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5653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docx

限时提能练之专题五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

10、11

12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4

7、8、9、12

(1)、13

5、6、12(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17·山东济南模拟)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

A.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

B.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

C.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

D.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

B.冰川萎缩,雪线不断下降

C.热量改善,生长季节延长

D.冻土南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1.D 2.C 第1题,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从而空气稀薄,进而光照强但气温低;且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降水较少,因此高原内部多荒漠。

第2题,地壳隆升属于岩石圈运动,与全球变暖无直接因果联系,选项A错误;全球变暖会引起冰川消融萎缩,雪线不断上升,选项B错误;热量改善,生长季节延长,选项C正确;冻土北移,生物多样性增多,选项D错误。

  (2017·湖南益阳调研)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及积雪分布图。

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地最有可能(  )

A.位于非洲B.位于欧洲

C.位于南美洲D.位于澳大利亚

4.图中自然森林是(  )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常绿阔叶林

5.①~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3.B 4.A 5.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坡雪线高于西坡,说明西坡为迎风坡,南坡雪线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山地位于北半球,C、D错;海拔2300米左右出现积雪,说明该山地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因此A错,B正确。

第4题,由于该自然森林往上是灌丛草甸,结合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可知应为针叶林,A正确。

第5题,根据等高线分布,②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利于积雪堆积,因此厚度应最大,B正确。

  (2017·陕西西安模拟)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

图甲为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乙为取自美国两地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乙中Ⅰ、Ⅱ两种土壤分别取自图甲中的(  )

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D.乙地、甲地

7.形成Ⅰ、Ⅱ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植被D.地形

解析:

6.D 7.C 第6题,从图乙中Ⅰ、Ⅱ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大,而丁地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疏,不可能有这么厚的有机质;丙地是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植被稀疏,也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有机质;乙地是温带草原,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甲地属于温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多集中于土壤表层。

故选D。

第7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所以形成Ⅰ、Ⅱ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植被。

  (2017·石家庄模拟)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

“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回答8~9题:

8.田晓同学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

9.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黄壤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解析:

8.C 9.D 第8题,根据作文中描述,该地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布,田边种植桑树,池塘中养鱼,塘边种甘蔗,是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景象,应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选项C正确。

第9题,结合前面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选项A、B错。

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耕作土壤是水稻土,选项D对。

黄壤、黑钙土、红壤是地带性土壤,不是耕作土壤,选项C错。

  (2017·湖北武汉模拟)读“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①的正确内容是(  )

A.降水增加,蒸发减弱

B.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C.降水增加,蒸发加强

D.降水减少,蒸发减弱

11.图中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

A.植被B.水文C.地形D.降水

解析:

10.B 11.A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由植物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引起,从而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第11题,从图中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该地核心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而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减少,从而导致径流、蒸发等因素的变化,因此居主导地位的是植被。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16·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如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8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8分)

解析:

(1)题,观察该半岛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该山地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大。

(2)题,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说明该地区适宜动物生存的条件恶劣,主要从气温、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

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故甲地是熊易出没的地方,也就是鲑鱼溯河流而上的必经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8分)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10分)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8分)

13.(2017·山东烟台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6分)

(2)比较甲图和乙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8分)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6分)

解析:

(1)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度和降水量有关。

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雪线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差异。

(2)题,垂直自然带谱的比较主要从自然带类型丰富程度、基带差异、同一类型自然带海拔高低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答案:

(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基带为热带雨林带,故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6分)

(2)差异:

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8分)

(3)差异:

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

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6分)

三、优选题(共10分)

14.(2017·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0分)

材料一 公元3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

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

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材料三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

(1)说明材料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4分)

(2)楼兰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关系如何?

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解析:

(1)题,注意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说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2)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4分)

(2)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类活动起到加剧作用。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