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3155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2012-8-1512:

45:

00来源:

互联网

  本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江苏省信息化条例》的五年规划。

规划年限2011—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及面临问题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政务成效显著,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全面显现。

  1.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1亿元(不含通信等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长40%以上。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1亿元。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软件产业年均增长超过40%,形成了以盐都电子信息产业园、盐城国际软件园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群。

通信电缆、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磁性探伤仪等产品已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产品,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嵌入式软件形成特色,索普药械远程监管系统、众诚水资源管理系统软件、森创软件柔性业务开发平台等软件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到“十一五”末,已初步形成“一带双核多点”的产业布局。

“一带”即沿新长铁路带,主要包括盐都区、开发区、东台市和建湖县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双核”即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核心的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多点”即以市开发区汽车电子产业园、阜宁电子(多晶硅)产业园、建湖LED照明、射阳磁性探伤仪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专业集聚区。

拥有东强股份、盛发伯乐达、锐毕利、南洋电子、康威电子、华为汽车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制造重点企业。

同时,全市已拥有82家软件企业,53个软件著作权,26个产品通过软件产品登记,11家企业通过“双软”认定,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

  2.电子政务深入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市各级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点到联网,目前已基本建成政府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基于电子政务专网和互联网的重要业务和公共服务系统实现网络化应用。

税务、金融、工商、海关、电力等条线部门和公安、教育、财政、统计、劳动保障、交通、国土、环保、房产、农业、气象等部门的主要信息系统已经建成,应用不断深化。

环保部门建成了全市水污染在线监测系统,市行政审批中心建成了“权力阳光运行”网上业务协同系统。

市政府门户网站等一批机关网站得到了改版、升级,市级政府机关网站数量已增至63个,便民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已覆盖全市大中院校,校园网基础设施条件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实现网络直报。

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重点业务系统全面投入应用。

民政服务、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

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迅速普及。

到“十一五”末,全市已有18家省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22家市级企业信息化试点企业,20家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江苏江动集团积极采用CAD、CAM等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由原来的一年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

悦达拖拉机公司开发三维数字化拖拉机设计平台,大幅度提高产品设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市区开通。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信及“城管通”信息采集(监督)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建设,已建成工程信息采集区域覆盖市区规划区107.6平方公里,核心区43.9平方公里,在苏北首家实现快速反应、精确定位、协同动作和互动沟通等城市管理功能。

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宽带”,宽带普及率达到15.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

全市已建涉农网站500多个,形成了若干全国知名品牌,精准农业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得到大面积推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广泛推进。

  4.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我市重点建设了电话接入网、综合业务数据网、移动传输网、数据城域网、广电双环网、数字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大容量、数字化、覆盖全市所有镇的信息传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一个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基本适应社会不同层面信息化需要的现代信息基础网络,为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家庭上网工程”快速推进,社区用户可实现多种接入方式和多种终端上网。

全市远程教育、网上交费、网上购物、网上医院等服务逐步开展,社区居民开始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公众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全市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导体制和保障机制普遍建立。

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全面展开,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化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体系基本建立。

  当前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信息化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全市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缺乏统筹,政府机关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

特别是电子政务,由于长期缺乏系统规划,导致重建设轻维护、重管理轻服务,电子政务信息的更新、互联、共享问题突出,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和便民服务建设上缺少科学布局和协调,新的“信息孤岛”不断出现。

同时,对财政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缺乏有效监管,造成重复投资、过度投资。

  2.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基础比较薄弱。

在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设备,推进整个生产体系的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方面成效尚未显现,整体实现基础性管理系统(OA、MIS)、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CMIS、ERP)、电子商务的企业较少,不少企业网站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产业规模偏小。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础薄弱,软件业尚在起步阶段,信息技术服务业、内容服务业、增值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4.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短缺。

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落地应用存在较大反差,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尤显不足。

高素质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

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平台,网络空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碰撞、战略资源争夺、政治军事较量的重要舞台。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电网、交通、科研等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已成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促进健康运行的关键支撑。

电子政务进入资源整合和深化应用新阶段,成为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推进政府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正在引导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

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共同任务。

与此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更加密切。

  2.信息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并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为科学指导、引领信息化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着力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2006-2020年)》中,把“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作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提升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出台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稳步推进三网融合。

国家有关部门围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先后研究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划、行动纲要和政策措施,形成了信息化推进合力,创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推动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信息化是我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事关我市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将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七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把强化对纺织、机械、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支撑,把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作为突破重点领域、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提升传统服务业实力、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要素功能,努力走符合我市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江苏省信息化条例》,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特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为重点推动经济发展信息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为促进盐城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性支撑,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两化融合原则。

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深度融合,牵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2.统筹协调原则。

继续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协调发展。

  3.资源共享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惠及全民的信息化服务,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化应用差距,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4.创新发展原则。

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核心、关键业务的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推进模式。

  5.安全可控原则。

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的关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维护信息安全。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现;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1.经济信息化目标:

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信息化对我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

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电子商务营销额占全部商务活动的50%以上。

按照省级标准,建成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品种的专业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成15个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一批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2.政府信息化目标:

建成覆盖市、县(市、区)的政府云服务网络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关键业务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网络化应用。

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公共数据中心,基本实现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80%以上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在线服务。

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县(市、区)以上行政权力事项全部实现在线办理和全程监督。

  3.社会信息化目标:

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服务平台。

城市、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三级医院和70%以上的县级医院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

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80%以上,基础教育资源上网率超过60%;80%以上的民政社会服务业务在基层和社区集中服务,50%以上的社会工作者实现网络化管理。

实现全市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全过程、跨地区的电子化、无障碍处理,建成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

80%以上的农村镇和100%的城市街道应用城乡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社区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

  4.信息基础设施目标: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实现市、县城区热点地区以及高等级公路、航道沿线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基本实现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城镇全覆盖;全市城镇楼宇光纤通达率达到90%以上;城市、镇、行政村家庭互联网带宽接入能力分别普遍达100M、20M、12M;家庭宽带互联网普及率达80%,计算机普及率达70台/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互动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40%。

  三、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纺织、机械、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大力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新兴产业倍增。

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示范基地(服务园)和示范(试验)企业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相关产业的深度推广应用。

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目标,建设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

进一步做大做强智能电网产业。

  重点工程:

  1.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开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产品、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使信息化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在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着力发展工业软件,培育一批为传统企业服务的软件开发商。

加快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悦达集团、森达集团、江动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信息中心、软件中心剥离出来,为全市传统产业企业提供精细化管理、软件、信息、专业咨询等服务。

  2.“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风力发电、环保设备、石油机械、电光源、汽车造船等特色产业,每个行业每年抓好5个“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园区5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试点企业各100个,20家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带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20个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企业,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20家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创建2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带动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绿色企业发展;创建20家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带动研发、设计、物流、产品服务等业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

拓展餐饮、邮政、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信息化应用,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用、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拓展电信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促进跨网业务融合。

提升服务业集聚载体功能,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基地,建设好软件园、服务外包产业园、信息服务园、文化创意园等信息服务业基地。

  重点工程: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化”工程

  以盐城国际软件园、城南科教城、大学城和高职园区为主体,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推进我市软件产业走出江苏。

积极打造“盐城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孵化器”。

  ——培育电子商务发展。

深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构建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为支撑、产业增值链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价值链。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引导,推动建立共享电子商务平台,促进规模化应用。

鼓励和吸引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鼓励建设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综合性网络购物中心等电子商务业务,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重点工程:

  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物流、商贸等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支持我市森创软件、思科网络、源普科技、中盈恒泰等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研究开发机构,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及自主标准发展为契机,加快引导、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为重点的核心基础产业,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

积极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和柔性家用电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从根本上缓解技术、产品对产业发展的制约。

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加强行业标准、关键技术协同研究,引导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积极培育工业软件,着力发展离岸信息服务外包。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

  重点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培强工程

  围绕培育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市开发区汽车电子、响水船舶电子、盐都区通信电子和关键传感器件、东台通信电缆。

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新能源汽车、LED光伏、应用终端。

加强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光通信产品、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支持,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电子信息制造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企业3-5家,10亿元5-10家,亿元30家。

  2.物联网产业应用工程

  以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中心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为支撑,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示范建设。

围绕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物联网支撑产业和物联网带动产业,在经济领域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在公共管理领域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示范工程,在社会服务领域重点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

建立国家、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10个。

  

(二)以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深化政府信息化建设

  ——加强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行业电子政务框架体系,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健全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食品药品监管、公共安全、人口计生、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监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就业服务、财税、文化、教育、农业、交通、民政、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系统建设。

  ——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快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围绕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和内部管理需要,建设业务基础数据库。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重点业务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加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政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公共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和有序发布,为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加强对政府投资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鼓励、规范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快构建网上监察、监督体系,确保行政权力依法、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以公众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国盐城》政府门户网站,加强网上办事服务,完善政民互动渠道,健全群众评价机制。

以公众为中心,完善网上“一站式”服务系统,推动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远程、移动办理。

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终端服务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电话、手机、数字电视、信息亭等各类终端的融合应用。

  ——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能力。

构建以市应急平台为枢纽,以县(市)级预案单位应急平台为节点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逐步整合卫生、水利、国土、气象、地震、公安、建设、交通、通信、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信息保障,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应急事件的预警预防和处置能力。

  重点工程:

  1.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工程

  推进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和数据共享,建设盐城市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中心。

重点建设经济预警、环保监测、水文监测、国土GIS系统、公安320工程、安全生产、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等一批跨部门重点业务系统,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能力。

进一步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网上并联审批、服务协同和监察监控。

围绕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需要,以共建共享为基础,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数据库,推进容灾备份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和数字档案馆等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智能交通工程

  重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城市交通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以多式联运、出行服务、应急调度为突破和示范,推动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

积极推进跨地区交通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综合应用,努力在减少空车率、提升运输效率方面取得突破。

加快推广智能公交和出租车电召系统、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建设与规模化应用。

  (三)以健全服务体系和服务民生为导向,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

  ——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有效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

  重点工程:

  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全市教育单位网站、数字电教馆及党员教育、党校等各类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数字化公益资源服务子平台,构建先进的互联网教育和科研环境。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

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应用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规范发展,促进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面向基层开展远程会诊、健康教育与培训,为城乡居民提供系统化、连续性、全过程的健康服务。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