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672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docx

河南省濮阳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

全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均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9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⑤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B.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C.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

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B.“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年十二能文。

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

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

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

“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恕奇其言,笑而不答。

明年登进士。

改庶吉士。

遂上疏曰: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

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

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

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

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

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

“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

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

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

”帝得疏,颔之。

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

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

“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

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

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

“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

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

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

”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

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

“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

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

”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

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

天启初,追谥忠介。

(《明史》)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B.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C.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D.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致仕:

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辞官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礼记》上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

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

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今后要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

(2)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

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等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

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

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

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

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

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8.杜牧在诗中写了“角声”这一意象,请分析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5分)

9.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3),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

(1)-(4)题。

(20分)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

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

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

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

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

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

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

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

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

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

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

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

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

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

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

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

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

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

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

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

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

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

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

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

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

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

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1日15版)

(1)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说明篁岭晒秋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8分)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

(1)-(4)题。

(25分)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

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

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

快躺下,都给我躺下!

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

”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

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

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

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

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

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

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

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

“没戏唱了。

八是发,四是死。

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

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

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

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

“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

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

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

大马来了劲。

他说:

“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

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

我要向‘眼镜’挑战,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

”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

“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

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

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

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

钱,钱算什么?

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

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

“早知这样,吵什么吵。

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

”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

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

“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

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

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

离婚!

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

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

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11)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

不久,四人康复出院。

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12)空气清新,阳光灿烂。

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1)小说第一自然段写下班的时间快到了,突然发生塌方等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6分)

(2)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3)“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3.名著阅读(5分)

请概述《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前“连环计”(即多船用环相连之计)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25个字)

第II卷表达题(60分)

四、写作(共1小题,6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而今网络时代,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

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

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75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二年级期末考试答案

语文(A卷)2017.1

1.B(A.“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错,原文是“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C.“根本解决”表述过于绝对,且“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错,原文是“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过来”,即“一”“二”“五”等技术。

D.“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错,原文是“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3分)

2.D(强加因果。

原文是“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 (3分)

3.A(B.“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错,原文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C.张冠李戴。

“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说的是人们关心的第一个中心问题“生命”,“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则说的是第二个中心问题“幸福”。

D.强加因果,且“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于文无据。

)(3分)

4.B(3分)

5.C(只有重犯如叛逆.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法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

)(3分)

6.D(“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3分)

7.(10分)

(1)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

(“咨”“殊”“任”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

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无何”“罢斥”“衔”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9.(6分)①写碧山、芳草,寄托了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称张祜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慰勉及赞赏;③写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清高豁达的推崇与敬重。

(每点2分,共6分)

10.(6分)

(1)或植杖而耘耔乐夫天命复奚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三顾频烦天下计出师未捷身先死(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

11.(20分)

(1)(6分)①质朴,富有笔墨意趣。

鳞瓦、屋檐成了画框,布局简单而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

②明艳,泼辣而又恬淡。

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

③新鲜、生动而丰盈。

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每点2分,共6分)

(2)(6分)①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无宽敞平地的生活环境,揭示了篁岭山村晒秋习俗形成的原因。

②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

(每点3分,共6分)

(3)(8分)①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

②从审美角度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

③从主旨来看,反映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

④从情感来看,作者对篁岭人晒秋充满赞美之情。

(每点2分,共8分)

12.(20分)

(1)(6分)①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

②渲染了紧张氛围,突出了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身处险境和其恶劣的生存状态。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在生死临界点的特殊场景中,四人才无顾忌地说出心里话。

(每点2分,共6分)

(2)(6分)①反复描写空气稀薄,为故事的发生营造出愈加紧张的气氛;②是全文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下文每个人说出心里话埋下伏笔;③不断刺激人物,自然暴露其内心和复杂的性格。

死神逼近时人物心理有了微妙变化,并流露出对生活的真实想法。

(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说法亦酌情给分)

(3)(8分)①他“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说明经历过生死考验后,他参透了人生。

这就丰满了阿胡子班长的人物形象,危难过后其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②揭示了小说主旨:

经过生死考验,就有人胸怀变得宽广,精神受到洗礼,认识得以提高,从而改变以往平淡的人生。

(每点4分,共8分)(其他合理的说法亦酌情给分)

13.(5分)赤壁之战前夕,庞统向周瑜献连环计,瑜设计使蒋干邀庞统到曹营。

操与统同观营寨,又共论兵法。

统对答如流使操敬服。

统乘机提出:

大江中风浪不息使北兵易生疾病,可将大小船配搭,首尾用铁环连锁,铺阔板以便人马行走。

操闻之大喜,派人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

(123字)

14.(60分)作文评分请参照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