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377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docx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

生物化学中的小故事序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学,且与临床的联系十分密切。

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生化相关,有的是因为生化学的改变而导致疾病,有的则是发生疾病后续发了生化学的改变;有的是因为体内物质的量、活性、部位、组成的改变引起疾病,有的则是外界环境诱发了体内的变化等等,因而学好生化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生物化学有趣是因为,人体就似一个小宇宙,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没有穷尽,就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没有穷尽一样。

宇宙中虽然有几百万种生物,但在这些生物中有些是相同的,如都是由20种氨基酸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也相同,遗传密码又都相同,不论是单细胞的大肠杆菌还是伟大的人类,合成乳酸的酶却都相同……可见,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生物应是同一祖先。

    生化是有趣的还在于尽管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未知数还很多,并层出不穷。

从大的方面来讲,生命的起源、老化、思维学习、记忆等,人们的所知甚少,有些问题好似解开了疑团,但新的问题又出现。

人们在认识了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后不久,又建立遗传的中心法则,但是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又面临了一个“脱DNA”的年代,即从DNA游离的年代,如,一个人体虽然只有一种DNA,但RNA却有多种,mRNA、rRNA、tRNA、snRNA、miRNA……,从RNA可以合成DNA,DNA的合成要先合成一个RNA引物,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肽链的生成是由RNA所催化……,生命的遗传可借助RNA。

宇宙生命的起源人们也主张先有RNA,后有DNA。

在认识了DNA之后,RNA又凌驾DNA之上,重要性远超DNA,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

遗传中心法则要变,遗传的物质基础要变,基因表达的概念要变,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认识生命真谛的征程上永无休止。

   生化是有趣的还在于,它的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的,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能上课时全告诉大家,如Sutherland第二信使的发现,人们已清楚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人们也知道血糖升高前糖原分解,糖原分解前有磷酸 化酶,然而在Sutherland之前没有人去想,肾上腺素与磷酸化酶间会有什么关系。

他想到了,并设计了实验证明了肾上腺素可直接活化磷酸化酶,从而建立了第二信使学说。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事物突破的关键,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设想,在前人基础上的设想,并且勇于实践、研究、探索,所以我们收集了这些小故事,希望有助于大家的创新思维。

 

Krebs发现的三羧酸循环至今没人能改动一笔

 

     克雷布斯(Crebs)是伟大的,因为他在32岁时发现了生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而在37岁时又发现了重要的三羧酸循环。

他之所以伟大还因为他所发现的三羧酸循环已过了近一个世纪,至今我们所用的教科书上还是他当时发现的那般模样,没有人能改动一下,是那么经得起岁月和历史的考验,尽管生物化学已进入了分子时代,但三羧酸循环,作为代谢的经典,仍在每个人身上、细胞内运行,而且是1937年发现至今仍相同的运行。

他的伟大还在于,因为三羧酸循环不仅是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供能的途径,也是脂肪、氨基酸在体内氧化的共同途径,它也是三大营养素在代谢上相互联系、相互转变的途径。

他的业绩也以另一个角度告诉科学工作者年轻是多么重要,尤其在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征途上年青的科学家是一支生力军。

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他们身上。

 

      他是如何发现三羧酸循环的呢?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三羧酸循环:

  

     他的成就就是继承了前人工作的结晶。

早在1910年就有科学家利用组织的匀浆对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进行了比较,发现乳酸、琥珀酸、苹果酸、顺乌头酸、柠檬酸等都比较能够迅速的氧化。

进而在1937年有科学家发现由柠檬酸氧化可生成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顺乌头酸则是其中间产物。

在此基础上,Krebs发现柠檬酸可经过顺乌头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而生成琥珀酸。

因已知琥珀酸可经过延胡索酸、苹果酸可生成草酰乙酸,这样就使从柠檬酸→→→到草酰乙酸间的关系已经清楚。

之后,Krebs又发现了一个极关键的反应,就是在肌肉中如果加入草酰乙酸便有柠檬酸的产 生。

由于这一发现使上述8个有机酸的代谢呈一个环状的关系。

由于当时已知在无氧的条件下从葡萄糖可生成丙酮酸,所以Krebs当时认为,丙酮酸在体内可与少量存在的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之后柠檬酸在生成CO2不断放出氢的同时经一系列变化生成草酰乙酸。

由此便可完全解释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机制。

在此同时,Krebs又证明了在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经氧化分解,在生成CO2及水的同时并释放出能量。

至此,一个完整的三羧酸循环途径诞生,而至今尚无人能推翻和改变这一代谢过程。

在人们感叹之余不由得由衷地对他的洞察力所折服。

 

      Krebs:

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德国希尔德海姆(Hildesheim)犹太血统。

父亲是一位耳鼻喉科医生,他在1919-1923年曾先后就读于德国的格丁根、弗赖堡、柏林大学,1925年毕业于汉堡大学。

而后作为193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的助手直到1930年。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渡过了充实、有意义的5年时光,并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因其犹太血统而受迫害逃亡至英国,并获剑桥大学硕士。

1935-1945年先后任谢菲尔德大学药理讲师及生物化学教授。

1952年起任牛津大学的生化教授。

1981年11月22日在英国牛津逝世。

Cori夫妇同获诺贝尔奖

 

                              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在糖酵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称为Cori循环,因为是由Cori夫妇发现的。

 

 

 

 

       Cori(Carl Cori)于1896年12月5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父亲是位生物学家。

Cori夫人也是生于1896年,是8月15日,也是在布拉格,她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位化学家。

他们夫妇相逢于日尔曼大学,这是一所历史相当悠久的大学。

在这里,她入学的第一天,这位性格活泼、褐色头发的漂亮学生就吸引了一个优秀的小伙子的目光。

从那时起,他的眼光就始终没有离开过她。

后来他们成为同时获得博士学位,一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妻。

大学毕业后就业非常困难,他们曾向荷兰政府多次申请工作的机会,但是屡遭拒绝。

就在他们绝望之时,美国纽约州布法罗恶性肿瘤研究所的所长盖洛德来到维也纳,他本来想在德国选几位科学家,在友人的推荐下,Cori接受面试。

盖洛德回美国不久,就给Cori寄来了聘书。

在美国,这位捷克人精明强干,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并在去美国半年后为Cori夫人找到了一个化验员的工作。

      在美国他们不但有先进的技术和条件,当时美国的生化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他们至少有选题的自由,如鱼得水,为他们后来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他们的合作可谓“雌雄一体”。

开始他们研究肿瘤的诊治。

当时他们的所长认为是寄生虫引起的。

有一次开会,所长发言道:

“各位先生,我们有责任找出癌症的病因……其答案就藏在静脉中。

”Cori夫人不相信他的说法,并不去迎合所长,却反唇相讥“亲爱的所长,在我们住院的患者粪便中找不到寄生虫”,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让所长下不来台。

他们在研究中开始对糖代谢产生了兴趣。

为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

经过六年的努力,他们搞清楚了肝糖原在肝可转化为葡萄糖,由血液输运到身体各部位。

在肌肉中,肌糖原代谢产生乳酸,“乳酸→肝→糖原”被人们称之为“Cori cycle”。

他们第一次将分解糖原产物G-1-P的磷酸酶纯化、结晶,为糖酵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47年10月上旬,Cori夫人得知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

她先给斯德哥尔摩回电话告知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会准时去领奖后,并悄悄收拾行李。

在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她才对丈夫说:

“亲爱的,明天我们该动身了。

丈夫正在看书,莫名其妙地问,“去哪儿?

   “一早儿先飞伦敦,再前往北欧。

   “亲爱的,你不知道欧洲还是满目疮痍吗?

   “我们去领诺贝尔奖。

   “你为什么不早通知我?

   “大家都早知道了,是你不关心,也不看报。

   “亲爱的,我不想出远门,你代表我一个人去吧。

   “那怎么可以……”

     无奈……

     他们是伟大的天才。

后来他们的学生Sutterland,因发现了cAMP,建立了第二信使学说,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Sutherland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了第二信使学说

 

    萨瑟兰是幸运的,因为在大学期间就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Cori夫妇的研究室工作学习过。

他是幸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兵役期间,他作为一个乘务员服役于潜艇,在日本海与日军作战时,虽然其潜艇在南洋被击沉,他却只有受伤,而幸免一死。

他更是幸运的,因发现了信号转导的第二信使学说。

在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但他又是不幸的,因长期酗酒患上了肝硬化,于1974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时却只有59岁。

 

    他在1915年11月19日出生在英国的伯灵顿,1937年毕业于瓦希布鲁学院,1942年在圣路易士的华盛顿大学获医学博士,1945年至1963年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分别担任药理学讲师、生物化学讲师、助教、副教授,1963年后任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他的成就得益于Cori夫妇,前面我们曾介绍了Cori夫妇因发现并结晶了磷酸化酶而获诺贝尔奖。

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划时代的发现,下面花点笔墨介绍一下由糖原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糖原 

磷酸化酶有两种类型:

磷酸化酶b(无活性)和磷酸化酶a

磷酸化酶激酶也有两种型,即活性型和非活性型,这两种型之间的转变是在一种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即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简称PKA。

Sutherland发现了cAMP。

通常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来源有三种,主要是食物,其他物质转变而来的,其次就是由糖原分解而补充。

在调节上,胰岛素可降解血糖,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使血糖升高。

在Sutherland之前,虽然科学家们了解糖原分解可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也可使血糖升高。

糖原分解过程中首先要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使糖原分解变成1-l磷酸-葡萄糖。

但是肾上腺素和糖原分解之间以及肾上腺素与磷酸化酶的活性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联系并无人问津。

早年Cori夫妇曾做过下面的实验,主要是用骨骼肌中的磷酸化酶(当时还不了解该酶有活性型和非活性型之分),实验见下图:

当时Cori就注意到磷酸化酶的活性可高可低,活性低时他认为可能是被某个酶破坏了,使其失活,而5′-AMP可能使其激活,但机制并不清楚。

大约十年后,三羧酸循环的发现Krebs也利用了骨骼肌中的磷酸化酶进行了实验,如下图:

他发现酶失活的状态与Cori观察的一致,但ATP却可时期激活,道理何在当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并酶作出正确的解释。

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Sutherland大胆地设想:

1、既然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并能促使糖原分解,那么肾上腺素能否通过活化磷酸化酶来实现呢,也就是说,肾上腺素可能直接参与磷酸化酶的活性调节。

2、我们知道ATP称之为三磷酸腺苷,ATP脱下一个磷酸变成ADP,脱下两个变成AMP,既然Krebs的实验发现ATP能激活磷酸化酶,那么就有可能是ATP变成了ADP,如果真的能转变成ADP的话,反应体系中在磷酸化酶的失活与激活过程中很可能伴随着无机磷酸的改变。

在此,他设计了下述实验,他利用了肝脏的切片,因为肝中有肝糖原。

他发现,伴随着磷酸化酶的活性下降,反应体系中的无机磷酸成反比例的增加。

他又发现当反应中在磷酸化酶活性降至很低时加入肾上腺素,非常奇妙地发现酶的活性突然增高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证明,肾上腺素可直接调节磷酸化酶的活性,第一次将激酶直接与酶的活性联系在了一起,在深入探讨肾上腺素与该酶的关系时,他又发现当肾上腺素使其活化时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了一个物质,该物质由一个磷酸、一个戊糖和一个腺苷,但却不是AMP,究竟这个物质是什么?

他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及磷酸化酶的活化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为搞清该问题他写信请教了Leon Heppel。

这位化学家虽然对结构的研究专长,但却不是每天都去办公室。

一天他上班时发现了两封信,因这个时期David Lipkin将ATP在钡存在水解也产生了一个物质,该物质有一个磷酸、一个碱基……,看完信后他认为很可能Sutherland与Lipkin发现的是同一个物质。

于是他就又分别将信交换给了对方。

他俩接到信后也觉得非常有趣。

于是三人共同研究认为这是一个新物质,即cAMP。

通过他的研究,他创立了第二信使学说,肾上腺素能使糖原分解是由下列过程

前列腺素的发现

 

   

 

 Bengt I. Samuelsson             Sune K. Bergström               John R. Vane

                         1982年发现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

   自古以来,长生不老就是人类的梦想。

世界上各国都有“奇妙的水”、“不可思议的水”等说法,据说人们用这种奇妙的水洗一下就可以年轻,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治病,并可从此长生不老,返老还童。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物,如曾一度流行的炼丹术。

就在人们的找寻之中,发现了人体中的一种万能的选手——激素。

早在一九一三年,生物学者就从前列腺中提取了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

当将刚刚死亡的男性的前列腺粉碎,用有机溶媒抽提后发现有一种具有脂类性质的物质,这种抽提物能神奇地使狗的动脉血压下降。

到了1930年,人们发现男性的精液中含有一种能使女性子宫收缩的物质,然而当时并没有认为这是前列腺素的作用。

当时伟大的化学家奥伊勒-凯尔平(Hans Enler-Chelpin)从人的精液中分离出一种物质,该物质不仅能使子宫的平滑肌收缩,且能使血压下降,并将其命名为前列腺素,但他认为精液中只有一种这种物质,并且也并没有确定其结构、分子量等。

奥伊勒曾是1929年诺贝尔奖的得主。

 

奥伊勒的弟子贝格斯特罗姆(Suue K. Bergstrom)在他的指导下继续从事研究。

他在屠宰场收集了数吨的羊的前列腺,并用当时先进的手段确定其结构。

当完成了此项工作之后,已是十三年后的1962年。

并因此,他于1982年与萨米尔松(Bengt I. Samuelsson)及范恩(John R. Vane)三人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贝格斯特罗姆1916年1月10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38年任伦敦大学研究员,1944年在卡罗琳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47年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学院任生物化学助教,1975年任诺贝尔基金会主席。

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他纯化了两种前列腺素PGE和PGF,并确定了其结构。

他发现前列腺素的前体是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在酶的作用下,以花生四烯酸为原料可合成前列腺素。

目前前列腺素已广泛用于临床。

 

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奥伊勒(Ulfvon Enler,1905-1983),他是奥伊勒的儿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对自然科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母亲也是一位生物学家。

在获得植物学博士后,一直从事硅藻方面的研究。

1930年他从师于戴尔(H.H Dale)(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在该实验室,他在肠抽提物中发现了一种――P物质,在前列腺素及肾上腺素方面的研究也颇有造诣。

1946年以后由于在肾上腺素方面的研究及神经递质上的成就于197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父子同样都获得诺贝尔奖在国际上也传为佳话。

 

遗传密码的破译

 

 

为证明mRNA的具体作用,尼伦伯格又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即代替mRNA是人工合成的多聚核苷酸(如图)。

加入poly核苷酸

cpm/分

44

PolyA

50

PolyC

38

PolyU

39800

此外,在反应体系中还加入了用14C标记的苯丙氨酸。

结果发现,只有加在polyU的体系中的苯丙氨酸能被利用来合成多聚苯丙氨酸,所以cpm为39800,而polyA、polyC并不能合成多聚苯丙氨酸,进一步实验证明:

密码

氨基酸

UUU

苯丙氨酸

AAA

 

CCC

 

几乎在尼伦伯格的同时,H.GobindKhorana设计了如下的序列:

PQPQPQPQPQPQP

利用这个序列可含有2个密码即PQP和QPQ,于是利用这个多核苷酸可能合成的肽链为

aa1-aa2-aa1-aa2

PQPQPQPQPQPQ

合成这两种氨基酸的排列是由于开始阅读是P或Q所决定的。

从上述结果可见,密码应是三个碱基组成,如:

UGUGUGUGUGUG

Cys Val Cys Val

如此推断,以多聚PQR为例,因开始阅读的部位不同,合成的氨基酸也就不同,如:

同样他们证明了UAG、UGA也是无意义的密码,只能作为合成的终止信号。

 

尼伦伯格的另一个业绩他发表在1964年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化学会议上。

他和实验室的博士后莱德(Philip.Leader)发现,利用只有三个核苷酸的人工RNA,代替mRNA在无细胞体系中,能与tRNA相结合,并进一步确定了tRNA可携带的氨基酸。

他们使用了一个米利波尔公司合成的用硝酸纤维制成的微孔滤纸来过滤,其孔径为半个微米。

在实验中,将氨基酸用同位素标记,每次只标记一种氨基酸。

上述滤纸能阻止带有三联体核酸以及结合在上的tRNA通过,未结合的tRNA则可通过,然后对滤纸上的放射性计数,见图。

用该方法,确定了反密码的作用及tRNA与氨基酸结合的特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不仅揭示了宇宙间生物进化的规律,使人们真正解读了遗传信息这部天书。

在解释破译遗传密码的意义时往往引用目前在大英博物馆保存着的罗森塔碑(Rosette)。

历史对拿破仑的远征是肯定的,所肯定的是拿破仑发掘并拿到的这个石碑。

埃及在酣睡了一千多年之后,把一本象形文字的课本送给了远路而来的拿破仑,这可能是他远征的最大、也是全部的收获。

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

1798年7月1日,拿破仑指挥的法军突然在亚历山大登陆,他们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从土耳其手中接管了埃及。

但此时的大多数法国人却不知他们远道而来是为何?

在亚历山大修筑Risette要塞的士兵们残墙角后挖出了一个玄武岩石碑,好奇的士兵们发现碑上刻有三种文字,经鉴定一种是无人能破译的象形文字和科普特文,最下段刻的是希腊文。

在随军学者们的努力下,根据希腊文译出碑文是托勒密五世(Ptolmy S.V,前203~前181年)在公元前196年发布的一道诏令。

为何托勒密五世的诏令是用三种文字,希腊文很可能是另外两种文字的译文。

 

当时之所以用象形文字,说明当时还有人认识、解读象形文字,但中世纪之后就没人认识了。

这也许是上天赐给了人们一个将死去了一千多年的文字的破译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拿破仑的收获、“功劳”吗?

其次,诏文之所以用三种文字颁布,足见当时虽然有人认识,但以濒临绝境。

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69-前30年埃及王宫中只有克丽奥佩特拉(Kleopatra)她一个人能看懂象形文字。

得到这个碑也意味着拿破仑拿到了开启古埃及历史的时间隧道的钥匙。

 

罗森塔碑文的破译要归功于尚波里庸(Champollion,1790-1832),他是法国的一位年青的考古学家。

他首先想到并发现在碑文上应该是国王托勒密的名字。

古埃及人习惯是的法老的名字有一圈边框,正是如此,经过对比,尚波里庸发现在碑文上有托勒密的名字和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

从这两个名字中发现了四个语音符号,并由此推译出其他字母,依据这个字母表,很多带边框的名字都被核实了身份,牵出了一系列希腊罗马人。

也正因为此字母的排列,识别了一个庞大的法老群落。

这是历史上的一大贡献,这一个发现为世人震惊。

(图p15) 

基于上述的发现使埃及考古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因为罗森塔碑石的发现才使人们阅读了古希腊的象形文字,才使人们读懂了埃及。

这和遗传密码的发现有极其相似的意义,但遗传密码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了拿破仑的功劳。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and James Dewey Watson

                                      DNA的结构 

        1953年4月25日这一天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永远是值得注意的一天,因为这一天《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核酸的分子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论文。

论文虽然只有128行字,但却划时代的揭开了人们向生命科学进军的新的一页。

因为这一天,原本默默无闻的二位年青科学工作者,一夜之间却跻身于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列。

这一天开启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新纪元,这两个科学家就是沃森(Watson, James Dewey)和克里克(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

1951年10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年青的科学家Watson见到了比他年长的英国科学家Crick,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1928年,Watson出生在芝加哥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个票据收款人,母亲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秘书。

儿童时代的Watson就与众不同。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电台就有个称之为“神童”的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请来一些优秀的小孩,用一些问题对他们进行测试。

有的孩子能回答出许多另大人都难以回答上的问题,所以节目很受欢迎。

Watson也被选中了,但因问他的是有关莎士比亚和宗教方面的问题,因他对这些问题并不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被淘汰。

在他年仅15岁时就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了,当时他还有两年高中才毕业。

大学期间他对生物化学就产生了兴趣。

起初他向哈佛大学申请攻读研究生的课程但并没被录取,又向加州理工学院申请,又遭拒绝。

后来在1947年,他进入了布卢顿市印第安纳州大学作研究生。

这期间他读了埃尔文·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之后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得知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是该研究的权威,便决定去那儿工作,并结识了Crick。

     Crick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做皮鞋的商人。

他比Watson年长12岁。

幼年的他就对自然科学就有浓厚的兴趣。

他父母在他幼年时就鼓励他进行一些小的科学实验。

有一次他要进行一次引爆易燃物的实验,他父母就启发他将爆炸物的瓶子放在水里,这样爆炸后的碎片就不会伤到别人。

在大学他主修物理,后来他的兴趣转到生物学。

他在回忆与Watson见面时是如此描述的:

“一天我回家,妻子对他说,‘噢,马克斯带来了一个年轻人,你难以想象他是个光头。

’”在Crick的眼里沃森是“我们俩对生物学的理解及观点完全相同……”。

他们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基础要去攻克共同想要解决的问题,就这样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物理学家的合作开始了。

     在论述他们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时,一定要提到两个人,那是鲍林和弗兰克林。

弗兰克林是一位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人。

1920年7月25日她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家庭。

194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诺里斯从事了一年物理化学的研究。

她逐渐掌握了用X光衍射研究结晶的方法,这为她的后来研究打下了基础。

后来她拍到了用X光衍射最好的DNA的照片,但她却没有最后揭开DNA双螺旋之秘,见图。

鲍林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的研究基地在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他几乎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分子结构。

《化学键的性质》一书反映了他的才华。

他通常用金属制造非常精确的模型来显示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链的组合,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0年他在《美国化学协会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