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书笔记.docx
《《西厢记》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读书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厢记》读书笔记
《西厢记》读书笔记
1 读完西厢记,总有一种时代感很接近的感觉。
曲中崔莺莺,张珙,红娘等角色一点儿都不像古代人。
这些人物的开放程度甚至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元代之所以出现如此开放的角色,应该是元代是外族统治,不太受旧礼教约束的结果吧!
同时,这是因为中国在元代已进入传统礼教社会的中叶,年青的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哑嫁已经唾弃,并对自由恋爱及婚姻响往不已吧!
这份鼓动对身在现代自由社会的我都感到震奋!
现今的社会当然比中古时代或近代更为开放和自由,但实际上现今社会并不是完全开放的!
排斥姊弟恋,同性恋和「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强的规条仍是社会的主流。
现今社会亦不是完全自由的!
婆媳翁婿纠纷,政治婚姻等封建产物亦是屡见不鲜!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鲜明的主张下,这些开明的主人翁变得勇敢,进取。
当中红娘更是一个代表性人物,红娘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
奴婢不再是俯首称臣,任人鱼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剧人物,红娘一身伶俐,直爽,泼辣,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无助,孤苦无依的奴婢形像!
这种具开创性的人物形像确使人心悸!
亦正因为这种划时代的人物风格,才能使西厢记历久而常新!
内容感想:
中国的元曲与欧洲的歌剧,非洲班图人的皮鼓舞以及波尼里西亚的巫舞祭不同,是糅合了中国和西域的文学作品,既是歌,更是一个从散文,传纪体过渡到小说的中转站。
内容严谨详尽,远比欧洲的歌剧如《罗密欧与茱丽叶》,《戒指王》,《十二夜》,《歌剧魅影》来得精细。
可知真正的元曲,可以长到数天才能演完,亦可以短至区区一个时辰就结束。
元曲兼有细致工笔,亦有言简意深的特徵。
而西厢记亦是如此!
对於张生与崔莺莺的相知相惜相恋相爱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但又达到传神的效果。
而在两人的感情以至其相恋艰难的情节以及对自由恋爱的诉求却用不少笔墨所述。
这亦是元曲比上述三者更能吸引我的原因!
音乐的引入,广义的「说唱」的引入,弥补了语言的局限性给戏剧造成的损失。
《西厢记》中「说」与「唱」交叉出现,交相呼应,堪称「说唱」在戏剧中应用的典范:
[寄生草]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觑聪云]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内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
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并下]
这是第一本第一折结尾处的场景。
见到崔莺莺第一面后便魂不守舍的张君瑞当即作出了放弃赴京赶考的决定,请求在寺中住下,从而有了以后的故事。
这一幕中,「说」的部分承担了情节的发展,修辞朴实而精练;「唱」的部分渲染了人物的复杂情感,用词夸张,生动。
[寄生草]中渐渐远去的香气和佩环声构造了一个粉红色的背景,观音之比从侧面烘托了莺莺的美貌,跟传达了张生的爱慕,[赚煞]中以铁石人作夸张,大好春光为反衬,更突显了张生心中的不安与期待。
夸张的用词辅以音乐,将张生的心态勾勒得惟妙惟肖。
总结:
总括而言,西厢记作为元曲,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明的人物性格,详略得宜的内容剧情,独特的半歌剧形式,澎拜的思想,使人们(包括我)都被其俘虏了!
2 寻本溯源,《西厢记》的蓝本原始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之所以没有如《西厢记》一般名冠天下,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结尾,在《莺莺传》中,张生因为功名迷失自我,抛弃莺莺,这样一个曲终人散的凄凉结局着实让人不忍,然而我们并不能怪元稹的不通情理,因为他是在写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悲情诗人只应让我们无限包容和怜悯,不过一切才只是开始,因为元稹过后还有王实浦。
王实浦所生活的时代,小说取悦的对象只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这样淳朴的民风里,人民总是希望一个最为圆满的结局,《西厢记》便由此应运而生。
《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
张生、崔莺莺、红娘和老夫人,仔细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剧本中竟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哪怕是那个谎称张生抛弃莺莺的小舅子,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小无赖。
而剧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障碍,虽然这只是作者为了体现张、崔两人爱情的忠贞,但剧中情节入情入理,事实上,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老夫人的顽固,而是整个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崔莺莺才会对张生的爱意半推半就,犹豫不决,而老夫人也会对张生这样“倒插门”的女婿极力阻挠,然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战胜了老夫人的偏执,战胜了封建礼义的压力,这在现实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可能的喜剧竟然逼真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无疑是偌大的封建社会下的暖色幽默。
细细品读《西厢记》,会发现其中有三处点睛之笔,即“张生的迂”,“红娘的灵”和“老夫人的精”,说张生迂,不是因为他机智不足,学识不广,而是完完全全被莺莺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如,刚一见到红娘,便急切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完全一副相亲的模样,xx的自尊早已被他丢到脑后了,实在是可笑的可爱,再说“红娘的灵”,说起红娘,早已成了一位热心的媒婆,可以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之中没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怕是难以长久的,而剧本中最为出彩的一幕便是红娘和老夫人的斗智,在这一幕中,将红娘与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最后红娘说服老夫人,也是剧本中张、崔爱情的转折点,然而说到“老夫人的精”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了阻止张生,老夫人竟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足以看出老夫人的精明老辣,让人佩服。
3 窃以为每种文字都带有难以言表的美。
英文往往华丽细腻,面面俱到,偶缀一小词却能令人心下震撼。
读英文的境界以“入”为主,顺着枝枝蔓蔓寻觅下去,也许就在某个分枝处开出一朵玲珑的花来。
而中文,朦胧化境,简洁质朴。
沉吟数句,必要举眉沉思,回味无穷。
放下书卷,或嗔或笑,或怒从中生,或心下戚戚。
如此沉醉飘逸之感只有古文才有。
今读《西厢记》,只觉曲词华美,诗意氤氲。
格调有如花间美人,鲜丽明艳,不愧与红楼合称文学双璧。
元曲之妙在于它融音律乐曲,唐诗宋词,传奇小说于一体,天然生成别样情趣。
而西厢的语言“以绚丽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感人于悄然之间”。
时而清幽,时而浓艳,时而缠绵,时而飞扬,真真千般秀丽,万种风情。
于此记下佳语数句,以便诵吟:
楔子: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初见:
尽人调戏,(身单)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对诗: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春愁: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相思:
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幽会:
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
意悬悬业眼,急攘攘情怀,身心一片,无处安排;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琥显得红白。
下香阶,懒步苍苔,动人处弓鞋凤头窄。
离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
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
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
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
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
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
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
珍重千万!
”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
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
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
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
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
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
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
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
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
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
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
“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
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
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任。
4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
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
“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
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其次为价值。
从古至今,从内由外,都对《西厢》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
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
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千古第一神物”。
另外,更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化工之作”,“王实甫《西厢》,千古绝词”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
乃至于国外,也把《西厢》推举到一个高峰。
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
“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
”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
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
《西厢》的曲牌、词牌、平铺和旁白,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视觉冲击”,就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
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即:
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口中之香,实为书中之味也。
王伯良言:
“《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
”在此,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香浓的曲子,共大家赏玩。
张君瑞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
“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小桃红]上言道:
“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
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
剔团鸾明月如悬镜,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则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
”又一篇【混江龙】上说得好: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
我读《西厢》的感受,也仅此而已。
我只以我的观感把《西厢》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去体味,去享受。
5 近日,在老大的推荐下,读了元代王实甫所著的古典戏剧《西厢记》。
之前没有完整地读过,只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中学时也学过《长亭送别》这一章节。
如今细细品读之后,被张生和崔莺莺那种超越时代的敢爱敢恨,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深深折服。
剧中,张生和崔莺莺从相遇到相知到私定终身再到终成眷属,两人所见次数并不多,可以说每一次见面都是电光石火般地心灵碰撞,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深层次的对话,每一次见面都折射出了如彩虹般绚烂,华丽,艳美的光芒!
第一次见面,是张生前去欣赏普救寺美景,无意中遇见了容貌俏丽的崔莺莺。
纳兰性德有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张生的这惊鸿一瞥,使得他不由惊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正如王菲在传奇中所唱: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这就是一见钟情的魅力!
于是,张生满心欢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就恳求方丈借宿普救寺,住进了西厢房。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是偶然,那么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就是张生刻意为之。
张生打探到了莺莺会在后花园里烧香,于是偷偷观看。
“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二次见到莺莺,张生只觉“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蝉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
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
”此时的莺莺在张生眼中无疑是完美的,甚至近乎神圣!
张生既为表露自己也有试探莺莺之意,随即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
莺莺听罢马上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一唱一和之间,高山流水,琴瑟相合,两人顿生惺惺相惜之情。
莺莺转身回顾,张生笑脸相迎。
此刻,月朦胧,花无影,唯有甜蜜与芬芳在四周升腾,弥漫。
爱情的小火苗已熊熊燃烧,大有燎原之势。
6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
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
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
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读完西厢记,总有一种时代感很接近的感觉。
曲中崔莺莺,张珙,红娘等角色一点儿都不像古代人。
这些人物的开放程度甚至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元代之所以出现如此开放的角色,应该是元代是外族统治,不太受旧礼教约束的结果吧!
同时,这是因为中国在元代已进入传统礼教社会的中叶,年青的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哑嫁已经唾弃,并对自由恋爱及婚姻响往不已吧!
这份鼓动对身在现代自由社会的我都感到震奋!
现今的社会当然比中古时代或近代更为开放和自由,但实际上现今社会并不是完全开放的!
排斥姊弟恋,同性恋和「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强的规条仍是社会的主流。
现今社会亦不是完全自由的!
婆媳翁婿纠纷,政治婚姻等封建产物亦是屡见不鲜!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鲜明的主张下,这些开明的主人翁变得勇敢,进取。
当中红娘更是一个代表性人物,红娘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
奴婢不再是俯首称臣,任人鱼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剧人物,红娘一身伶俐,直爽,泼辣,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无助,孤苦无依的奴婢形像!
这种具开创性的人物形像确使人心悸!
亦正因为这种划时代的人物风格,才能使西厢记历久而常新!
7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
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1000字。
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场。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的崔莺莺内心十分痛苦,历经苦心刚刚获得的爱情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这是一种什么“恨”呢?
在莺莺看来,有情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举案齐眉,卿卿我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之,“但得一个并蒂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休要说什么“金榜无名誓不归”!
这是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封建陈腐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的颠覆,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崔莺莺还有一层忧虑:
张生一旦高中,会不会另攀高枝?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所以郑重嘱咐张生: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莺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在那个时代,富易交,贵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乱终弃”的流氓行为还被认为是“善补过”。
在莺莺看来,自己对张生的深情不应该被辜负和背弃,而要得到对等的回报,这实际上是一种捍卫人格尊严和要求平等的思想,这也是对传统的不满和抗争,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心声。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弃名教纲常和利禄功名,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纵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爱起来了。
他们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到月下吟诗、互通款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胆热烈的行为,不知使多少卫道士咬牙切齿、胆战心惊,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为之击节,为之陶醉,为之神魂飞越。
即使在今天,《西厢记》仍然让人心领神会、激动不已,让人认识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认识到束缚心灵、摧残人性的势力是多么的可鄙和可憎,认识到幸福可以,应该和必须去争取——丢弃各种陈腐的观念,摆脱各种心灵的枷锁,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严而斗争!
8 人们谈起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就不得不说梁祝、罗密欧与茱莉亚、牡丹亭和西厢记了。
而《西厢记》作为反封建礼教的代表,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谈起古人的爱情观,今人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古板”“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诚然,封建传统中礼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国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爱情为封建礼教所扼杀,只得饮恨终生含恨而终。
但《西厢记》让我们耳目一新,精神一震。
张生与崔莺莺相遇,相会,相恋,相爱,一波三折,最终越过那堵封建礼教之墙,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我们现代所谓的“x丝”看到了癞蛤蟆迟到天鹅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说《西厢记》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书籍。
先来说说张生与崔莺莺的相遇。
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x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一日,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
一段美丽的爱情就从游玩开始了。
好的爱情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悲剧的爱情是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张生很幸运,猜中了结尾。
当然那傻小子的傻气很令今日我辈的羡慕,现在你敢跟街头一不认识的美女要电话号我不奇怪,你要是敢一直跟着人家不被当做变态那我就要拜你为师了。
再来说说相会到相恋的过程。
一天,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傻气又犯了,硬着头皮溜了进去。
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夫人和小姐准备进香了。
张生想:
“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
随即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不得不说古代的女孩太好骗了,一首小诗,夜夜苦读就能让她倾心。
当然,这也是由于青年男女间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处。
产生爱慕之后,他们就开始欲拒还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
这中间红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劲儿没有计划的张生跟那想越界又过不了自己内心礼教那关的莺莺小姐,我看悬。
红娘的敢爱敢恨、直爽率真颇有江湖儿女的风范,这种气质就算是现在的女性也并不是都有。
再然后就是孙新虎想要抢莺莺,张生找自己哥们救了莺莺,老夫人却反悔自己说出去的话。
依我的看法,老妇人反悔的很合情理。
老夫人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