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4835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docx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体系评析《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

文章加入时间:

2007-3-1510:

34:

00

由徐颂陶和罗洪铁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一书,近日已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的专著,系统全面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产生、主要内容及重要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创建于19世纪中叶,在150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原创阶段:

在马克思、恩格斯浩繁的著作中,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源头,具有重要的原创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挖掘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丰富发展阶段:

列宁、斯大林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把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运用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开拓创新阶段: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毋庸置疑,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作者开拓性的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内容的归纳、提炼与把握,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背景下。

全书用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13个专题,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的显隐交织,历时态与共时态交互,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图景,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

今天,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的丰富发展,已经构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内在联系严密、极具科学性指导性的理论宝库。

因而有其主要特征:

(1)时代性。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都以宽广的眼界审视当时革命和建设,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才问题,因而充满着各个时代的精神和特点;

(2)创新性。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始终。

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3)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充满着实践精神,并渗透在各个方面。

(4)战略性。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过程中就把人才问题作为战略问题提出来,他们总是把干部人才问题作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形成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学说著作,有助于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才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观和非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区别,有助于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体系。

全书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线,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清晰的纵横脉络,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才思想的继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又体现了该书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的驾驭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据中国人事报)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告诉我们什么

用户:

丁磊日期:

2004-5-2610:

04:

10点击:

1059次

宋士昌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马克思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并把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到全人类谋解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创立了“共产主义”的人才观。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始至终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和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才观。

  毛泽东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用“为什么人的问题”统帅整个人才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探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创立了“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观。

  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反对人才观上的教条主义,把“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的全过程,创立了“实事求是”的人才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指针,依此确立新时期人才素质的标准和依据,划分人才的标准和类型,搞好人才的培养、考核、选拔和使用。

在此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创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大人才观。

  二、科学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发展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一,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本力量。

当前,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及作为其载体的人才已成为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与科教兴国密不可分。

第二,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

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占领人才高地,更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第三,人才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拥有优秀人才,拥有尖子人才,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继续背负着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是将之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既要形成人人都可成才的局面,又要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努力使我国的人才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要在落实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实践的指导,还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才队伍。

因此,我们在学习、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时,必须时时刻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动态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是?

 

答案:

回答人:

邓小平人才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把“三个有利于”作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的标准,不拘一格地为社会主义事业选拔人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

(一)恢复和发展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是在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但是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人才工作的干扰下,我国的人才工作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偏离了原来的路线。

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选拔干部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将政治上的“红”与业务上的“专”对立起来,对社会主义的人才工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重新提出人才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大胆改革,辩证地看待“红”与“专”的关系,为人才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1.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人才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也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武器。

但是,真正在实践中确立和始终贯彻这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却是很不容易的,它是我们党在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早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但直到延安整风运动才彻底清算了对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的王明错误思想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中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我国的人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取得了包括人才工作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胜利。

但是,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l0年中,党的各项工作背离了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人才工作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四人帮”大搞“左”倾路线和以人划线的宗派主义,在干部队伍中也形成一种唯上不唯下、唯书不唯实、唯人不唯真的虚假作风,严重腐蚀了干部队伍,使人才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变得混乱不堪。

我们党在“文革”之后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是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步的,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判了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重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明确要求,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

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这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大发展,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因为,一个人思想不解放,束缚于各种旧的条条框框之中,只能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和思想懒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墨守成规,绝不会去主动创新。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说: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又说,“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社会主义事业就有失败的危险。

这就是说,解放思想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也就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只有人的思想解放了,才能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新时期的主导力量和骨干力量。

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新时期的基本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全新的局面,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人才队伍茁壮成长起来。

这是我党在人才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2.把人民的评价作为选拔干部的依据。

选人用人问题,历来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一件大事。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选好人、用好人?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

这就是说,人民公认原则是对党的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是选好人、用好人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各级党委今后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现在一些地方或单位,选人的视野窄、圈子小,群众参与程度不够,仍然是当前干部工作中要解决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的习惯于在少数人中选人,依靠少数人选人;有的虽然也讲发扬民主,但缺乏具体措施和必要的手段;有的形式上听取了群众意见,却没有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使用、提拔干部时,还是由少数人或个别人说了算。

加之考察不细,致使个别干部选得不准,甚至让一些坏人钻了空子。

选人用人是关系全局的大事,我们党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选人用人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就是最根本的一条。

毛泽东同志曾就前苏联赫鲁晓夫集团脱离群众的修正主义做法指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

也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

毛泽东同志说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当然在选拔干部这样关系党兴衰成败的大事上更要听取群众意见,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干部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注意“社会公论”作为选人用人的一条重要要求体现在《决定》中,这是完全必要的,十分正确的。

因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所有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因此,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优”与“劣”、“升”与“降”的评判权,应当在于人民群众。

列宁就曾指出:

“群众有权为自己选择负责的领导。

群众应当有权撤换他们,群众应当有权了解和检查他们活动的每一细小的步骤。

群众应当有权选拔任何工人群众担任领导职务。

”所以说,承认人民群众选用干部的权力,依靠人民群众选人用人,这不只是个干部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改完善了《宪法》,健全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陆续制定并实行了《选举法》、《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人民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总结形成了民主推荐即双推双考、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途径,逐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干部考察、识别、评价工作的参与程度。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我们党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党培养选拔这样一大批干部,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是做不到的。

3.对“又红又专”人才标准的重新界定。

知识分子应该走又红又专的道路,首先是由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红”与“专”的本意是要求人们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精通本职工作和专业知识。

“文化大革命”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渐渐地把“红”与“专”理解为“红”与“专”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要“专”就是不“红”,“红”与“专”只能讲一点。

l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多次讲到人才必须是“红与专的统一”。

“红与专的统一”是邓小平反复阐述的重要人才观。

邓小平同志认为“红”与“专”是现代化人才的两个基本方面的素质。

“红”主要指“政治标准”、“世界观”是属于德的范畴。

邓小平同志说:

“毛泽东同志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鼓励大家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

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

”另外,“红”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认为,“红”不是说大话,讲空话,而是一点一滴的言行。

“有人连续奋战七天七夜,那正是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忘我精神的崇高表现。

”应该说是“红”的表现。

特别是在受到迫害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技术工作”,这样的行动更是难能可贵的“红”。

邓小平同。

志还指出:

“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具备很多政治理论知识或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

”这些并不是“脱离政治”,并不影响科技人员的“红”。

最后,“红”还表现为强烈的革命事业心,科研人员把“全副身心投入”事业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攀登科学高峰”,这也是“红”。

“专”主要指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真才实学”,才能、本领、经验、水平等等,从狭义上讲,也就是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属于才的范畴。

在十年“文革”期间,“红”与“专”关系问题被搞得混乱不堪。

林彪、“四人帮”的反动政治立场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将“红”与“专”赋予确定的内涵和属性。

“‘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把既无知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

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的颠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

”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个情况,针锋相对地指出:

“白是一个政治概念。

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

”除此以外,“努力钻研业务”的,甚至“思想上作风上有这样那样毛病的科学技术人员,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不能称为白”。

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

“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辛勤劳动,怎么是脱离政治呢?

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分工的。

各行各业的同志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立场的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这不但不是脱离政治,而且正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认为,“红”与“专”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能认为“红”与“专”不分主次可以相互代替,“红”与“专”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红”与“专”具有统属性关系,“专并不等于红”,“红”与“非红”是决定事物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

“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

”其次,“红”与“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指出: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

”他还进一步指出:

“红一定要专。

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

”最后,“红”与“专”是可以统一的,也应该统一,有了“红”与“专”的统一,便是一个现代化的人才。

邓小平关于“红”与“专”统一的人才观论述,从理论上澄清了被林彪、“四人帮”弄得混乱不清的一个重要的人才理论问题,恢复了毛泽东人才思想的本来面目,而且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两者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赋予了它们以新的内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二)提出新的劳动观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任何物质生产除了需要体力劳动以外,同时也需要智力劳动。

在革命战争年代,反对旧社会对人的蔑视和纠正革命队伍中“见物不见人”等错误观念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多力量大、热气高”等等在观念上集中反映了这种历史性进步和人民革命的精神面貌,但是,社会发展到当代,这种观念也有局限性。

它只重视人力、数量、集体,而没有强调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没有突出脑力劳动和开发智力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蔑视人才的个性、特长、价值,压制、打击、摧残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荒谬的程度,智力劳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不到体现。

据此,邓小平指出:

“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还提出: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这可以说是关于知识和人才观念的一个革命性转折,是一个新阶段开始的重要标志。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提出,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突出强调脑力劳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社会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所不同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不同。

人类最初的劳动基本是“手脑合一”的。

生产力发展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四化”的进展,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了,单纯凭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逐步减少,体力劳动者日益知识化。

脑力劳动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人阶级和劳动者队伍中知识分子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在增加。

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突出强调了“社会分工的不同”在知识分子和体力劳动者区别中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脑力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在于:

仅仅是分工的不同,工作岗位的不同,劳动方式的不同,劳动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比重不同,而没有劳动地位的差别和对立,更不具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剥削阶级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体力劳动者是处于阶级对立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划分有“阶级”的因素。

江青一伙错误地理解并夸大了这一论点,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阶级对立,其用心是险恶的。

邓小平同志说,“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

在这里邓小平明确表示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也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脑力劳动不仅仅是劳动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劳动,这是因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比在创造性、个体差异性、劳动的复杂性与连续性上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一般说来,体力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量上,而脑力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质上,创造性就是它的生命。

一个科学家可能长期没有创造出可见的财富,但是,一旦有所突破,不仅会使物质财富飞跃增长,而且将丰富人类的精神文明宝库。

其次,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注重个体的劳动。

体力劳动者个人的技艺和劳动态度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大机器生产中,体力劳动的动作一般是规范化了的,个体差异的表现会受到集体劳动相当大的限制。

脑力劳动则不同,它在现代条件下,尽管集体性有所加强,个体差异仍相当明显。

这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尤为突出。

脑力劳动不能像体力劳动那样搞规范化,即使是集体协作,还是要以个人钻研、个人创造为基础。

因此.正确处理脑力劳动中的个体性同集体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既要组织好必要的协作,又要重视发挥个人的特殊作用,没有个人的独创性,协作是搞不好的。

最后,脑力劳动具有连续性和比体力劳动更复杂的特点。

一般说来,体力劳动以量计算,是可以随时中断、随时恢复的,脑力劳动则不然,如果中断,甚至稍有干扰,思想的火花就可能骤然熄灭。

在复杂性方面,体力劳动的对象相对固定,具有简单重复的特点。

脑力劳动的对象则多变,它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将其综合和深化。

所以,马克思把脑力劳动称之为复杂劳动,以与简单劳动区别开来。

由于脑力劳动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必须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工作条件来保障其顺利实行。

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并要求各行各业的领导都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他指出:

“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搞上去,还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

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识分子问题,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是知识分子问题的核心理论。

深入研究、准确理解邓小平同志有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述意义十分重大。

只有从理论上确立人才问题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问题,才能保证四个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指出:

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l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再一次鲜明地指出:

“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这就是说,我国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