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讲义.docx
《资本论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讲义.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论讲义
资本论讲义
资本论的特色及其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资本论》的写作及其伟大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巨著
《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实际上是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直到1883年3月14日为止,用整整四十年时间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尽艰辛的成果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研究和出版的著作
(四)《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五)《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六)《资本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经典
《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哪些原理呢,
第一,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第二,劳动力特殊商品原理,剩余价值规律,工资变动规律
第三,协作、分工原理,机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变动原理
第四,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积累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第五,资本循环原理,资本周转原理,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危机周期性规
律。
第六、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原理,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原理,土地价格变动规律
第七、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循环规律。
(七)《资本论》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南
(八)《资本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资本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资本论》是以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前提而诞生的
(二)《资本论》是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
(三)《资本论》是为实现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而诞生的。
第一版序言
(一)《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第7页第1段—第2段)
(二)《资本论》把最难理解的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点的原因(第7页第3段—第8页第2段)
马克思说: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但要完成它的研究目的与任务,还必须首先确定突破口,也就要确定从什么地方开始研究。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有许多,在众多生产关系中资本是统帅一切的核心范畴。
然而,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或表现形式)是货币。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代表,或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马克思这里指出的,是商品价值的完成形态。
就商品价值来说,没有人不知道,所以是“极其简单的,”可是要了解商品的价值及其表现形式货币和货币的起源,难度就大了。
其所以难度大,是因为,只有了解了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要由金银货币来表现,了解了货币是怎样产生的问题之后,才能了解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及资本为什么最先由货币来代表的问题。
所以,马克思就从这样一个最难理解的问
1
资本论讲义
题开始研究。
同时,对于货币的起源问题,“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
”即前人对货币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结果。
这也决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与货币开始研究的原因。
至于说到前人的没有什么结果,其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
1(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2(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3(而对资产阶级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
(三)《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第8页第3段—第11页末)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我在本书研究的„„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关系的典型地点是英国。
”具体说明:
A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我国学术界存在多种看法:
多数认为是指生产关系,有的认为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也有的认为是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还有的认为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何炼成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以雇用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实际上是指广义的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的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的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至于分配关系,是内在于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因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中央党校鲁从明教授认为:
第一,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
它是决定资本主义全部生产关系(广义)性质的内在基础,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关系是一致的。
第二,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三,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作为自己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的。
作为历史形成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产关系,但这决不意味着去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的运动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
何炼成等:
《资本论教学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鲁从明:
《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和伟大生命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B为什么要以英国为典型。
因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比较成熟,工人运动较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资料、思想资料、历史资料、统计资料都非常丰富;英国有古典经济学的成果可以借鉴。
2(以英国为典型的一般意义在于代表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英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各国,例如德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尚落后于英国,但它的发展趋势必然像英国那样,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就是马克思所说得那样,英国的今天就是德国的明天,英国的现在就是德国的未来。
3(《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本书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这句话的意思,根据列宁在他所著的《卡尔?
马克思》一书中的论述来看,是指
2
资本论讲义
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列宁: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
”(《列宁选集》,第2卷,第599页)
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
(四)《资本论》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第12页第1段—第2段。
(五)《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法:
马克思所讲的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虽然它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但却不是实在的物体,因此既不能用显微镜来观察其结构和运动,也不能用化学试剂对它进行化验,而只能靠人们的思维抽象能力。
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极其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其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舍弃其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性的认识。
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都是适用的。
2、唯物主义历史观。
“我的观点是: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概括,林岗等认为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变迁;二是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三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经济制度的性质;四是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肖殿荒《资本论》导读中指出:
按照列宁的说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其中的物质生产及其社会关系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及其社会条件。
曼德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卡尔马科斯》中指出:
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的贡献,除了他自己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以人类为出发点。
没有社会组织,人类就没法生存。
社会组织以社会劳动和社会交流为基础。
社会劳动总是产生在由历史形成的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之中,这些社会关系最总决定所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交流中的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每一种生产方式中,其基础(基本结构)是一系列特定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这一个复杂的上层建筑,它包括国家、法律(无阶级社会除外)、意识形态、艺术、道德等等。
除了无阶级社会,以某些主导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生产方式都具体表现在特定的阶级关系中,这些阶级关系最终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做出有关各自生存的抉择,个人所认为的利益以及个人的信奉和道德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对此并不加以否认。
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说的是:
(1)这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教育、主导意识和道德“价值”、物质条件所允许的行为差异等等)的支配;
(2)千万种不同爱好、利益和选择发生冲突的结果其实是一种社会逻辑学现象,而不是个人心理学现象。
在这里,阶级利益是主要的。
历史上还找不到一个统治阶级不设法捍卫自己的统治的先例,也找不到一个
3
资本论讲义
被剥削阶级不设法限制(有时还要取消)所受到的剥削的先例。
所以,除了无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征。
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的论题之一就是“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有其直接的经济和物质目的,这是一场分配社会产品的斗争。
3、阶级分析法。
政治经济学是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科学。
研究经济问题不能忽视和排斥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版跋文
(一)第二版跋文说明对《资本论》原文作了某些修改(第14页第1段—第15页第1段)
(二)就德国的历史情况看,《资本论》的诞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第15页第2段—第18页第4段)
1(在德国,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政治经济(资产阶级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是从英国和德国输入的。
为什么,当时德国经济落后,封建经济还占统治地位,还不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德国就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经济学。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面前,只能一直当学生。
因此,德国的教授只能站在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看别国的经济学,只能用德国统治阶级的官方文字(包括语言),去解释外来的科学,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本意就被歪曲了。
2(英国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能在英国产生,是因为当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且劳动者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不突出,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特别需要资产阶级经济学为经济发展在理论上开辟道路,扫清障碍。
为此,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也容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公正无私的研究。
3(等到德国经济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应该说,德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成熟面前,有了产生的条件。
可是,正是在这时,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尖锐化。
这时,德国的经济学教授再要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公正无私地去研究经济学,就没有可能了。
同时,在阶级矛盾尖锐化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公开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战斗口号,这是古典经济学就面临破产了,并被庸俗经济学(魏资产阶级利益公开辩护的经济学)代替了。
4(马克思也指出,虽然德国的特殊社会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独创成就的可能,但是没有排除无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可能。
正是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才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所以,《资本论》的副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对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反对或曲解《资本论》的驳斥。
(第18页末—第19页第1段)
(四)马克思创作《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方法(第19页第2段—25页末段)
1(对马克思应用的方法的理解较差者。
2(考夫曼对《资本论》运用的方法的评述。
(第20页第3段—23页第2段)
通过考夫曼的评述,可以总结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第一,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
第二,把社会运动看做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否认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的存在,
4
资本论讲义
认为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
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从这个观点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个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在
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辩证方法的本质区别,并概括了辩证法的本质。
3(马克思对《资本论》的辩证方法的具体运用的说明。
马克思在运用辩证方法时,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区别开了。
研究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到具体。
这里的由具体到抽象,是指从感性的具体出发,即对感性方面的具体材料进行周密的分析,达到抽象的规定,揭示出对象的本质;然后,又反过来由抽象的规定开始,经过综合过程再复制出理性的具体来,这个理性的具体已经把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了,即已经把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了。
进一步说,马克思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这个方法首先是收集大量的材料,然后加工整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从直观到科学的抽象;叙述的方法就是由科学的抽象到已被认识了的具体,也就是依据客观存在的真理,通过理论的叙述把研究对象反映出来,从而达到理论概括实践的目的。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一)前言(第47页第1段)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什么要从研究“商品”开始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第47页第2段—48页第2段)
1(商品使用价值概念
2(使用价值的质与量
3(使用价值只为商品等提供材料而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因为使用价值不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只是在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范围内,马克思才提到使用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第49页第1段—第54页第1段)
一、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即其实体是什么)
1(交换价值及概念(第49页第1段)
从分析问题的方法看,马克思运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就是从现象入手,然后引申出价值,其实体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
2(交换价值说明相互交换的商品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第49页第2段—50页第2段)
在这里马克思用了三个例子来说明等同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
3(相交换的商品之间的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第50页第3段—50页第5段)
指出交换的商品之间的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相互交换的两个商品(或使用价值)之外的第三者,也就是说共同的东西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
5
资本论讲义
4(相交换的商品之间的等同东西是抽象劳动凝结而成的价值。
(第50页末—51页第3段)
二、价值的量的规定性(第51页末—54页第1段)
1(商品价值量的计量方法。
(51页末)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2页第2段—第3段)
3(商品价值的变化(53页第2段)
(四)商品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54页第2段)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一)前言(第54页—55页第1段)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因素,因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就具有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在批判了亚当?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枢纽。
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不可能有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理论,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等等。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第55页第2段—57页第1段)
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55页第3段)回答了什么是具体劳动。
2(具体有用劳动的理论意义(55页第4段—57页第1段)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第57页第2段—58页第1段)
1(形成价值的抽象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质(指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一般人类劳动。
2(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劳动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与抽象人类劳动的统一(第58页第2段—60页)
第一,从使用价值与价值形成上看,异质(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条件,同质(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第二,统一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所回答的问题不同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下降的对立运动的根源。
第四,小结(略)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言(第61页第1段—62页第1段)
主要是讲研究对象和目的。
第一,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它作为价值的承担者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1段)
第二,研究对象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自然形式(物质形式),是一种“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相反,在商品价值这种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由于商品价值的对象性纯属一种社会关系,即它的现实的存在,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相交换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而,人们只能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去发现价值。
(第2段)
第三,研究目的是揭示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对货币形式的产生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未探索过。
马克思研究价值形式就是阐明表现商品价值的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
为此目的,首先必须从简单价值形式分析开始。
(第3段)
6
资本论讲义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首先,分析简单价值形式的重要性(本节第1段)
马克思这里原文告诉我们,分析价值形式,特别是货币形式,它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从简单价值形式分析开始,才能理解货币是怎样从商品交换关系中产生的。
其次,价值形式的两极及其不同作用和地位。
(第2段)
第三,价值形式两极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62页第3段—63页第2段)
它二者的关系是:
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
最后,价值形式两极的确定(63页第3段)
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若是表现价值的商品,就处于等价形式。
(2)相对价值形式
这里考察了相对价值形式的质与量两个方面,目的在于说明商品价值是怎样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出来的。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主要讲相对价值形式的质的规定性。
1(怎样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呢,(第63页开头—64页第1段)
马克思指出,要发现某个商品的价值表现,首先必须完全撇开这个价值关系的量的方面,而考察其质的方面。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考察方法恰与此相反,他们在价值关系中只看到两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而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以后,才能在量上相互比较”这个根本问题。
(64页第1段)
2(在价值关系中被看作在质上相同的两个商品,它们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64页第2段)
在20码麻布=1件上衣的这个等式中,麻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起主动作用,所以只是麻布的价值得到了表现,而上衣只是麻布的等价物。
在这个价值关系中,上衣就是价值的存在形式,是价值物(指价值的物质表现)。
上衣之所以是价值物,是因为上衣本身也有价值,否则上衣就不能用它的存在形式来反映(或表现)价值。
同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麻布,它的价值能够得到独立表现,是因为麻布只有作为价值,才能把上衣当作等价的东西,或当作能与它相交换的东西。
3(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相互关系才能表现出来(64页第3段—65页第1段)
马克思在这以前分析价值时(还没有涉及到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只是着眼于确定商品的价值的性质,认为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只说明了在商品的自然形式内包含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或是价值抽象。
“但是并没有使它们具有与它们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
”也就是商品价值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还没有取得独立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情况恰好相反。
价值的性质(抽象的价值)才取得了与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见第65页1段内容)
4(只把构成麻布价值的劳动的特殊性(抽象劳动)表现出来是不够的(65页第2段起到第3段)
这里是说,价值本身的表现问题还没有解决。
马克思举例说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是形成价值的东西,但它本身还不是价值。
它只能在凝固的状态中,即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
因此,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现为人类
7
资本论讲义
劳动的凝结,就必须使它表现为一种“对象性”(即客观存在的性质),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5(小结(66页开头—67页)
第一,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在商品的价值关系中(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66页第1段—2段)
第二,当麻布与上衣相交换时,商品价值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就由麻布自己说出来了。
(66页—67页第2段)
a(为要说明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麻布就说,上衣只要与它相等,从而是价值,就和麻布一样是由同一劳动构成的;
b.为要说明麻布的价值形式不同它自身的自然形式,麻布就说,价值看起来像上衣,因此,它自己作为价值物就同上衣相像。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价值有质的规定性,也就有量的规定性。
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在于要说明价值与价值表现是有差别的,价值表现在量上是有变化的。
1(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指要表现价值的量)(67页第4段--)
例如,在20码麻布=1件上衣的交换关系中,上衣不仅表现了麻布的价值,而且是用1件上衣(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了20码麻布的价值量。
2(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67页末—69页第2段)
3(小结(69页最后一段)
(3)等价形式
1(等价形式的性质(70页第1段——第3段)
2(等价形式的特点(71页第2段——73页第4段)
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71页第2段——72页第3段)
第二个特点:
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72页第4段——73页第3段)
第三个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73页第4段)
3(对历史上最早分析过价值形式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评价(73页第5段——75页第1段)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第一,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本节开头第1段——第2段)
第二,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对立转化为外部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76页第2段)
第三,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它会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76页第3段——77页第3段)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第一,同简单价值形式相比,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在质上所具有的特点(78页第1段)
第二,同简单价值形式相比,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在量上所具有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