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3293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年高考

A组2009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C

2.(上海历史)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

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3.(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C

4.(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5.(江苏文综)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3分)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B组2005——2008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8上海综合,29)刘长春在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

①电话②电视③网络④电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D

2.(2007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答案B

3.(20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4.(2008上海综合,31)体育见证了历史,沧桑变化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在正确的说法后打√,错误的说法后打×)

①旧中国国力衰弱,没有体育事业,国人排斥奥运会。

()

②新中国的成立不仅结束了旧社会的长期动荡,也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外敌的凌辱,大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③新中国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培养奥运选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答案×√√√

5.(2008山东,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

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

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

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

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

社会进步。

 

三年模拟

A组2007——2008各地名校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2007海南三校联考)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次替代的过程

答案D

2.(2007山东烟台)“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

答案D

3.(2007山东潍坊)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4.(2007广东汕头)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答案B

5.(2008九中阶段考试)清人记载: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历殆过于蚕桑也。

”这段话最能说明的是()

A.棉布柔软结实B.棉织品比丝织品更加美观

C.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D.清代时丝织品已不存在

答案C

6.(2008宁波测试)当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时,在欧洲可以见到的人类发明有()

①炸药  ②发电机  ③电话机  ④汽油机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7.(2008广东韶关)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D.安居工程

答案A

8.(2008广东肇庆4月)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观念的影响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D.底层民众的呼声

答案B

9.(2008广东汕头4月)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10.(2008连云港模拟)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11.(2008东营模拟)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真实地反映了旧上海市民生活在低矮的阁楼、破旧的里弄的情形。

而如今上海到处是高楼林立,洋溢着现代化都市的气息。

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上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上海建筑业发达

C.上海政府领导有方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D

12.(创新题)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B.建国初期C.“文革”初期D.满清末代

答案C

13.(创新题)下列各项对移风易俗正确理解的表述是()

①土葬改为火葬②城镇禁放鞭炮③广泛开展文娱活动④物质文明发展为精神文明的精华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14.(创新题)辛亥革命前夕,由中国人设计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及其设计者是()

A.詹天佑B.李善兰C.冯如D.严复

答案C

15.(创新题)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和第一个民用工业企业分别是()

A.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机器织布局B.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C.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D.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6.(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仰为尚,洋乎洋乎?

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

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因狐裘、旧友以鹑结丽疏,视同路人。

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而自惭形秽”。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为主。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

请回答:

⑴概括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⑵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⑴出现西化、商业化和平等化的特征。

⑵外国的入侵,西方商品的涌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妇女为争取女权进行的斗争等。

B组2009各地名校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哈尔滨市九中)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点石斋画报》B.《申报》C.《小说林》D.《大公报》

答案B

2.(宁波测试)下列各项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其中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是()

A.骑自行车B.坐有轨电车C.穿连衣裙D.使用手机

答案A

3.(宁波测试)下列有关右图中的我国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由孙中山设计而成的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西装

D.出现于20世纪初期

答案C

4.(锦州期末)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5.(四川省绵阳市质量测试)1881年12月的《花图新报》载:

“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从此段史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近代中国最早在上海出现了有线电报

B.近代中国最早的有线电报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C.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资金上的帮助

D.中国最初自己架设电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支持

答案C

6.(四川省绵阳市质量测试)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C

7.(晋江四校联考)千龙网2006年8月24日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期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其原因包括()

①中西交流加强,中西文化的融合②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③五四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生大量增加,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8.(南京调研)慧聪网称:

“(德国西门子公司)1872年向中国提供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1879年交付并安装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台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照明发电;1899年承建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北京马家堡到哈德门)及配套的发电厂,这是中国第一座发电厂;1913年在云南建立起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和水电站与昆明之间中国的第一条高压输电线;……1936~1937年,西门子中国公司的营业额占西门子公司欧洲以外各海外公司总营业额的21%,是欧洲以外最大的海外分公司。

”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是最早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国家

B.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近代化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C.两门子公司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中国是西门子公司在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

答案B

9.(天津十二区县联考)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B.《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D.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答案D

10.(江苏镇江第二次调研)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

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D

11.(江苏泰州联考)下图是我国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图,下列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答案D

12.(浙江高考押题卷)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杜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答案C

14.(创新题)史称中国移风易俗的一大改革是()

A.反对封建迷信B.土葬改为火葬

C.春节禁放鞭炮D.文娱活动增多

答案B

15.(创新题)开创中国近代陆上、海上、空中交通(国防)革命性变化的奠基者是()

A.詹天佑、沈葆桢、冯如B.詹天佑、李鸿章、李善兰

C.詹天佑、沈葆桢、李善兰D.詹天佑、李鸿章、冯如

答案A

16.(创新题)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建立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就普及人民的生活而言和大多数人习惯的交通利用率而言,应该首推()

A.自行车B.客汽车C.火车D.飞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7.(北京市东城区质检)农村中贴春联是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农村历史变迁相联系。

材料一下列是新中国农民在不同时期张贴的春联。

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

(1)任选两个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事件及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对联编号:

,反映出的事件

对农村的影响

对联编号:

,反映出的事件

对农村的影响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再局限于辛勤耕作来解决温饱问题,他们把农畜产

品卖到农贸市场上,甚至洗脚离田开始闯市场、做生意。

农村春联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变化——以“丰衣足

食、年年有余”为主题的对联减少了,许多农户都爱贴上古代商家的传统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

达三江”。

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背景。

答案

(1)

编号

事件

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翻了身

农业合作化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农村改革向商品化、社会化方向深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