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3111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同步测试word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A.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B.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C.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建国初期,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

A.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B.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C.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D.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4.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           

B. 其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 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D. “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

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辉煌

C. 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以上内容出自( )

A. 1949年《共同纲领》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56年《论十大关系》                                      

D.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8.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②④

10.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 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                                   

B. 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 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2.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

这组数据(    )

246

86

10

50

23

27

22

54

63

21

30

11

17

20

9

3

800

①可以用来研究人大代表的广泛性②反映出人大代表构成的地域性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3.2019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  )

A. 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 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 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 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14.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

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

A. 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5分)

16.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

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三、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9年3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中新网

材料二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贾庆林指出,人民政协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67期,反映意见和建议1435条,提出相关提案1900件,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

——1

材料三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

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制度?

这些制度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所体现的原则。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

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西藏民主改革方式有何特点?

其作用何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即作出明确规定,建国后即开始实施,所以D项表述错误,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D项。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职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2.【答案】B

【解析】【分析】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未制定《共同纲领》定,故A错误;

B1949年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错误;

D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没有通过《共同纲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答案】C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因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尚未召开,所以新政协所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制定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不再代行宪法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权,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4.【答案】B

【解析】【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代表并非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乡镇以下的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

故选B。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

因此ACD项均正确。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人大代表有各民族和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人大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经历了挫折。

文革以后,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

5.【答案】C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故答案选择C项。

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A、B、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命题主要集中在:

(1)综合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

(2)再认再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3)评价认识第一届人大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特点。

6.【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可知,政协的职能由代行人大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故D项正确。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C项错误。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这与题干中“1954年”不符,故B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执意把我政协的职能。

7.【答案】B

【解析】【分析】B据材料提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A1949年《共同纲领》没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

C1956年《论十大关系》,也未涉及社会制度与国家性质问题,排除。

D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样未涉及社会制度与国家性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故选B。

【点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这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的关键信息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是指三大改造,以及②祖国大陆的统一,是符合题干中的“改变”,但与题意不符,注意限制词:

不包括;③是在1971年,时间不符;④“恢复自由市场秩序”说法不对,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有所跨度,需联系必修二经济相关知识点。

综合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建设。

10.【答案】C

【解析】【分析】A三大政治制度是通过宪法确立下来,确立三大政治制度不是会议的主要内容,故A错误;

B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宪法内容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

C195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

D这次会议室通过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954年秋是关键信息。

11.【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与题干所述史实时间不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排除A。

C和B所述史实都是这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发生的,排除B、C,答案为D。

12.【答案】C

【解析】【分析】从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知,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①正确;依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④正确,应选C项。

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②,③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