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4349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 人教版.docx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4.1温度计

课型

新授

知识

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教学用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烧杯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

让学生体验水的冷热

问:

只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

合作探究

一、温度计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测量工具------温度计。

出示自制温度计

问:

能否用这只小瓶分辨出哪杯水温度高,哪杯水温度低?

师演示,将小瓶先后放入热水中和冷水中

问:

怎样用小瓶测出温度值?

发放实验室用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总结: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体温度计里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比如,体温计),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实验室用的常用温度计)

过渡:

温度计上的符号C或℃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

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我们来研究摄氏温度。

学生体验:

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水柱高低变化的原因,得出它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回答:

刻上刻度就可以

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泡、毛细管、温度计内的液体,刻度和符号)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摄氏温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6页至77页摄氏温度部分

问:

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25℃怎么读?

-12.5℃怎么读?

三、温度计的使用

出示三种常见温度计

问:

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总结出正确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体温计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8页最后2个自然段

问:

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比较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这样的特殊结构导致了体温计有怎样特殊的用法?

五、科学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部分

课堂小结

1、温度计的原理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思考回答问题

了解小资料中自然界的一些温度通过讨论将空白填上

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思考:

1、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2、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讨论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并汇报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了解不同温度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比较三种温度计的构造和量程、分度值的区别,分散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体会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内练习: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约是-88.3℃,读作()

A、-88.3度B、摄氏-88.3度

C、-88.3摄氏度D、88.3摄氏度

2、家庭用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       )

A、0℃~100℃          B、35℃~42℃  

C、-10℃~100℃      D、-30℃~50℃

3、某体温计的示数是38℃,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

A、37℃和39℃B、38℃和39℃C、37℃和38℃D、37℃和37℃

4、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

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

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

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

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一、温度计

1、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2、单位:

摄氏度℃

3、测量工具——温度计

1、原理

2、结构

温度计:

3、正确的使用方法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4.2熔化和凝固

授课人

王存英

知识

技能

1、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

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海波(或碎冰块可以替代)蜡温度计烧杯试管水铁架台细沙酒精灯湿抹布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配音乐:

冰雪融化,细雨绵绵,大雪纷飞,雾和雾散去,秋霜,露珠,地上的水变干等。

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一、物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

讲解:

1、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师演示使用酒精灯,强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3、使学生明确:

(1)研究对象是海波和蜡

(2)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3)实验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

(把装有一些海波或蜡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或蜡均匀、缓慢地加热,

欣赏自然景观,感受自然界中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列举熔化和凝固现象的例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

 

观察课本图4.2—1实验装置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部分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部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强对物态变化的直观感受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

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或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几次.填入表中.)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指导学生画出熔化曲线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物理含义

三、熔点和凝固点

像海波这样,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像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有没有固定的熔点。

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如课本图4.2—5甲

总结: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师:

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

我叫海波,现在我的体温正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

总结: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思考:

北方的冬天,为什么要在菜窖里放几桶水?

课堂小结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有没有固定熔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分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记录实验数据,小组成员注意分工

在课本图4.2—2和4.2—3上描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画出熔化曲线

AB段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BC段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是否对海波加热?

CD段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学生记忆课本列出的晶体和非晶体

思考:

EF段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FG段呢?

GH段呢?

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思考“想想议议”第二个问题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的熔点也是海波的凝固点,固体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就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达凝固点时,放热就凝固。

使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图象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相关物理规律的能力

学习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利用逆向思维推出液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课内练习: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D.冬天,湖水结冰

2、冰的熔点是0℃,则0℃的水()

A.是液态B.是固态

C,是固液共存D.前三者都有能

3、如图四个图象中,表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的是()

课外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观察分析下面的图象,该物质的熔点是多少?

AB段、BC段、CD段、DE段、EF段、FG段是什么状态?

是吸热还是放热?

温度怎样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1、定义

固态

2、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的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4、晶体的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6、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4.3汽化和液化

授课人

王存英

知识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

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难点

水沸腾实验的观察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了去了?

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外壁会“出汗”,这些“汗”是从哪里来的?

指导学生做课本“想想做做”

讲述: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一、沸腾

汽化有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

让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探究水的沸腾

问题:

1、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缓?

沸腾时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2、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3、水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

4、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会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

归纳总结: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沸腾现象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

怎样设计能既节能又节省时间?

学生按图4.3-2安装实验仪器

分组进行实验,依据师提出的问题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在图4.3-3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

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解释实验中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到液化的过程,得出液化的概念比较自然

学生回答的不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图象能力

通过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在实验时有目的的观察,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蒸发

问: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盘子里的水,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时水是怎样发生汽化现象的呢?

介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问:

平时怎样晒衣服干的更快?

归纳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总结: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引导学生列表格比较蒸发和沸腾,(从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发生的位置、发生的剧烈程度、温度条件、自身温度变化等方面)详见教师用书175页

三、液化

问1:

冬天,人说话时从嘴里冒出的“白气”,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外壁的“汗”,早晨草上的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问2: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什么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介绍: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是汽化的反过程,液化放热。

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的更严重。

四、知识拓展

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和STS内容

课堂小结

1、汽化和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和不断吸热;

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有制冷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4、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学生猜想

举例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学生回答,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做实验,课本89页的“想想做做”,体会手背的感觉,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解释课本图4.3-5中的现象

学生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学生回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学生回答,压缩体积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了解火箭燃料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和STS内容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体验观察并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便于提升到理性认识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出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内练习:

1、下列现象是汽化现象的是()

A.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B.夏天洗过的衣服变干

C.冰棍化了D.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2、水壶中的水沸腾后,仍放在火炉上加热,此时壶中水的温度将()

A.升高B.不变C.忽高忽低D.降低

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以后()

A.一定能沸腾B.一定不能沸腾

C.水继续吸热一定沸腾D.无法确定

4、夏天扇扇子或吹电扇,人感到凉快,这时因为()

A.扇扇子使空气的温度降低B.扇扇子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有降温作用

C.扇扇子带走了周围的热量D.扇扇子使人体血液流动加快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B.冬天的早晨大雾弥漫

C.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深秋的早晨草上的露珠

6、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将蔬菜入冰箱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7、液化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气体打火机就是在常温下用的方法使可燃气体液化的。

课外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2、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的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

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的难受,这时往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

那么,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解除烫感呢?

4.3汽化和液化

沸腾

汽化方式

蒸发

液态←→气态

降低温度

液化方法

压缩体积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4.4升华和凝华

授课人

王存英

知识

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热水、冷水、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题2:

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教师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得出,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合作探究

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

指导学生:

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

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引导学生分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问:

碘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碘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

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

总结: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固体

液体气体

学生思考,举例

学生将物态变化图示补充完整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

 

学生回答,说明理由,固态碘放入热水中变为碘蒸气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的猜想

利用图示将物质三态六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类比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分析现象,培养能力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1、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

2、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3、樟脑丸变小了

4、灯泡内壁发黑

5、霜是怎样形成的

6、固态清香剂消失

7、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三、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干冰的用途例如:

1、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料变质。

2、人工降雨。

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3、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4、现代医学“冷冻疗法”,使部分组织(如疣子)迅速低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效果。

四、知识拓展

1、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2、阅读“水的故事”填写水的三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课堂小结

1、升华和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4、物质三态六变

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过程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课内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

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水结成冰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3.寒冷的冬天,在玻璃门窗上常常会结出冰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4、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用的弥漫的白色烟雾,仿佛仙境一般,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

A.某种燃烧物所形成的烟气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霉””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形成的“雾”

5.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粹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拢的人造“雪景”这是因为__________.

6.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