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4086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docx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

【篇一:

许小年:

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

【篇二:

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

许小年:

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

政府“4万亿”计划是十足的饮鸩止渴

收入分配恶化,消费不可能成为增长新动力

中国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充其量是鸦片

动辄国有化是强盗逻辑,保护产权不能半遮半掩羞羞答答

国企垄断资源只能暴富一批人,恶化收入分配

好企业不会被冬天冻死,企业家应少关注宏观政策

最近一段时间,从宏观数字上和企业层面的感觉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在2009年的强劲反弹后,经济这么快就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需要怎样去应对?

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一、告别旧模式

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常规的经济景气循环三年繁荣,三年平平,然后一、两年的衰退,再进入下一个繁荣期。

现在的中国经济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周期波动,不要以为熬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自动恢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就像病菌不断繁衍,超过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的临界点,人就病倒了。

看上去经济增长的骤然减速是外因造成的,实际上外需的萎缩只是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的和体制性的,宏观政策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刺激需求,经济都不可能复苏,只有当重启改革时,我们才能看到希望,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转变增长模式,才能改正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潜力已被耗尽,强弩之末,不透鲁缟,这就是我们面前的尴尬现状。

为什么说是强弩之末?

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时间,我今天只讲两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有两大基础,第一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第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低成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由于成本低,企业可以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盈利,再用利润去投资,进入新一轮的扩张。

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可以吸收从农业转移过来的富余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的稳定。

第二个基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起码是足够的需求,吸收和消化投资所形成的产能。

如果企业仅仅是高投资、低成本地进行扩张,找不到相应的市场需求,部分甚至全部投资就无法回收,企业发生亏损。

如果投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企业的亏损就会转化为银行坏账。

在过去的十年间,企业之扩张速度如此之快,投资增长速度如此之高,产能形成如此之迅速,但没有出现过剩产能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坏账,就是因为还可以找到尚未饱和的市场,看上去似乎是无穷大的市场需求支持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支持了投资的高速增长。

现在这两个基础都不存在了,或者更准确一点讲,这两大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很快都将不复存在。

没有了这两个基础,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就无法持续,若不转变增长模式,经济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滑。

成本永久性上升企业不能再靠低成本扩张

成本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大致分这样几类:

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技术成本,这些成本都出现了永久性的上升。

第一,原材料和能源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国内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都跟不上了,我们不得不在海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从海外进口能源,特别是石油,原油进口超过了国内消费的50%。

石油、铁矿石、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由于进口量大,现在中国需求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两大推动力量之一,另一个是美国的货币供应。

凡是中国经济传出好消息,经济增长速度高的时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定涨。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跌。

中国需求足以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悖论: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一定会继续上涨。

最近大宗商品价格为什么回落?

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原油价格下来了,铁矿石价格也下来了。

自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就上了一个历史新台阶,价格将来会波动、回落,但是已无法回落到中国加入wto之前那样的水平。

我们的企业将面对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因为中国的需求实在太大了,不仅国内供应无法满足,连世界都感到难以满足。

第二,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

随着经济的增长,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呈现趋势性、而非周期性的上升。

讲劳动力成本,首先要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刘易斯拐点”。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可以使企业迅速地积累资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企业的利润就比较高,利润积累转变成资本,完成一个国家工业化。

等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基本完成以后,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乡村廉价劳动力供应接近枯竭,“刘易斯拐点”就到来了,今后工业、商业、城镇经济要发展,就要在城镇地区招收工人,就不得不提供更为优厚的薪酬和福利。

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了甚至过了“刘易斯拐点”,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劳动力成本将摆脱缓慢上升的长期趋势线,呈现出加速上升的势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2.3亿,平均每人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2次,夫妻分离,父母和子女分离,他们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农村老弱病残留守。

过去60年的经济建设,前30年靠工农业“剪刀差”,剥夺农民,积累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

后30年靠农民工,靠农民工牺牲他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欠中国农民的实在太多了。

现在农民工的下一代不愿再过他们父辈的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果就是没有廉价劳动力可以利用,低成本扩张的模式碰上了无

法克服的障碍。

第三项成本是土地。

低成本的土地也越来越少了,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

土地成本持续上涨的原因更多是制度性的,暂且不论制度是否合理,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迹象,只要现有的体制不变,土地价格以及大家非常关心的房价就会继续上涨。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毫无疑问都是成本的增加。

为什么土地成本会继续上涨呢?

原因在供给这一方。

政府垄断了一级市场,“18亿亩红线”不许碰,再加上土地财政,造成了土地供应的刚性,供给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价格上涨就是必然的结果。

需求来自于哪里?

城镇化、人口和收入的增加。

中国的城镇化远未结束,无论是商业用途还是居住,都需要开发更多的土地。

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改善居住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都在上升,供给跟不上的话,价格当然还会上涨。

我经常讲一句话,中国的楼价和地价不应该这么高,但是还会更高。

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应然问题和实然问题。

应然讲的是应该怎样,实然说的是实际上会怎样。

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可利用的土地这么多,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土地盖房子,而且盖楼房也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地价和房价本来不应该这么高。

但在现有的制度下,土地供应被人为地压缩,地价和房价还会更高。

第四项是不断增加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曾经是无形的或隐性的,现在正在很快地显性化。

过去企业投资扩张,可以忽略环境成本,现在不行了。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已到了极限。

从厦门、大连开始,到最近的什邡、启东,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信号:

以牺牲环境和民众的健康为代价来追求gdp,这条路走不下去了。

环境成本过去由民众来承担,民众权利意识的兴起使这项隐性成本迅速显性化,现在要由企业和政府来承担,起码是分担。

我想再强调一遍,在上面提到的几项成本中,除了大宗商品有可能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发生波动,其他大部分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而非周期性的。

不要幻想这一段高价过去之后,会有一个低价时期的到来,不会有的,企业不能再靠低成本进行扩张。

即使西方经济恢复,外需也不可能达到2008年前的强度

除了成本,市场的制约也使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你再投资,形成更多产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卖给谁呢?

市场在哪里?

中国的人均gdp居于世界平均偏下水平,但产能有多少个世界第一?

钢铁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水泥、玻璃、电力、煤炭、电视、冰箱、手机?

?

,生产能力和国民购买能力严重地不匹配。

供大于求、国内购买力落后于供给能力的种种迹象早就出现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经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短缺经济很快转变为过剩经济,到2000年前后,国内市场已无法消化日益扩大的产能。

幸好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延长了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寿命,出口暂时掩盖了过剩产能问题,我们靠海外市场维持了七、八年的高增长,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从数据上看,2001年出口出口占gdp的22%,到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这一比率上升到36%。

可以说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因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

金融危机之后,外需退潮,国内过剩的产能水落石出,过剩到什么程度?

我们拿不到准确的数字,各个行业也不一样,总体上大概有20%~30%左右吧。

随着经济的下滑,产能的闲置比率会进一步提高。

那么是否等到外需恢复,闲置产能再开动起来,我们很快就可以重回过去的

老路?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世界经济的衰退和欧洲政府的债务危机将是旷日持久的。

欧债危机还在发酵,两三年内我们看不到欧洲人摆脱债务泥潭的希望。

和我们一样,欧债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也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德国人和欧洲央行的救援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欧元的解体也不是灾难的结束,欧洲人有没有决心告别福利国家,能不能忍受财政紧缩的痛苦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中国,这意味着起码在两三年内,我们不能指望欧洲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已到了谷底,再坏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它什么时候复苏,依然是一个问号,因为它也有它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过度负债。

美国经济要想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必须清理过去的债务,这恐怕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如果我们画一个沟的横截面图,美国人在沟底,欧洲人沿着左边沟壁向下滑,滑到了中间,中国经济则在左边的沟沿上,正开始往下滑。

日本经济没什么大的变化,二十年都是这样,坏不到哪里去,好也好不起来。

我想强调的是,即使西方经济恢复了,外需也不可能达到2008年前的强度。

这是因为西方经济的复苏也将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的恢复。

2008年以前的外需是西方国家货币发行过度造成的,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西方经济复苏后,不能想象它还会执行像过去那样松宽的货币政策。

如果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不会达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上,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政府“4万亿”计划是十足的饮鸩止渴

大家都知道,为了“对冲”外需的下降,我们在2009年推出了“4万亿”的计划。

其实“4万亿”只是个代名词,政府强力干预经济、拉动内需的一个代名词。

2009和2010年,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资源,现在找不到准确的数字。

财政新增的投入,1万亿至2万亿可能是有的;2009年新增贷款10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8万亿。

在这两年间,总的资金投入大概有20多万亿,政府占大头,民间也有一些。

如此大量的投入,仅仅换来几个月的反弹,兴奋剂的药效很快过去,经济再次下滑,而且是带着更为严重的病症往下滑。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是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

你“4万亿”投下去,又投到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过剩产能,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这是十足的饮鸩止渴。

这个“4万亿”还打乱了企业的预期,那时有多少企业感到欢欣鼓舞,说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好时机,争着抢着上项目,增加投资,唯恐赶不上这班快车。

结果怎么样?

从担心踩空到追加投资,现在深度套牢。

所以我们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干预打乱了企业的预期,打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现在企业家碰到我都问:

“政府什么时候放水?

”我说你问这个干什么?

还想再被套一次吗?

在一个强势政府的国家里,政策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家眼睛盯在政府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家如果总想着怎么把准政府的脉搏,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而是在经营传统的农业。

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靠天吃饭。

优秀的企业不是靠天吃饭,而是旱涝保收。

企业如果每天都在猜政府下一步会采取什么措施,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经营计划,这个企业就危险了。

老天不下雨,今年干旱,农业没收成,企业可以没有收入吗?

从“4万亿”一出台,本人就持反对意见,因为这4万亿的绝大部分是投资,而中国经济的问题正是投资过度,形成了太多的过剩产能。

大家看到了媒体的报道,明明知道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政府还是批出了上百亿的钢铁投资项目,得到

批文的地方政府官员手舞足蹈,“吻增长”(亲吻增长)。

这个批文是什么?

是死亡通知书。

钢铁行业产能大量过剩,现在又上一个大钢厂,这不是找死吗?

但是为了拉动当年gdp,各级政府的行为超短期化,没人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着想。

方向错了不改,反而越走越远。

“4万亿”扔下去,连基础设施都过剩了,高铁过剩,公路过剩,机场过剩。

过剩的标志是什么?

没有自我循环、独立运营的能力,离开了政府的补贴和不断的外部融资就活不下去。

高铁的状况大家都知道,曾经被媒体欢呼为一项伟大的成就,如今是中国经济和纳税人的沉重包袱。

高铁没有独立运营的能力,需要不断注入资金,不管是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还是财政补贴,不输血就活不下去,这就是过剩的标志。

健康的实体一定有自己的造血功能,起码能够盈亏平衡。

收入分配恶化,消费不可能成为增长新动力

当投资驱动走不下去时,人们把希望又寄托在消费上。

想什么呢?

中国的消费者不是你家的佣人,平时不闻不问,干着粗活儿,拿着可怜的工资,房子起火要塌了,让人家冲上去扛大梁?

你以为消费者是谁?

消费可不是想拉就拉得起来的,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决定消费,并不是你出一个政策,提一个口号就能拉起来的。

在投资、外需没戏的情况下,消费能不能顶起半边天?

能不能够填补投资和外需留下的空白?

我的回答是:

不可能。

大家做理财,都知道有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你不理人家,从来没想着怎么提高他们的收入,现在要消费者去推动停转的轮子,这不是一厢情愿么?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间分配的变化,这张图是政府预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过去十几年间,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定地上升,从1995年的10%,增加到去年的22%,翻了一番还多。

谁说没有“国进民退”?

政府多收就意味着企业和居民少收,这不是国进民退又是什么?

这里的数字还只是预算内的收入,预算外收入每年都有两、三万亿,主要是卖地收入。

如果包括预算外收入,保守些讲,今天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应该接近30%,相当于改革开放前计划体制下的水平。

政府预算财政收入/gdp

这张图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

有人讲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原因,是有一个强势的政府,这话不符合历史事实。

改革开放30年,前15

年不是强势政府,

【篇三:

许小年对中国经济的分析】

许小年对中国经济的分析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宽幅震荡。

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应如何把握?

2008年7月5-6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在北京举行,众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将解析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向。

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精彩报道: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记得今年两会期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控制通胀已到关键时刻》,报纸对这篇文章也比较喜欢,赶在两会之前把它刊出去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引起重视。

现在恐怕社会上对通胀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异议了,通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头号的问题,不光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在短时间内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问题。

通胀也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依靠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繁荣之后现在碰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迫使我们思考经济转型。

过去我们讲经济转型讲了很多年,也是没有什么效果。

现在在通胀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转型,这个转型是非常痛苦的。

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模式不光是一个政策问题,不光是一个政府导向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有深厚的制度基础,要转型的话必须要改变它的制度基础、必须要进行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通胀会继续,通过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会继续我们会沿着过去的轨迹一直往下走到走不下去为止。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三部分:

第一、对于通胀性质的判断。

第二、对于通胀的展望。

第三、政策应对。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通胀会是2008年经济的第一难题,目前我们对经济的通胀采取了鸵鸟政策。

刚开始我们结构型通胀否认价格的全面上涨,我们说通货膨胀时间长了以至于我们忘掉了通货膨胀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叫通货膨胀,什么叫通货,通货是什么?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什么意思呢?

货币发的太多。

所以通货膨胀的提法本身就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发的太多它带来了价格的全面上涨。

所以你说结构型通胀这本身是自相矛盾,这是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的说法。

在大家的批评之下我们终于看到政策制定者不再提结构型通胀,这是一大进步。

在结构型通胀之后又有一个新的说法叫做输入型通胀,它是否认紧缩的必要性。

它说现在我们的通胀是有成本推动的、是有外界输入的。

言外之意这些外界的因素超出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所以我们无能为力,为政策上的不作为寻找理论依据否认紧缩的必要性,这都是非常有害的说法,耽误国家的经济大事。

为什么我们认为输入型通胀的说法是错误的呢?

从表面看通胀是输入的。

但是从外界进来的通胀压力都和中国有关。

所以你把它说成单纯的输入型通胀这是一个单纯的事物性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者我都不愿意称他们为学者,有很多文

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编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到最后耽误的是国家的事情、耽误的是经济全局的事情。

因为越是不作为、越是不采取措施,将来控制通胀的成本会越大,我们会看到越南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非常关注。

从表面上看我们目前的通胀确是是有成本推动、有输入型的一些特点。

如果我们看这两条线,蓝色是国际油价,红色是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我们看到这两条线高度相关,蓝色的上涨在宏观,红线的上涨在后面。

国际油价的推动使得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随着国际油价上上下下的波动,这是我们两大价格指数中在生产方最重要的,就是生产价格指数。

我们看一下cpi方面消费物价指数,在消费物价指数方面我们看到它最重要的推动力,实际上并不是南方的雪灾,也不是震灾、水灾,而是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这条蓝色是芝加哥的粮食价格指数,这条红线是中国的食品cpi。

我们用数据说话,你看这两条线你就知道中国的食品cpi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

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的ppi是由国际油价推动的,我们的粮食cpi是由国际粮价推动的。

粮食的cpi是国内的消费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现在食品开支占我们城镇家庭开支大概不到40%,而占农村家庭开支仍然是接近50%。

所以粮食cpi左右着中国cpi的走向,而粮食cpi又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

从这两张图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现在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的,因此它带有输入型的表面的特点。

但是下一步我们接下去问为什么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在最近几年暴涨呢?

为什么?

我们发现在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的暴涨的背后都和中国有关,现在我们先来看原油,美国的投行高盛对今年原油的预测是150美元,对明年的预测是200美元。

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去年当高盛报出了105美元原油的价格预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很少有人相信。

大家都在批评高盛你是做多仓的你当然要报高原油价格,它今年预测150美元很快将成为现实,最新的数字已经是143美元了。

他的预测明年是200美元,现在大家不敢不信,已经吃过亏了。

去年它报105美元的时候大家不相信,还有人跟他对着干,做空原油人损失累累,高盛在这个过程当中名利双收。

他的伦敦的石油分析小组现在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原油预测机构,原油研究小组去年的奖金是以亿美元计的,它为高盛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为什么他敢一再看多原油呢?

他在原油75美元的时候一路看多一直看到现在,仍然认为明年原油价格还会继续上升,原因在哪里呢?

最近原油的价格上涨我们做过一个统计的分析,发现大概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原油的供需全球范围内供需失衡、供不应求。

第二,美联储松宽的货币政策。

第三,大家都在指责的投机因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世界上出现任何经济问题我们都会把投机分子拉出来鞭打一顿,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找到的目标。

首先我们看需求,在需求中全球原油的新增需求已金砖四国为代表,而中国

占原油需大头。

中国对全球新增原油需求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了一半以上。

新兴市场国家在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他们的原油需求激增,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大概是1996年前后,我们原油基本上自给自足,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开始大量的进口原油,国内的原油已经不够使用。

进口的增长率到2007年为止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20%的原油进口的增长可以设想一下,原油并不是像我们的制造业一样,你投资能力就可以增加。

原油需要勘探,勘探了以后需要开发油田,一口井打下去能不能出油还不知道。

原油的供应跟不上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造成了供需关系的紧张。

现在原油的剩余产能在欧佩克国家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满足新增的原油需求这些产油国必须发现新的大油田,已有油田的产能已经发挥到了极限。

所以最近沙特阿拉伯召开了一个全球石油大会,他是真心实意的召开石油大会。

在原油价格暴涨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互相指责,欧佩克国家原油输出国指责美国的货币政策、指责国际上的石油投机;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大家互相指责。

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的情况是大家都有道理,大家都没有道理。

在需求方面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全球的需求增长已经超过了现有的产能所能支持的范围。

因此造成基本面上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我们看一看这张图就知道,这条红线是国际原油价格,蓝色的柱状是中国的原油进口。

大概从1995年到1996年前后,我们从原油的净出口国便成了净进口国,蓝色的住装表示的是进口的数量,到去年我们进口1.6亿吨原油,占全球原油消费的50%,也就是说现在国内一半以上的原油消耗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随着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这条红线不断的上升。

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原油价格还在20到30美元,随着中国进口的增加这条红线很快上到了100美元以上。

今年一到五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增速又是20%以上,如果你是原油期货交易上你做多还是做空呢?

我相信很少有人做空,大家都看这张图做多。

原油价格上涨的第二个因素是弱势美元,弱势美元又是因为美国的货币供应的增加,美元的供应增加、美元和其他的商品都一样当供应增加的时候价格要下降。

所以美元供给的增加导致了美元的弱势,美元汇率的下跌。

美元的弱势使得欧佩克国家遭受了损失,使得因为原油都是用美元标价的,而中东产油国他们本国的货币又跟美元挂钩。

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中东的产油国,当你的石油财富卖到世界上长由于美元的贬值而遭受损失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你会提高原油价格,用原油价格的增加来弥补由于美元币值的降低所带来的损失。

所以最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

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元跌多少油价就涨多少。

中东产油国可以通过提高油价来弥补美元贬值给他造成的损失,而我们是原油净进口国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越来越高的原油的美元价格。

蓝线是国际原油价格,红线是美元的汇率指数我们看这条线结论就非常清楚,美元越弱原油价格就越高。

所以这是原油价格暴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弱势美元,而弱势美元又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大家接着问为什么美国人乱发货币呢?

因为次贷危机,因为次贷危机造成了美国货币体系的振荡,因为次贷危机把美国经济带到了衰退的边缘,为了防止美

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不得不减息刺激消费、投资投资来挽回颓势的美国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