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742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docx

高二语文导学案廉颇与蔺相如

《廉颇与蔺相如》导学案

编写人:

冯洪忠康彤审核:

王善春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诵读法、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学习重点难点:

归纳重点词、句,如:

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

古今异义词:

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

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

完、急、破、归等;虚词:

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知识链接】

一、时代背景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

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三、《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是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记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

“表”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诸侯国间的各年(月)大事。

“书”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论述。

“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大功臣的事迹。

“列传”是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较知名的人士的传记。

这五个部分互相补充配合,组成一个整体。

《史记》的体例开辟了史籍的新面貌,为以后历代历史著作所取法。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司马迁,字,(今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家、_________家、_______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分、、、、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先生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给下列单字或加点字注音:

蔺()袒()瑕()镬()渑()

缶()驽()倨()佯狂()

列观()臣愿奉璧往使()缪贤舍人()

使其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

卒相与欢()刎颈之交()广成传舍() 

缪贤舍人()使人遗赵王书()

睨柱()秦王不怿()

5、归纳通假字

⑴可予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归纳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布衣之交

于是相如前进缶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二、整体把握

比比故事情节谁最熟悉

1、本文叙述了几个故事?

2、下面,请同学们来讲这三个故事。

【课堂探究】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

 

2、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二)渑池之会。

  5、“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6、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

请简析。

7、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际上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三)廉蔺交欢。

  9、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

(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0、研读三个层次: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

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

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③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课堂总结】

1.主题思想:

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分别找出蔺相如的对话和廉颇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拓展提升】

1、找出文中描写廉颇蔺相如最精彩的地方并进行赏析,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2、编写三幕课本剧,并进行排练表演

【总结反思】

 

《廉颇与蔺相如》课后训练案

编写人:

冯洪忠康彤审核:

王善春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

一、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顾

①相如顾召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

二、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7)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译文: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拓展延伸】

(一)阅读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做题。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

  A用手压住   B止住 C察看  D依照

  (2)而归直于秦()

  A归属   B归还  C返回 D通"馈",送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

  A现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B现在却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现在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D现在如果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这十五城。

  (2)而责璧与信。

()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二)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

  A一概 B一样C一经  D专一

  3、“智死必勇”的意思是()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文言虚词积累】

【以】

(一)介词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勇气闻于诸侯。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今以实校之。

余船以次俱进。

(二)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忽魂悸以魄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助词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逆以煎我怀。

【总结归纳】

 

意思:

史公说:

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

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

(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

(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

(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

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

“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

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

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

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

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

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

”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

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

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

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

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

“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凭着。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

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

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

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

因为,由于。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