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464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docx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归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中华文明的开篇

(1)政治:

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三个阶段:

王位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度都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

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形成;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民族:

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4)思想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2.重点记忆内容

(1)商鞅变法的影响。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认识。

(3)《诗经》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夏、商、西周的都城位置都在今陕西境内。

(2)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两周、春秋、战国。

(3)西周中后期,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都较突出,加剧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4)春秋时吴国开凿运河邗沟是为了攻打越国,吴越争霸。

(5)鲁、齐、宋、晋都是春秋时期山东境内的重要封国。

(6)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夏朝的建立。

国人暴动即奴隶暴动。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性质相同。

(8)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9)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即集体所有。

(10)“春秋无义战”,因而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1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也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秦汉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封建大一统

(1)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得以确立。

(2)经济:

新的赋税制度开创了以人丁为主征税的先河:

陆上和海上丝路开辟,对外贸易开始。

(3)民族:

边疆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

(4)对外:

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形成。

(5)文化:

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2.重点记忆内容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评价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2)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

(4)秦汉文化的特点、造纸术发明和外传的意义。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灵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用于灌溉。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

(3)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的范式都是圆形方孔。

(4)汉武帝时,刺史是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5)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打通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西汉时,中国与朝鲜、日本、印度、西亚、欧洲都有直接往来。

(8)太初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都编定于西汉时期。

(9)西汉时,纸已经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0)西汉长安民俗生活情景已出现吃葡萄、放鞭炮、烤甘薯。

(11)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设西域都护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与西域的威胁。

(12)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

(13)地动仪是预测地震的仪器。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国家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

(1)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大融合;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2)经济:

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民族: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科技成果成就突出;文学艺术成就斐然。

2.重点记忆内容

(1)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六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曹魏时,翻车、水碓、水磨都广泛用于农业灌溉。

(3)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4)魏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风俗画为主要内容。

(5)《齐民要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书,最早提出重农抑商。

四、隋唐

1、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空前繁荣。

(1)政治: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繁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3)民族:

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以唐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交流;中国文化圈形成。

(5)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2.重点记忆内容

(1)隋统一的原因。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

(4)隋唐科举制创立的进步作用。

(5)唐朝对外交通路线。

(6)扬州的经济地位。

(7)莫高窟的特点、历史价值。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隋朝大运河中段折而向西是因为战乱。

(2)隋朝因农民起义直接推翻而灭亡。

(3)江南经济开发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陕西乾陵是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合葬墓。

(5)贞观之治是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6)三省六部制是一种民主制度,历朝基本沿袭。

(7)唐朝科举考试明经主要考诗赋,进士主要才经义。

(8)隋、唐两朝“以庸代役”都没有年龄限制。

(9)唐朝交通要道上的私家店肆、城市中的邸店和柜坊都是早期银行的雏形。

(10)唐朝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11)东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王朝的版图是8世纪前期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12)唐朝的对外交通,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韩国、日本、波斯湾。

(13)唐朝时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4)科举制度的实行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即士族的衰落,庶族上升,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关系的变化。

(15)吐蕃归唐朝中央政府管辖。

(16)火药是唐代发明的。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阶段特征

基本特征: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全国统一。

中央集权加强。

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

封建政治改革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扩展。

(2)经济: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3)民族:

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4)文化:

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交融,丰富多彩,鲜明时代特征。

2.重点记忆内容

(1)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失败原因、认识。

(3)元朝大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表现。

⑷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外传意义。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北宋分割宰相军权的是三司使。

(2)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各州设通判。

(3)宋辽澶渊之盟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事占有绝对优势。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宣政院是专门管辖西藏的地方行政机构。

(5)元朝时,台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归属福建行省管辖。

(6)《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文集。

(7)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8)庆历新政是以理财为中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发生在宋仁宗年间。

(9)宋辽、宋夏、宋金三次议和,宋朝都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10)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发明的是木活字。

(11)宋金绍兴和议后,黄河流域归南宋统治。

(12)“岁币”两宋政府对辽、夏、金战争赔款。

六、明清(鸦片战争前)

1.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明

清时期。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

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辽阔版图最终奠定,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4)对外:

一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对外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中外差距拉大。

(5)科技文化:

承古萌新。

总结性、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一方面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文艺繁荣、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

2.重点记忆内容

(1)明清极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内容和影响。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缓慢的原因。

(4)明清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以及对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辖。

⑸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局限。

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内容和影响。

4.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文字狱是清朝特有的一种现象。

(3)康熙帝“更名田”开始改变我国土地制度。

(4)元朝宣政院和清朝理藩院都直接管理西藏地区,拥有直辖地,所以职能完全相同。

(5)乾隆帝平定了回部回族人的叛乱。

(6)明清时期产生了科技巨著,表明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7)明清之际的传教士来华与晚清传教士来华都有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以配合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

(8)明清五军都督府有调兵权、掌地方军权。

(9)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专门的特务机构。

(10)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是在燕王朱棣时期。

(11)建立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改族名满洲都是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12)康熙帝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指内阁、南书房、军机处互相制约。

(13)明清之际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

(14)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一是禁止和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中国出口商品,二是关闭通商口岸和禁止对外交易。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阶段特征

基本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列强侵华:

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进行经济侵略。

侵略范围主要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逐步向内地深入。

双重影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主流。

(2)抗争与探索:

内容:

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侵略;人民群众自发反抗;农民革命运动高涨;新思潮萌发。

特点:

主体是农民阶级,旧式农民革命,又体现新的时代特色。

反封建反侵略结合。

开始向西方学习,并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政府统治:

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动摇抵抗到妥协勾结。

(4)社会变化:

政治上: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发生变化。

经济上:

中国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