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docx
《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迫切要求革新传统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指导和规范全局的作用。
创新课堂教学目标,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统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依据这些原则,创新策略主要有:
生本化策略、师生共创策略、整体呈现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显然,课堂教学应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新,首当其冲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规范和指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也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标准。
一、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
1.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目标
(1)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理念是紧密相联的。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对考试、选拔高分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于是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授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形成了“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恶性循环。
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器,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自己所备教案里的全部内容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
一切的教学都围绕着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转,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
(2)一种制度性的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单一的知识性目标,而且这一目标是刚性的、制度性的,是封闭性的。
也就是说,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没有给教师留下发挥的余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导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严格地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施教,用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和塑造每一个学生,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这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当成了工具,而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中的人,这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2.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对课堂教学其他方面创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对课堂教学创新起指导作用。
它约束和规范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创新,同时在课堂教学各方面得到创新的基础上又不断调整自身,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创新。
(1)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而且制约着教学的内容。
创新型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具有稳定的性质,而且有动态生成的特点。
这就要求摒弃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的观点,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除了基本的教材内容之外,还有许多再生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来源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相联系的社会生活。
这些资源的发掘,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去发现和把握。
教学内容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不断生成的,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地得以创新,并且越来越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相联系。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有利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
(2)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创新型课堂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强调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互动,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只有当师生都处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状态,课堂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能达到预定目标甚至超越目标。
(3)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教学方法是为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要想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随时创新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创新必须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于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识记、理解等,宜选用信息传输量大的系统讲授法;对于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应用、分析等,宜采用引导式讲解法、问题教学法;而对于较高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如综合、评价等,宜采用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法。
(4)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评价,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课堂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准则,让课堂教学评价有章可循。
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依靠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为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目标不断创新,从而又推动课堂教学评价也得以创新。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目标导致了单一知识掌握的终结性评价,而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评价。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发展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评价,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积极配合,形成不仅可以教师评价学生,而且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互评的局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进课堂教学的创新进程。
二、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这就要求做到:
第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于学生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针对共性,应制定相对稳定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而针对个性,要制定出可调控、可变动的目标,即随课堂情境变化而能调整的具有弹性的目标。
第二,课堂教学应该把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带耳朵进教室的局面。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教学,评价教学的质量,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教学是否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
2.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只有得到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也只有发展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是富有生命的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不应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适应教学需要时刻变化着的目标。
不仅在目标的内容上体现发展的思想,即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发展,而且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发展的理念,发现和探索新的目标,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圆满的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虽然是预先制定出来的,但它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包袱,束缚课堂教学,而应被视为一个基本的参照点,它“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化空间”。
首先,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可变化的因素构成的,包括学生、教师、环境等,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许多预期不能控制的情况就会随着教学的进行而出现,期望目标与预期目标结果可能出现差异。
而预先制定的目标也应随时调整,以适应变化着的教学。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针对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它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对于学习成绩超常的,应鼓励他们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对那些个性不突出、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学生就要循循善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让他们振奋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达到最基本的目标。
总的来说,应把课堂教学目标看作是开放的、多样的、可选择的,允许有例外的、因人而异的,把它作为一种方向的指引,一个随时有待修订的模型。
3.系统性原则在学校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是由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者有机联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
各个教学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有横向渗透。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必然是整个目标系统的创新,只有目标系统中的每个具体化的目标得以创新,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创新。
当然,整体的创新并非部分创新的简单相加,而是部分有机结合的创新。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者也是一个小系统,是不断具体化的,从纵向上看,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上位目标,起着指导作用;从横向上看,课程目标之间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打破学科间森严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单元目标之间不仅存在知识逻辑的相关,而且始终有一条暗线,即注重学生情意发展的目标在联系着单元之间的目标。
课时目标这一小系统,是由具体的小目标组成的,它具体反映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是一堂课效果的检测标准。
不仅包括本课时的目标,而且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内容、课堂的环境,适时的延伸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坚持把教学目标看作一个系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明白近期的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这样,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的三个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转变。
4.多元性原则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分科教学,而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
这种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多方面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该具有人文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才的多样化决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必须遵循多元性原则,把认知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全的个性,而且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应该走向科学性与人文性综合,以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5.科学性原则没有科学性作保证,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更谈不上创新。
首先,课堂教学目标要反映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即它必须是科学可行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操作意义。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就是要做到让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能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策略
1.生本化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自主建构者,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同时,还强调,学生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立意志、有独特思想的发展中的人。
其发展应该是知识与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学生的发展力求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创新,应该首先就认识到这一点,制定创新的目标,就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任。
课堂教学目标创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在创新型的教学目标论课堂教学目标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导下,教师对教学应该有完整的把握,做到既能放又能收,收放自如,即是说,既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勇敢地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造性能力;又能在活动中适时控制,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让学生敢于有奇异的、独特的、创新的思想,敢于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创造性地做。
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2.师生共创策略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的今天,师生双方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自己传统的角色意识。
教师由教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的引导者,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建立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创新,当然必须有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作为保证。
基于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才能更好地共同参与教学、促进教学有利运行。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改变过去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独自决定的局面,应让学生参与进来。
当然,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要结合四方面的理解:
第—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第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第三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最后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理解。
教学目标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和需求,以及他们的生活世界。
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表他们独特的看法、意见,体现他们的价值取向。
显然,教学目标创新应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确定的方式,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成为全面、科学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目标。
3.整体呈现策略传统课堂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虽然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技能、情意发展等目标,但很少落到实处。
而学生更是不明确教学目标,只知道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考试,以至于成了考试的工具。
教学目标要实现创新,一方面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意识地根据内容去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怎样去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目标对学生有指向、激励作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实践、探索,努力达到目标。
对于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整体呈现,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
学科目标的呈现一般放在开学初期,可以采取学生人手一册教学目标图的形式,即由教师将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图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学科的特点、体系和结构,具体要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该学科重点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课程单元目标的呈现显然应放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任务和整体目标。
而课时目标是最具体的、一节课的目标,其呈现方式更多样,可以在一堂课之前给出目标,让学生总体把握学习的方向;创新型教学目标有动态发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境、氛围,适时延伸扩展教学目标,即可以在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学结束时呈现。
4.多元评价策略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在内涵上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或整体素质价值。
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创新,就应实现多元化的评价,要打破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单一目标取向,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把学生看作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形成性主体,看作一个既有理性,又具有感性和灵性的“全人”,实现知识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注重知识的评价,即是参照认知性目标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识上所要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
认知性目标不是一味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目标,而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革新。
创新型教学的认知性目标,不仅仅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且强调学生达成认知性目标的过程,即在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学会”的同时要“会学”。
知识的掌握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这也适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要求。
注重能力的评价以发展性目标为标准,即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包括语言、动作等各种技能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发展。
这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提出来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强调教师多讲,学生多记、多练,不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主体性发展的人。
要实现学生的发展,首先就应该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即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视学生为一个主体性发展的人。
只有端正了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以教育性目标为标准,强调的是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只强调知识传授,它忽略了学生是一个有丰富情感、有独特的审美意识、有自我意识的人,导致“重书轻人”,处理不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要革新课堂教学,就应该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造一定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引导学生把学习和做结合起来,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当然,这三方面课堂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彼此渗透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
我们不应重知识轻能力,也不应重知识轻品德,认知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三者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
课堂教学目标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兼顾三者,缺一不可。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亟待创新,而目标的创新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予以相当的重视。
在反思传统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应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让创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地为课堂教学指明发展的方向,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活力,成为有生命的课堂。