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5140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2步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第2步专题十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三

 知考情·明考向

高频考点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一个中心:

高考都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对该部分展开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

2.重点呈现:

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二战后政府职能的变化

1.从考查内容上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仍侧重于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政策或外国名人对苏联领导人采取的一些政策的评价上

2.从考查形式上看:

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仍将是命制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最佳呈现形式。

隐性介入社会热点,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正确地利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的问题以及苏联的农业政策留下的经验教训与三农问题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借鉴为主:

近几年的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着眼点通常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现代经济建设提供的借鉴和教训

2.重点呈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

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

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胡佛的自由放任

(1)自由放任: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否决国会救济方案。

(2)关税壁垒:

1930年胡佛大幅度提高关税,其它各国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

(3)杯水车薪:

1932年为连任总统,向大企业、大农场进行救济,对缓解危机杯水车薪,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

————————————————

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国经济的变化会迅速波及全世界。

(2)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

二、罗斯福新政

1.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

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等等。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经济管制。

(3)调整农业政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3.影响

(1)积极:

①直接影响:

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②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③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2)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

一个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两个阶段:

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

三项内容:

救济、复兴和改革。

四项措施:

整顿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

————————————————————————————————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②为克服70年代的“滞胀”现象,美英等国逐渐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背景:

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③利弊:

对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繁荣,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发生。

3.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

———————————————————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三个阶段。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

[经典考题领悟好]

[例1] (2013·天津高考)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

抓关键:

图示显示1933年美国汽车产量大大下降,结合经济危机的原因,可知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造成了上述现象。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

选项

读懂图表信息,美国汽车产量1929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

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影响。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购买力下降,A项正确

B

错误

选项

汽车产量下降是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厂家生产能力下降表述错误,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政府限制汽车生产是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时间不符,排除C项

D

错误

选项

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卖不出去,导致价格下降,而不是汽车销售价格上涨,排除D项

[例2] (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1950~1989年美国。

抓关键:

图中②时段是1970~1980年,正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时期。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

选项

图中②时段是1970~1980年。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A项正确

B

错误

选项

美国“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黄金时期”,排除C项

D

错误

选项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高分障碍要清扫]

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1.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政治机制上:

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2)经济体制上: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3)社会保障机制上: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

(4)经济思想上:

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

2.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生产关系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争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验教训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科技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

社会因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

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

二、必须明确的2对关系

1.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有序性和社会性。

(2)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将生产技术改造社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预测押题不可少]

1.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

“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

”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情景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解析:

选B 根据“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股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如此少的钱能买走汽车,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故排除A项。

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故C项错误。

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D项错误。

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故B项正确。

2.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

“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

”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

选D 材料的观点是一方面要解决普通民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人吃闲饭”,由此可以排除C项。

兴办公共工程刺激了就业,从而保障了工人的生活,故选D项。

3.下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

它反映出(  )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C.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解析:

选B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经济得到持续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干知识要记牢]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普遍义务劳动。

(3)评价: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1)功绩:

成为工业强国,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

———————————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背景

20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下台后,国内经济混乱

措施

(1)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2)扩大农庄的自主权

(3)开垦荒地

(4)下放中央企业管理权

(1)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企业自主权

(3)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总体上看,苏联的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解决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没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

[经典考题领悟好]

[例1] (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抓关键:

注意材料中所反映的政策变化,从“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到认为是“正当”的贸易。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

选项

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之为“正当贸易”。

即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A项正确

B

干扰

选项

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且与题干材料不吻合,排除B项

C

干扰

选项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

D

干扰

选项

余粮征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例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1931年斯大林执政时期。

抓关键: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表明斯大林试图以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迅速增强国力。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错误

选项

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比西方国家落后,要求10年内赶上先进国家,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排除A项

B

正确

选项

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C

错误

选项

193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取消,“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的表述错误

D

错误

选项

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以后逐渐被取消,排除D项

[高分障碍要清扫]

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

新经济政策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新经济政策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2)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尽管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但是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

评价:

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

领域——农业、工业,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评价: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

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

1.苏联(俄)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的关系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措施。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苏联的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关系

(1)斯大林模式是同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

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预测押题不可少]

1.“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

”对上述言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2.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

这揭示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C.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36年,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但也日益显露出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端。

3.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彻底恢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进一步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解析:

选B 本题注意选项语言的准确性,赫鲁晓夫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也不能说彻底恢复农民生产自主权,而只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以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史观其实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多棱镜,五光十色。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史观范式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1.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以近代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

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

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