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2432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docx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报告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文章旨在通过介绍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些典型模式,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典型模式

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闻名于世。

在二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

这种模式的特点:

(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

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

德国明确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可免交部分国税。

(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是于1906年开始实施的。

其实施办法是:

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其目的是减轻大学在设施设备上的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制,并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就业技能和经验。

其主要特点:

(1)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

学校一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

(2)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分为1:

1,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

实践证明,合作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三方受益的教育模式。

(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治”学制。

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

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如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

而短期的则通常为6个月。

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

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

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

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

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

这种学习形式要求有非常细致、周密的组织。

使得学院的学习与企业实习融为一体,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

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四)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是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

“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

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主要特点:

(1)生源广泛。

学制灵活,普职贯通。

“TAFE”学院的招生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它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

(2)结合学生实际。

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提供灵活的多级证书,从低到高,共分6级,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及分段提高;二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学习、现场学习、不同时问学习,以及利用互联网学习、协议学习等。

(3)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课程大体相当,学院都建立有实力雄厚的实践基地。

(4)行业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密切合作,全程参与。

(5)拥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TAFE”学院的教师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必须有4级技能等级证书,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工作经历。

这为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五)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日本的产学合作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为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一种为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

中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为:

(1)双结合。

定时制高中同企业里的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定时制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训练机构的受训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课和一部分专业课,在职业训练机构学习其余专业课并实习。

(2)三结合。

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及职业训练机构三方合作,普通课在函授制高中里学,一部分专业课在定时制高中里学,其余的专业课和实习在训练机构进行。

(3)委托培养。

新录用的初中毕业生到全日制高中脱产学习,集体入学,组织专门的班级,企业须提供设备和派出讲课教师。

(4)集体入学。

企业里的全部初中毕业生读函授制高中,高中派出教师到企业集中面授。

(5)巡回指导。

企业在职人员每周花一个白天,三个晚上到校学习,同时高中教师到生产现场巡回指导,确定学生的实习学分。

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为:

(1)产业界向高校提供资助或捐赠,还有一些企业对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吸引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和发展。

(2)企业与高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

(3)企业委托高等学校搞科研项目。

(4)企业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5)在大学建立“共同研究中心”。

二、几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共同特征

1.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都十分完备。

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被誉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典的德国,为了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走向市场。

依法发展,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十多项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令。

通过立法给企业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如在1951年6月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和1958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以及《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职业训练法》等,用法律形式规产学合作职教的实施,明确职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职责和权力。

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要求,适时制定法律、法规。

并运用立法手段确保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

如美国从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开始,就有关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条款;20世纪9O年代又制定了著名的《帕金斯法》,使产学合作双方有法可依。

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

2.企业全程参与办学

发达国家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都很重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如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

如德国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

在“双元制”办学体制下,企业不仅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障。

在英国,企业作为雇主在一些教育基金会等关键机构中任职;直接参与学校领导班子;参与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参与对学校的评估;以各种方式对学校提供资助;与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制度,提供实训设备、场地。

在澳大利亚,所有“TAFE”学院均有院一级的董事会,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家。

董事会通常每季度开一次会,对学院的规模、基建计划、教育产品开发、人事安排、经费筹措等进行研究和决策。

3.有政府财政和政策的积极支持

从国外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主要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来间接地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干预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

如美国政府自1990年起每年用于企业员工培训预算均超过70亿美元,而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开支年递增5.5%,1996年达560亿美元。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由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并且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同时鼓励政府、企业、团体和私人投资职业培训日本职业培训经费由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共同承担。

国家办的学校由国家承担50%经费;企业的学校,由国家、地方、企业各承担三分之一各国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或规定性政策,鼓励和促进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4.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项主要政策,就是国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

例如,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改变重学术轻技术、重学位轻职业资格的传统观念所导致的毕业生职业素质下降问题,决定在全英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并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书”和“普通国家职业书”制度。

澳大利亚也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

这些国家还把职业书和毕业文凭证书等值,来推动书的实施。

许多国家严格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形成了没有职业书的人员既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

(二)不同点

校企合作已发展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但因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其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上各有其特征。

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

1.以企业为主的模式

最为典型的代表仍是德国的“双元制”。

它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以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办学费用分别由各级政府与企业全额负责。

学生须与培训企业订立培训合同,整个培训过程由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执行监管与质量考核。

2.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

这种模式下教育对象的主要身份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部门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者。

它将学生在企业的培训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同时按一定方式轮流或交替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3.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如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充实学院教师队伍、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投资岗位技能培训;协助政府提供岗位要求及就业信息,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帮助学习者选择专业方向;组织受训者进行技能考核等。

三、几点启示

(一)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有关立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规化道路。

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各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

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总体上讲,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职业教育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够规。

因此,为了确保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我国应尽快把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上。

通过政府有效运作,帮助行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因此,国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应有政策、基金等方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给予包含实际利益(如减免税额)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比如,德国政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英国政府对安排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免交教育税;澳大利亚则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

(二)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

由于两者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仅靠它们自身,或者各自的主管部门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

如英国为了使企业在地方的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成立80多个“培训和企业协会”,专门协调学校和企业关系。

在美国,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全美院校的合作教育工作。

德国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我国应组建从中央到省、地(市)的各级职业教育工作专门机构(该组织与各院校无行政隶属关系,由政府、行业、教育各界代表组成),来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发挥政府的行政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当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评价者,以使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应重视行业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业开发、设计培养方案、人才需求信息、办学质量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加快落实职业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制度是一种证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专门能力、知识和技能,并被社会承认和采纳的制度。

它是以职业资格为核心,是围绕职业的资格考核、鉴定、证书颁发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统称。

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由国家颁发的职业书覆盖的职业面很窄,不足百种;二是各类职业书不规,量多质差,导致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低;三是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机制。

因此,国家应发挥其政策调控和宏观监督的作用。

一是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提高职业书的“含金量”和公信度。

二是由企业等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直接参与职业资格的标准制定,使行业协会及其他一些代表企业利益的机构拥有职业教育的最终鉴定权。

三是开发人力资源,促使职业院校因材因需施教。

由于职业能力与技术要求有高低之分,因此职业资格也应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和技术要求的等级性,而划分不同等级,从而激发学生向更高一级学习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经济功能的作用。

四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用人制度的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逐步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将“先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制度落到实处。

(四)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职教发展的趋势。

从合作机制上看,目前我国尚无确保校企合作的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政府应以互惠互利,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同时,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结合自身培养人才的特点,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的规管理,积极推行董事会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校企合作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使校企合作纳入学校办学管理层面,形成科学稳定的体制和制度,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互动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诚然,校企合作中政府和法律这些外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至关重要,但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部的动力支撑。

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从而转变观念。

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六)拓宽思路,开拓校企合作领域

目前,许多学校在寻找校企合作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仍然套用过去安排生产实习的方式,或者为了便于管理,总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一次性可以接纳十几个人的单位比较少,因而给校企合作的开展造成很大困难。

近年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开拓校企合作领域,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石丽敏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

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

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

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

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

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

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

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

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2、进修提升。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

学校主动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亚利服饰、东灏制衣、远达化工、永安药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提升培训协议。

分别开设了服装缝制与设计、化工、计算机、电工、焊工等短期培训班,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等办班形式。

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考核标准等容。

实现了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学校教学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使这些学员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书。

这种培训模式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学校和学员,取得了“三赢”的好效果。

3、订单培训。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金澳科技、江钻实业、冠捷电子、南海奇美电子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

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

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

4、双元定向。

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

本市一些知名企业如:

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他们每年要招收大量工人,这些工人多是当地失地农民。

按地方政策,他们需要就业,但他们必须通过培训,获取一定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书后再就业。

在市政府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下,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且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培训,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通过一年或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