当我处理问题不当时,有朋友给真诚地为我指出来……。

总而言之,与每位学生聊天,受益最大的其实是我,因为经常同学生们真诚而平等的交流,不仅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认识了自我,与孩子们有了心灵深处的沟通,能洞察到他们的观点、态度和内心活动,摸清他们行为表现的内在原因,随时反思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为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且最让我幸福的是身边多了几十个最纯真无邪的朋友,时时都能给予我鼓励与鞭策,使自己愈来愈真切地感受教育的无穷魅力,并深深地爱上她。

(初中班主任网)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的主题要切合学生道德发展和实际生活的实际,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第二,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之外,需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

教师应当做到循循善诱、“导而弗迁”。

第三,讨论法作为一种训练道德思维的方法,其目标主要在于通过论辩或思考的过程求得问题的澄清与解决,教师的注意力应当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上。

[案例4]:

我是一位班主任,在做班主任工作中,总结出一条经验:

遇事,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看看。

你或许认为这不是什么经验,没关系,我只是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听听,如果你有时间,就麻烦你帮我总结。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艳阳天,生物老师到我班来上课,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起来。

原来,生物老师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袄,头上戴着厚厚的棉帽。

肯定是生物老师故意出洋相,学生们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上课了,生物老师那声音真不敢恭维,听起来吃力,还有些奶奶腔。

学生们觉得奇怪,忍不住又大笑起来。

几个班干部有些明智,慌忙要求同学们不准笑,可班干部偏偏也管不住自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不想笑,又真好笑,我们还是跟着大伙笑了。

”这堂课,生物老师上得很吃力,学生们却乐颠颠的。

   第二堂课是语文课,我要求学生用“奇怪”造句时,一位学生居然这样造句:

“我们的生物老师很奇怪。

”我当时真想直接批评这位学生,可又觉得不对,还是忍了下去。

   下午,有节班会课,我有机会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

   学生们都喜欢参加讨论活动,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普遍认为,事情是老师引起的,肯定是老师的不对。

于是,我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哄笑,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习委员王晓萍立刻有反应,她满脸涨得通红,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错了,这样做不尊重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