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101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诗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诗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诗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诗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分析.docx

《古诗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分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分析.docx

古诗文分析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四川省2013年中考古诗文部分分析报告

曾生辉唐军祥刘旭东王术华等

前言:

(一)寻踪览迹——由一篇学生作文想到的

学生作文:

《我是爱纳兰敬纳兰中的一分子》

注: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1.作文中引用的大量纳兰容若的词句,显然是平日积累的结果。

2.作文中引用的纳兰词,与段落内容、语体风格、文章中心、情感表达浑然一体,显示了较高的写作造诣。

3.作者显然对纳兰容若有比较多的了解,流露出明显的情感、态度倾向。

4.大胆猜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这篇作文,作者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气质才华又会怎样?

(二)国学之力量何在?

——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11月28日的《南方周末》出了一个专版,研讨“国学的力量”,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刘笑敢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国学之力量何在?

》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对他讲,1950年代,全家迁到台湾不久,先是丈夫被捕入狱,接着自己怀抱着吃奶的女儿也被收入监中。

极度悲痛中油然浮上心头的是幼时熟记的《论语》,一字字,一句句,涵咏,默诵,儿时不懂的句子刹那间豁然开朗,给了她足够的慰藉和力量。

看来,多读古诗文,感知古诗文的魅力,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拿分,而且在人生潦倒时,可以给人智慧,让人坚强。

如果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以上事例,那是不是意味着:

积累不是目的,能力才是归依;背诵理解古诗文也不是目的,改变人、塑造人,让他们“诗意地栖居”才是永恒的追求?

文言文考试作为检验和评价这种“归依”和“追求”的一把尺子,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将就2013年全省中考古诗文命题的情况作一些分析,请各位专家、老师指点。

1、中考语文古诗文考什么?

----课标是指引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师大版)》明确指出:

7~9年级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

能“诵读古代诗文”,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古典诗文,并且能自己运用“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古典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也强调中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中学生加强古代优秀诗文的学习和积累尤为重要。

表一:

新课标(2011年北师大版)古诗文部分目标解读

内容解读

能力理解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

A级、B级,积累理解。

2.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

A级、B级,积累理解。

3.借助课内掌握的文言词句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短文考察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如词义、句意等。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能力层级:

C级,分析综合。

4.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选文的中心,把握文段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

D级,分析综合。

5.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赏析和评价。

5.运用表达、评价、鉴赏。

能力层级:

E级,

鉴赏评价。

(一)关于“浅易”的理解

新课标说,“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词面上看,“浅易”即浅显,即容易接受、容易认识、很容易懂。

(《辞海》827页)经过对2013年各地市州试卷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打算从选材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1.从材料的来源理解“浅易”

11个地市州选文均是课内讲读课文,成都、绵阳等四地选用课内略读篇目,攀枝花、雅安则集录不同课文中的几句话进行解释,选文多为课内讲读篇目,考查范围更大。

教师重点讲过的课文再考,所学即所考,以学定考,就目的而言,是测试学生初三学业结束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普适性;就考点和内容而言,学生容易接受,自然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从材料的内容理解“浅易”

那么课外的选文呢?

材料与学生是“包办婚姻”,掀开盖头才能看到真面目。

从11个地市州选用的课外文言文选段看,多出自史籍和文人随笔,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占了9篇。

这一类文章都有比较清晰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学生比较容易认知、比较容易懂。

当然,这类文言文,因为学生没有见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功能只是选拔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些难度,也体现了试卷的区分度。

3.从材料的篇幅理解“浅易”

对课外文言文选段进行字数统计,也大致可以看出命题者选择浅易文言选段的标准。

11套试卷中,篇幅最长的当属成都卷、雅安卷,大约260字左右,(如果分析成都试卷,两个选段,《三国志•华歆传》,大约180字,《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也写华歆的品德操守,大约80字,其实也是降低了难度的;相反,雅安的试题《史记•管晏列传》,难度就要大一些。

)其余多在200字以内。

篇幅短小,自然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二)关于“重要”的理解

课标内容解读说,“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其实是对80篇古今优秀诗文的价值特征归纳。

1.课标这样解说

《新课标》在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说,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这里仅推荐古诗文136篇,7-9年级61篇,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在教科书中可以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编成课文。

从“不必都”来看,教材编者在处理时,把其中39篇编入了教材阅读部分,其他则放入了附录中让学生平时积累。

推荐61篇诗文篇目。

雷达图。

结论:

从时代看,先秦至隋,推荐了17篇,唐宋37篇,元明清7篇。

由此看来,重点作家作品其实基本都集中在唐宋,占比超过60%。

2.文学作品中的解说

(黛玉)“……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

“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命运多舛,向黛玉学诗,一是为寄托情感,二是借此进入海棠诗社,获得他人尊重。

我们看黛玉为她推荐的“作了底子”的作家作品,从王维到杜甫再到李白,无一不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家。

从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窥见我们教读古诗文,“重要”在哪里,“焦”点在哪里。

就曹雪芹看来,学诗必先学唐诗,学唐诗必先学王维、杜甫、李白,而且顺序最好不要打乱。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并遵行之。

再引申一步说,唐诗宋词,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必过大山。

映射到考试中,考查古诗,虽不一定全在唐宋中选材料,但学生身上,应该有“唐宋的格调”。

(3)关于“能力”的理解

分析2013年成都、德阳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两地都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发展实际,把七-九年级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水平分成五级,即识记积累、理解感悟、综合分析、运用表达和鉴赏评价,对应的能力层级为:

A、B、C、D、E。

五种能力彼此联系,五个层级由低到高,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和试卷的区别度。

两地都毫无例外地希望通过试卷命制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本身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关于“人文素养”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学生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最终指向就是通过教材选文和考试评价,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然后诗意地生活。

前面例子中的那个学生以及著名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分析各地试卷,从绵阳卷的《愚公移山》、自贡卷的《送东阳马生序》再到成都卷的《华歆传》、德阳卷的《不躬不亲》、广安卷选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孟子论仁、礼、义”等选文。

比如,甘孜阿坝卷选用了出自《元史》的张养浩的传记文字,既是对课内常识的补充,也让学生了解到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为官理政,“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的品德修养才干,无不着意于学生道德品性等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2013年四川中考古诗文考试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各地市州文言文试题数据分析

地区

分值比

题数比

主客观比

文言文部分课内外比

默写分值

诗歌鉴赏分值

成都

35/150

10/25

18/17

13/12

6

4

德阳

22/120

8/29

15/7

10/5

5

2

绵阳

33/150

6/21

14/19

17/0

10

6

遂宁

29/150

6/26

19/10

10

6

宜宾

25/120

7/22

11/14

10/0

10

5

资阳

24/120

7/24

12/12

6/9

6

3

自贡

26/150

6/26

2/24

12/0

5

9

达州

22/100

9/24

14/8

12/0

4

6

泸州

28/110

5/20

20/8

11/3

6

8

眉山

26/120

8/30

14/12

10/6

6

4

雅安

17/120

7/33

12/5

2/10

3

2

广安

24/120

7/30

18/6

5

4

广元

26/120

6/20

11/15

15/0

6

5

乐山

31/150

6/24

10/21

12

4

凉山

34/150

9/27

19/15

12/10

6

6

攀枝花

27/120

5/20

13/14

9/6

8

4

甘、阿

37/150

10/26

20/17

13/12

6

6

经过对各地市州试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各地市州在古诗文试题命制上呈现以下共性,部分分析材料引用了《成都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评价报告》,在此表示感谢。

(一)焦点趋势不变

1.都很重视对古诗文的考查。

各地试卷中,古诗文所占分值最高达到37分(阿坝、甘孜卷),分值比最大的是泸州卷,古诗文分值约占全卷总分的40%左右,分值最少的是雅安卷,也达到了17分,约占全卷总分的14%左右。

各地试卷古诗文平均分值占比约20%。

题数比最大的是成都卷,10:

25;最小的是雅安卷,7:

33。

主客观题比值最大的是广安卷,18:

6;最小的是自贡卷,2:

24。

默写分值最大的是乐山卷,12分;分值比最大的是宜宾卷,超过8%。

最小的是雅安卷,3分。

诗歌鉴赏分值最大的是自贡卷9分,分值比最大的是泸州卷,超过7%;最小的是德阳卷和雅安卷,均为2分。

2.既重视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也注重考查学生阅读、感知和品味文言文的能力。

(1)平实基本的考查仍是主要内容。

平实基本的考查即指注重对文言知识积累与理解的考查。

各地试卷能力考点分布(雷达图)

图表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各地市州在命题方向上,侧重于考查学生积累、理解能力,题型分值侧重于默写、解释和翻译,约占全卷总分的68%。

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初中三年文言基础知识的建构程度。

在古诗文默写方面,选材范围集中在唐宋,题型稳中有变,但题量有所增加,分值有所加大。

其中乐山卷,默写部分分值达12分,占全卷总分的8%。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成都试卷已经形成基本的套路。

以成都市近三年试题为例,文言文阅读均是从A卷第1卷第4题始到第8题止,第4题为文言实词解释,第5题为文言虚词解释,第7题则固定为1-2个文言句子的翻译。

其中4,5题为选择题,三道题合计8分,占A卷总分的8%。

作为全省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领头羊,成都卷的此种设置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其它地市州的命题结构,如绵阳、乐山、眉山、内江、凉山、甘孜、阿坝等地。

以成都卷为例:

(成都卷)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二、文言文阅读。

(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

景象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

骑马

C.随波而逝逝:

去,往

D.珠翠罗绮溢目溢:

满,充满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以此夸能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82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2分)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分)

(以成都卷第4题为例进行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课内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考题中的“观”“逝”“溢”是常见实词;错误项中的“骑”应解释为“马”,而不应该理解为名词的活用“骑马”。

这些常用字在文言文具体语境中语意都有所变化。

考题意在引导考生重视古汉语实词一词多义的积累。

课文重要词语的解释虽然大多在注解中都有出现,但学生记忆有限,仅仅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还需从词语的本义入手,进而理解它的引申义、比喻义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词语一词多义的有效积累,由课内转向课外,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

各地市州文言文阅读均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观点态度;三是鉴赏写作技巧。

如成都卷第6题,绵阳卷第8题的四个选项便均是分别从上述三方面进行。

(绵阳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成都卷)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练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健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以成都卷第6题为例进行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综合分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字词意义只是基础。

文与言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所以设置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重视从整体上去把握、分析文章。

选项中有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如A项;有对文章写作思路、写作技巧的分析,如B项和C项;语言特色的赏析,如D项。

答案应为C项,“直接表现”应为“间接表现”。

本题设置难度不大,如果学生对文章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表现江潮的写作手法有所把握,就不难做出判断。

(3)试卷区分度比较明显。

各地市州中考试卷,既具有学生学业测试的功能,它是评价初中毕业学生应该达到的文言知识水平,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具有文言基础知识的建构作用;它还具备了选拔高中阶段学生的功能,目的是考查初中阶段学生文言能力和文言素养的建构程度。

在这个方面,各地市州通过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适当加大诗歌鉴赏试题分值等方式,实现了试卷“达标”功能和“选拔”功能的区分。

以成都卷为例:

课内选择了略读篇目《观潮》,本身有一定难度,但在考点分布、命题方式上有目的地降低了难度,主要考课内重点实词、虚词,跟课本主题关联紧密句子的翻译;课外选了两段关于华歆的文字,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考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诗歌鉴赏能力,难度就增加了。

(二)新点不断涌现

1.整首诗默写——关注完整名篇,注重整体感知

古诗文默写题,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人文素养。

而整首诗默写的考法突破了诗歌只记名句的应试框架,更注重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难度更大。

引领这种变动的成都卷,从2011年即开始这样的尝试。

(2011年)请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任选一首默写。

(4分)

(2012年)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横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2013年)请在杜牧的《赤壁》和刘方平的《月夜》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2.阅读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讲读向略读迁移,课内向课外迁移。

如成都市三年来除2012年考到传统讲读篇目《醉翁亭记》外,2011年考的是《核舟记》,2013则是《观潮》。

其他如绵阳卷的《愚公移山》,资阳卷的《扁鹊见蔡桓公》、自贡卷的《送东阳马生序》、乐山卷的《出师表》等选文,均为课内略读篇目,占比逐渐加大。

另外,从各地试卷看,有11个地市州试卷采用了课外阅读篇目,比如,遂宁卷出自《韩非子•喻老》的“楚庄王欲伐越”,攀枝花卷选择了清代刘开的《问说》。

这种迁移,这样的考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求更高,也间接地指导一线教学,要由教文本,提升为塑能力。

3.课内外比较阅读成为特色大餐。

其具体形式是将两篇在内容或者形式上有关联的文言文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在求同存异中深化学生对选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地试卷中,有6个地区的文言文阅读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占比约35%。

此种考法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估计将成为以后命题的趋势。

4.整套试卷尝试在主题元素中寻求和谐统一。

以成都试卷为例,A卷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的是《观潮》,第2卷,阅读材料是《经营好你的人生》,B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的是出自《世说新语》和《三国志》中的华歆的故事,诗歌鉴赏选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现代文选的是席慕容的《燕子》,分析几段材料,从文言文选译的句子,到“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辛酸和失意时仍心系祖国河山的执著之情”的诗词,再到现代文的观点立意,都与“人生”有着若隐若现的关系。

因此整套试卷,虽然考点各异,但又和谐统一;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有机衔接,既是学业阶段考试,也是人生重要引领。

从创新的角度而言,因为成都卷已经基本成型,其他各地市州试卷要么受到它的影响,形成一定体系;要么受制卷人自身偏好的影响,年年不同,同中有异。

但总的而言给我的感觉是创新遭遇天花板,在命题方式上较难突破。

但今年成都卷尝试在选材上进行创新,《三国志·华歆传》和《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的比较架构这个例子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得分点明确,与教学重点联系紧密

(成都卷)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2分)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分)

评分细则:

(1)倏尔译为突然或忽然;,四起译为四面升起或腾起;略不译为一点也不;相睹不可译为互相看见(共4个得分点,每个0.5分)

(2)调整语序为“数百善泅者”;泅译为泅水或游泳;披发译为披散着头发;文身译为身上画着花纹或画着文采(共4个得分点,每个0.5分)

从成都卷的评分细则看,此题的得分点,基本都属于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比如“倏尔”、“略不”、“文”、“吴儿善泅者数百”这个定语后置句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在初中课文中也曾多次出现。

各地市州考题“言”“文”并重。

“言”即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古今词义辨析等,“文”则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表达。

其中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绝大多数选自课下注释,加上文意理解,以上种种恰好为广大教师日常教学中刻意或者反复强调过的重点与难点。

从试题中我们可看出,出题者虽在篇目的冷僻与热点,命题的艰深与浅易之间游移试探,不断打破猜题者固有的思维定势,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越来越倾向于让踏实立足于课本教学的教师胸有成竹;让认真识记,积累,运用知识的学生多拿分数。

不管知识点如何迁移,只要夯实基础,依标,即依托于课程标准;靠本,即紧扣课本,古诗文阅读拿高分甚至拿满分并不难。

(四)主线,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中考古诗文部分充分体现出了“稳,新,实”的特点,它们共同贯穿于一条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管是教学还是考试,目的都是这样。

德阳市教科所曾生辉老师曾经讲过德阳五中特级教师龚如君老师的课例,龚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著述甚丰。

2010年在柳江,听他说正在研究语文趣味教学的问题,这是件好玩的事。

龚如君老师讲原来的高中教材《阿房宫赋》,首先告知学生这类文章高考时不考,学生都很现实,那为什么要学?

又该怎么讲?

他从魏明伦写《宜宾赋》、《绵竹赋》得到丰厚的的“润笔”作为引线,勾起学生模仿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师生都兴致勃勃,也真正佐证了龚老师在践行的趣味语文。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堂课,就这样讲,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赋的特点,听上句,背下句,是不是也积累了一定的古代诗句?

学生懂得了赋铺陈骈偶的写作特点,是不是也积攒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古诗文虽为“古典’形态,但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

从选入课本的古诗文篇目来看,内容极其丰富。

国家兴亡,民生疾苦,政治斗争,战争风云,雄心壮志,咏史怀古,乡思亲情,田园山水,哲理寓言等各方面都有动人而深刻的论述和表达。

学习它们,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更可以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与社会,心存悲悯,不畏艰难,树立远大志向,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各地古诗文中考题正是以此为命题立足点,力图通过鉴赏分析,议论评价,启示感悟逐步引导学生在文言古诗文学习中注重理解感受文意,领悟体验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初步的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

因此,广大一线教师不能只盯着分数,而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积淀学生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应该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本质和精髓。

三、古诗文部分考点分析

(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篇目:

地区

课内篇目

课外篇目

成都

《观潮》

《三国志•华歆传》、《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德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苑•反制》“不躬不亲”

绵阳

《愚公移山》

遂宁

《邹忌讽齐王纳谏》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欲伐越”

宜宾

《陈涉世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资阳

《扁鹊见蔡桓公》

《史记•刺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